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云

應當說,對于21世紀網因涉嫌敲詐“被端”這件事,筆者并不感到意外,因為早就對這家網站的一整套新聞敲詐的盈利模式有所耳聞?!安皇遣粓?,時候未到”,也許是因為這家網站在媒體圈內的名聲一直不是很好的緣故,事發后,我看到不少媒體人這樣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頂著“南方報系旗下媒體”(案發后,南方報系對此予以否認)的名頭,21世紀網是一家比較活躍的財經網絡媒體,這家網站的主編周斌也曾在微博就不少公共話題和公共事件發過聲,小有影響?!皩J聢蟮篮捅掀髽I負面,繼而以此作為要挾籌碼獲取高額非法收益”,相信對于這一新聞敲詐模式,熟悉中國媒體生態的人不會感到陌生。而且,應當說,現實中這么做的媒體絕不止21世紀網這一家。
當下中國,在媒體部分市場化以后,新聞腐敗現象一直成為社會各界詬病媒體(人)的理由,而且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媒體(人)的公信力乃至聲譽。而且,隨著媒體自身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媒體興起以來,新聞腐敗模式早已由相對初級的收受紅包(車馬費)發展成以輿論監督的名義行敲詐之實,腐敗主體也由記者個體發展到媒體編輯部的集體行為,21世紀網新聞敲詐案即為演變升級后的新聞腐敗模式的典型代表。
從宣傳到揭黑:媒體在新聞腐敗中的角色演變
據知名媒體人羅昌平的梳理,中國媒體大致經歷了以下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1980年代開始出現的正面宣傳或者說“軟文”模式,作為“有償新聞”的經典模式,這一模式一直持續到今天;
第二階段,進入1990年代,記者出席各式新聞發布會收受紅包(車馬費)漸成主流,大批采編人員流入公關業加劇了這一趨勢,媒體尤其是跟企業打交道比較多的財經類媒體,由此獲得可觀的灰色收入;
第三階段,到了1990年代末期,媒體開始由“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在各個領域,以揭黑為要挾進而獲利的媒體尋租現象愈演愈烈;
第四階段,進入新世紀,互聯網特別是一些壟斷了新聞二手傳播的門戶網站,逐漸成為新聞尋租的重鎮。
透過上述梳理,我們會發現,現實中的新聞腐敗之所以愈來愈嚴重,某種程度乃是因為媒體在這個過程中自身角色的轉變使然,面對巨大的商業利益誘惑,他們開始變得越來越主動。也正是因為覺察到了新聞操作中尋租空間的巨大,一些媒體開始主動出擊,專事“揭黑”和“負面”報道,并且與公關行業達成默契,進而以新聞敲詐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形成一條由爆料方、公關公司和刪帖機構三方組成的成熟產業鏈,21世紀網僅僅是這個產業鏈的冰山一角。據筆者了解,現實中這類專門集中報道負面新聞的網站不在少數,當然主要集中在商業領域,甚至不少網站并沒有自身的采編團隊,僅靠技術抓取企業負面就能得利。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產業鏈中,尋租腐敗的主體除了媒體(人)之外,不少新聞監管者亦利用制度漏洞和自身權限,以“禁止報道”或者責令“網絡刪帖”為名,參與新聞腐敗之中,如最后被判19年徒刑的湖南郴州市“三不準”宣傳部長樊甲生是為典型。
變異制度環境是催生新聞腐敗的主因
中國的很多傳統媒體,在經歷了部分市場化改革之后,形成了一個有別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運營模式:官辦官管,自營自收。應當說,正是因為中國媒體的這種特征,才催生了現實中的各種不正之風。
一方面,官辦官管既賦予了媒體公權色彩,又制約了媒體自身的獨立性,現實中,媒體的官方背景甚至成為其進行新聞腐敗的有力保障,而且行政級別越高,獲得收益的途徑和份額也越多,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中央一級的媒體記者到了地方往往會被高規格接待,所謂確?!俺院煤群猛婧盟藕蚝谩薄?/p>
另一方面,媒體的商業化運作,又要求媒體自身必須具備相應的創收能力,但應當說,某種程度上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這就好比某一個行業的生意,不可能每一個經營相關業務的公司都能掙錢,現實中經營得風生水起的媒體還是少數。加之,這幾年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媒體人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活得日益艱辛。
由是觀之,正是上述制度設計,為媒體(人)進行新聞腐敗提供了便利及動力(或者說壓力)。加之,在當前知識產權尚未得到應有重視的情況下,部分媒體人單靠工資和稿費收入,不要說生活,就連生存都存在困難。筆者以為,在這樣的國情之下,高舉道德旗幟并無助于解決新聞腐敗問題,因為,官辦自營的制度設計以及整個行業收入的低水平,已經讓他們在現實中形成了逐利生存的路徑依賴。
唯有并舉新聞專業主義和市場機制才能擺脫路經依賴
而要想打破這一路徑依賴,唯有進行真正的媒體改革,讓公權徹底退出媒體,將內容和經營都交給有能之士,同時,在此基礎上,出臺一部保障新聞從業者的相關法律亦顯得迫在眉睫。
早在1980年代,中國就曾開展過關于出臺新聞法律法規的討論,但此一議題因89風波政治氣候的惡化而擱淺。此后,伴隨著國內在經濟領域改革的深入,媒體生態開始發生巨變,特別是在都市化報紙出現后,媒體的角色不再單單是各級政府的宣傳陣地,影響也不再限于政治領域。
媒體對社會全方位影響的上升,還體現在媒體隊伍自身的壯大,這些年來,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愈來愈多,其中不乏一些優秀人才的加入,據有人統計,這一隊伍人數已有百萬以上。但如前所述,總體而言,這算不上一個高端行業,很多媒體人僅靠工資和稿費只能說是可以維持溫飽。
于是,我們會看到,一方面,媒體在中國愈來愈成為整個社會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另一方面,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并沒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社會尊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筆者以為,最大原因還是因為中國的媒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他們既受制于公權機構,又受制于資本力量,可謂夾縫中求生。由此,在中國很多地方,新聞從業者已不再是“無冕之王”,而是集公務員、維權者、檢察官、審判長、獲利人于一身的怪物。
但如果中國的媒體能走上私營化道路,擺脫公權控制,將這塊領地交給真正的新聞專業人士,上述種種怪狀才有可能發生轉變。而要達至這一理想狀態,就要求當下政權開放報禁,可是執政黨能有這個魄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