

“這是中民投濟州島會議的全家福。”
2014年8月21日,在金外灘國際廣場23層中民投總部會客廳,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標興致勃勃地向各路來賓介紹墻上中民投的成員。在照片中,董文標在前排居中就座,三排近50名公司中高層人員逐一排開,右臂豎立,拳頭緊握,面帶微笑,精氣神十足。
從醞釀到成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中民投從無到有,組建過程之快令人驚嘆。作為掛名“國字號”背靠全國工商聯的大型民營投資集團,它對于民營經濟的發展有怎樣的促進作用?它的運作模式是怎樣的?將來能否為民營資本帶來新的突圍?
民企掛上“國字號”的試驗
自誕生之日起,中民投便鐫刻著民營資本的烙印。
蘇寧電器、泛海建設、巨人集團、紅豆股份、宗申集團等59家民營企業在全國工商聯的牽頭下,在上海完成了對中民投的注冊,注冊資本500億元。在股權結構上,據中民投管理人士透露,中民投的股東最大持股比例不超過2%。
可以說,中民投是國內完全由民間私人構成的最大投資公司,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中國字號”的民營投資公司。
事實上,以社會資本組建大型民營投資公司早在2014年3月就擺在李克強的辦公桌上。盡管最終中民投得以組建,但從籌備開始,中民投就備受爭議。當然,作為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又一大膽嘗試,中民投也被稱為“中國的摩根”。
那么,中民投究竟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企業?通過研究資料我們不難發現,不同于其他產業投資集團,中民投將整合和利用金融資源和產品,通過重塑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來推進產業整合。
在公司結構上,中民投計劃成立九家標準化的子公司。其中,中民新能源為運作平臺,推進國內光伏電站的投資和整合,消化過剩的光伏制造產能。鋼鐵行業計劃成立中民礦業物流,并組建民營鋼鐵聯盟,推進民營鋼企之間的整合并購等等。
在實際運行中,中民投也確實在相關行業進行投資。
第一次出手就以1000億簽約寧夏光伏,現在也有消息稱中民投將要以300億元拿下上海董家渡地塊,刷新中國“地王”紀錄。同時也有消息稱,中民投對鋼鐵行業也“另眼相看”。
這些都是產能過剩行業,為何中民投對它們情有獨鐘?
對此,中民投董事長董文標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這是富礦,也是一個窗口期,很多人還沒有發現它的價值。”
中國社科院教授劉煜輝認為,下一階段我國將進入產業并購期,對過剩產能進行集中淘汰和資源重構,可使其效率更高,在當下債務和產能調整期,中民投的進入有很大機會。
民生系的“烙印”
18年前,在時任全國工商聯主席經叔平的力推之下,中國首家由多位民營企業家投資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誕生。中民投組建的背景與中國民生銀行頗為類似。
也因此,盡管民生銀行與中民投并沒有股權上的直接聯系,但是中民投仍深深地打上了民生系的“烙印”。
在中民投現有的高管名單中,中民投董事長董文標為原民生銀行董事長。中民投董事局副主席的史玉柱、盧志強盡管分別控制著巨人集團、泛海集團,但他們在民生銀行2014年一季報中分別位居該行第四和第八大股東,不僅如此,盧志強還擔任了民生銀行副董事長一職。
此外,公司總裁李懷珍,副總裁王建平、孔林山3人均為民生系成員。其中,盡管目前李懷珍已辭去其在民生銀行職務,但其在工商注冊資料中,仍是民生國際通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民生國際通航由民生銀行籌劃成立)的監事會主席。而王建平和孔林山分別任民生電子商務董事長和民生金融租賃董事長職務。
對此,廣東一位投資界人士稱,董文標原本想把中民投做成一個控股集團,集合民生銀行、民生金融租賃、民生電商等公司的金融產業帝國,一方面參與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寄希望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憑借外儲和國家開發銀行的授信,支持中國民營企業到海外并購。
但是出于風險顧慮,中國不允許銀行業直接投資實業,直接持有實業公司股權。因此,在上報國務院的方案中,中民投隱去了投資銀行的提法,并結合化解產能過剩,提出了產融平臺的解決方案。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中民投的股本結構更像投資銀行的縮小版;眾籌式的出資模式,變成更小范圍的企業投資。也因此為了適應公司法股東人數60名的上限,中民投的出資股東最后定格在59名。
因為投資的產業集中在過剩產業上,也有人質疑中民投仍是政府背景。對此董文標說:“不管是什么背景,如果是拿自己錢做事,總比拿別人錢做事要認真些。”
事實上,與政府靠得太近未必全是好事。因為在實際項目中,“以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為重”與“以企業利益為重”之間,中民投很難把握住平衡點。
阿貍根據《財經》《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國際金融報》《中國產經新聞報》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