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婷
摘要對安徽淮南大通濕地生態復墾區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和有機質等9項土壤養分指標進行測試與統計分析,以此對生態區土壤肥力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結果表明,生態區土壤營養元素的缺乏狀況比較嚴重,應對土壤進行增肥,以利于植物的生長。
關鍵詞煤礦復墾區;土壤肥力;評價
中圖分類號S15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2-07378-02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和質的特征,是土壤從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方面供應和協調作物生長的能力[1-2]。煤炭是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占全國一次能源總量的74%左右,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測算,煤炭開采的萬噸煤炭塌陷率少的有0.033 hm3,多的達0.533 hm3,平均為0.2 hm2。煤炭開采對土地的破壞使得許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加劇了人地矛盾,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3-4]。因此,通過對現有煤矸石復墾區及周邊廢棄地的土壤肥力進行分析,將分析數據的具體數值表現在圖例上具有實際的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大通礦生態環境修復區位于淮南礦區,東至規劃中興路,西到規劃淮舜南路,南起規劃沿山路,北達規劃洞山東路,占地面積約438 hm2。修復區所處的大環境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地形南高北低,高程在30~200 m之間,基本呈現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地勢條件。該區水體主要由地表水、地下水和垃圾滲漏液組成,總水量不大。
大通濕地生態復墾區是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分別對原煤矸石、生活垃圾及化工垃圾堆等區域進行修整改造而成,表面覆土厚度在10~20 cm。
1.2研究方法
1.2.1樣品采集。根據大通濕地生態區不同地區的特點和污染情況,將該區域劃分為建筑垃圾充填區、矸石化材混合充填區、生活垃圾充填區、煤矸石裸露區、徑流、濕地區以及其他對照區,共設置21個采樣點。采用重金屬分析采樣器分層采集土壤及矸石樣品,以20 cm深度為一個土壤樣品,約1 kg,將采集的土壤樣品裝入紙袋,并貼上標簽帶回實驗室。同時,利用GPS對采用點進行定位,記錄該采樣點的GPS坐標,并且對采樣地點、周圍植物生長情況和煤矸石具體填埋深度情況等進行詳細現場記錄。大通濕地生態區采樣點分布圖如圖1所示。
1.2.2土壤樣品預處理。將土壤樣品置于通風、陰涼、干燥處,把樣品弄碎后平鋪在干凈的牛皮紙上,攤成薄薄的一層,并且經常翻動,加速自然風干。待樣品風干后,揀去其中的石塊、植物根系等雜物,按四分法棄去多余部分,保留約300 g。再將風干土樣用瑪瑙研缽研磨,分別過18和60目尼龍篩網,裝入紙袋以備測定。
1.2.3測定方法。有機質含量的測定采取重鉻酸鉀容量法;速效磷含量的測定采取0.05 mol/L NaHCO3浸提-鉬銻抗比色法;全氮含量的測定采取開氏法;速效鉀含量的測定采取中性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法;容重的測定采取環刀法;含水量的測定采取烘干法;pH的測定采取電極法。
2結果與分析
利用統計軟件SPSS 13.0,統計大通濕地生態區土壤理化性質統計結果。從圖2可以看出,大通復墾區土壤分層含水量均值為8.33%、6.73%、7.97%,基本符合復墾區植物的生長需要。從圖3、4可以看出,至上而下,復墾地土壤容重呈遞增趨勢,孔隙度減小,說明土壤密度逐漸增大,透氣性減小。這與土壤本身結構相吻合。從圖5可以看出,水杉林地土壤的pH在5.95~6.93之間,呈弱酸性;其余采樣點土壤pH均大于7,均值呈弱堿性,且表層土壤的堿性要高于深層土壤。從圖6可以看出,土壤中可溶性鹽分范圍在385.60~732.10 μS/cm,土壤鹽分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