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林
摘要[目的]為探討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摸索一條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生產效益的途徑。[方法]2012年在金城江區凌霄村在早稻和晚稻生產期間開展田間小區試驗。4種栽培方式分別為非稻草還田免耕拋秧(A)、稻草還田常耕拋秧(B)、稻草還田免耕拋秧(C)、非稻草還田常耕拋秧(D)。[結果]不同處理對水稻分蘗的影響有明顯差異,各處理分蘗高峰期相同,但分蘗量有差異,表現為處理B﹥處理D﹥處理C﹥處理A;拋栽后30 d分蘗大多屬于無效分蘗。各處理早稻全生育期均為130 d,晚稻121 d,說明免耕拋栽和常耕拋秧對水稻生長發育進程沒有影響。處理A、C比處理D,早稻分別增產823.5、850.5 kg/hm2,增幅分別為9.1%、9.3%;晚稻分別增產811.5、1 084.5 kg/hm2,增幅分別為10.0%、13.2%。處理A、C比處理D早稻分別增收2 805.0、2 854.5元/hm2,晚稻分別增收2 847.0、3 369.0元/hm2。[結論]稻草還田免耕拋秧和免耕拋秧既能提高經濟效益,又能節省勞力,同時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不但能解決稻草資源的浪費,也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水稻;栽培方式;生長發育;經濟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2-07355-02
1.1供試品種 早稻品種為超級稻Y兩優1號,晚稻品種為超級稻天優3301。
1.2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為非稻草還田免耕拋秧(A)、稻草還田常耕拋秧(B)、稻草還田免耕拋秧(C)、非稻草還田常耕拋秧(D)。進行簡比試驗,不設重復,小區面積90 m2(小區長15 m,寬6 m),小區間距30 cm。
1.3試驗方法 試驗田早稻于3月12日播種,采用編織布隔層育秧技術培育壯秧,4月15日拋栽。晚稻于7月5日播種,采用編織布隔層育秧技術培育壯秧 ,7月31日 拋栽。拋栽密度:早稻24萬蔸/hm2,晚稻27萬蔸/hm2。按常規施肥方式:基肥占50%,分蘗肥占35%,穗肥占15%。
水分管理:試驗小區拋栽時田面保持薄水層,5~7 d立苗后,保持淺水層管理方式,促進根系生長,增加低位分蘗,同時促使莖稈粗壯,抑制葉片徒長。有效穗數達到300萬苗/hm2時排干廂溝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幼穗分化2~3期回薄水層施穗肥,之后保持淺水濕潤;幼穗分化5~7期田間灌淺水,齊穗后保持濕潤,自然落干至成熟。
1.4調查項目 各處理定點觀測10蔸,取平均值,分別調查水稻植株生育進程和分蘗消長動態。其中,拋栽后每3 d進行一次葉齡和分蘗消長動態觀測。收割時每個小區隨機取樣10蔸,待干后進行經濟性狀分析。水稻成熟時分小區收割,曬干稱量,統計產量。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水稻群體動態的影響由表1、2可知,不同處理對水稻分蘗的影響有明顯的差異。各處理的分蘗高峰期相同,但分蘗量有差異,因素效應為處理B﹥處理D﹥處理C﹥處理A;拋栽后30 d的分蘗大多屬于無效分蘗。處理A和處理C分蘗速度較慢,但其基本苗少,通透性好,有效分蘗數量大,有效穗多。處理B和處理D分蘗迅速,分蘗高峰苗數量大,但形成有效分蘗和有效穗的數量相對免耕栽培的少,主要原因是通透性差,抑制了有效分蘗的形成。
各處理早稻全生育期均為130 d,晚稻121 d(受低溫影響,生育期推遲5~7 d),說明免耕拋栽和常耕栽培對水稻生長發育進程沒有影響。常耕栽培處理由于分蘗數量較大,群體總苗數中有效分蘗率較低。
2.2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性狀的影響由表3、4可知,免耕栽培和稻草還田免耕栽培比常規栽培有效穗數和成穗率明顯提高。其中,水稻免耕栽培和稻草還田免耕栽培比常規栽培增產811.5~1 084.5 kg/hm2,增產幅度達到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