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麗 張傳領 蘇麗娟 王秀娟 牛麗麗 溫建勛
摘要[目的]建立黃芪干根中HPLC-UV法測定黃芪甲苷的方法,同時比較蒙古黃芪、野生黃芪和膜莢黃芪3種不同來源樣本的黃芪甲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UV法,色譜柱為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流動相為乙腈∶水(32∶68),流速1.0 ml/min,檢測波長203 nm。[結果]黃芪甲苷在0.05~0.50 mg/ml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 r=0.999),平均回收率為98.216%(RSD=2.85%) ;不同來源黃芪甲苷含量比較結果為野生>膜莢≈蒙古。[結論]建立的HPLC-UV法測定黃芪甲苷含量相對穩定,方法簡便,為今后黃芪干根中黃芪甲苷含量的測定提供了方法參考。
關鍵詞HPLC-UV;黃芪甲苷;含量;干燥根
中圖分類號S5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2-07381-03
30黃芪為常用的中藥材之一,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我國歷版藥典均有收載。黃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var.mongholicus(Bge.) 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味甘性微溫,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脫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1]。黃芪中主要成分為皂苷類、黃酮類、多糖類等, 其中的黃芪甲苷是黃芪藥材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腫瘤、抗炎、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力、降糖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等作用[2-4]。黃芪甲苷的含量是評價黃芪及其制劑質量的重要指標,且許多中成藥也以黃芪甲苷作為該品種的指示成分,在《中國藥典》中黃芪甲苷被作為黃芪質量檢測的標志物。筆者在前人研究[5-6]的基礎上,試用HPLC-UV法測定黃芪干燥根中的黃芪甲苷含量,同時對野生、膜莢、蒙古3種不同來源的黃芪樣本進行了黃芪甲苷含量比較。
1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1.1.1 材料。人工栽培樣本為2年生的來自內蒙古興和、達茂旗、赤峰(蒙古黃芪)、興安盟(膜莢黃芪)的黃芪干燥根以及來自甘肅的黃芪干根切片(成品);野生黃芪為采自內蒙古武川縣的多年生黃芪。
1.1.2 試劑。黃芪甲苷對照品(購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781-200613),D101型大孔吸附樹脂(購自滄州寶吸附材料有限公司),色譜級甲醇、色譜級乙腈、水飽和正丁醇、氨水溶液、去離子純水、無水乙醇。
1.1.3儀器及耗材。TL2010高通量組織研磨儀、旋轉蒸發儀(RV10)、島津高效液相色譜儀(LC20A型,紫外檢測器)、電子天平、水浴鍋、超聲波清洗器、索式提取器、玻璃層析柱、圓底燒瓶、分液漏斗、0.45 μm慮器等。
1.2 試驗方法
1.2.1 黃芪甲苷的制備。研磨后精密稱取4 g黃芪粉末于索式提取器中,按藥典[1]的方法提取,用5 ml色譜級甲醇定容,最后用0.45 μm濾器過濾于棕色樣品瓶中,4 ℃保存備用。
1.2.2 對照品溶液制備。精密稱取黃芪甲苷0.002 5 g,加甲醇定容至5 ml容量瓶中,搖勻。用0.45 μm濾器過濾后,轉至棕色瓶中4 ℃保存。
1.2.3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 色譜柱為Kromail C18柱(250 mm×4.6 mm),流動相為乙腈-水(32∶68),流速為1.0 ml/min,檢測波長為203 mm,柱溫箱35 ℃。
1.2.4 測定法。自動進樣器吸取對照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20 μl上樣,進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記錄色譜峰面積,以外標一點法計算含量。
1.2.5方法學的建立。從線性范圍、精密度、穩定性、重復性、回收率5個方面對HPLC-UV法測定黃芪甲苷含量進行方法學考察。
1.2.6 樣品含量測定。用上述建立的方法,對不同地區及來源的黃芪樣品進行甲苷含量測定,進一步比較其含量差異。
2結果與分析
2.1線性范圍 精密稱取黃芪甲苷標準品,適量,加甲醇制成對照品溶液(相當于每1 ml含0.5 mg黃芪甲苷),精密量取1.0、2.0、4.0、6.0、8.0 ml分別置于10 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取上述溶液各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以黃芪甲苷峰面積為縱坐標Y、溶液濃度為橫坐標X,得到回歸方程為y=2×106X-5 940,R2=0.999(n=5),結果表明,在0.05~0.50 mg/ml,范圍內,黃芪甲苷對照品濃度與色譜峰面積值呈良好的線性關系(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