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鄭志強 陳曉寶 程澤信
摘要[目的] 揭示家豬和野豬骨骼的發育規律,探討家豬與野豬的親緣關系。[方法] 對野豬和長白豬頭骨、軀干骨和四肢骨的數量、長度、重量等解剖學特征進行比較。[結果] 野豬全身骨骼總數246塊,軀干骨骼80塊,四肢骨骼數134塊,比長白豬少,但野豬的頭骨總數比長白豬多,為38塊,野豬比長白豬多1塊吻骨;野豬四肢骨的長度和數量均低于長白豬,但其重量與長白豬的差異不大;野豬胸廓的橫徑與縱徑大于長白豬,表明野豬的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均強于長白豬。長白豬頭小體長,腿臀部較發達,表明其在多年的選育和人為環境中已逐漸向肉用性能方面發展。[結論] 該研究可為更好地利用野豬資源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骨骼;野豬;長白豬
中圖分類號S8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2-07419-03
25野豬(Sus scrofa)隸屬偶蹄目、豬科、豬屬,是家豬的祖先。長白豬原產于丹麥,原名蘭德瑞斯,是優秀的瘦肉型豬種。鑒于野豬生態、生境空間日益萎縮,現存數量不足以滿足人們對野味的需求,加上野豬肉質、抗病能力強的特征,引發了國內外學者的興趣,相繼開展了家野豬雜交培育與利用的研究,這也是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于農業結構的調整。野豬肉營養豐富,可以增強人們的體質,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對生活水平的需求[1]。
對野豬與長白豬的骨骼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通過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家野豬進化、遺傳的一些過程。筆者對野豬與長白豬全身各部位骨骼的解剖學特征的比較,揭示了家、野豬骨骼發育中的規律,同時探討了家野豬的親緣關系,為研究家豬進化提供了數據依據,也為更好地利用野豬資源提供了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動物來源野豬為捕獲后馴養的純種公、母野豬所產的純種母豬,性情兇猛,體重約110 kg;長白豬為同等體重的母豬。
1.2骨骼標本制作與測定指標
1.2.1野豬骨骼標本的制作。
1.2.1.1制作工藝流程。原材料的采集→煮制處理→骨骼的串制→裝架與刷漆保存[2]。
1.2.1.2原材料的采集。制作骨骼標本的材料,一般以選取比較瘦小的成年家畜,并采用放血致死的新鮮材料為佳,家畜經放血致死后,應立即進行解剖處理,將各部位骨骼卸開,取得材料。
1.2.1.3煮制處理。對豬進行放血剝皮后,摘除內臟器官,注意保護肋骨和肋軟骨部分,然后分別切除頭部、軀干及四肢。在沸水中煮0.5 h左右,然后逐一剔除附著于骨上的結締組織、筋腱等,在關節處保留一側韌帶,使其能保持生前姿態。將初步制作的骨骼標本浸于0.7%~0.9%氫氧化鈉溶液中,直至完全剔除殘留肌肉;然后將其浸泡在汽油中脫脂7 d;最后,浸泡在10%過氧化氫中漂白2 d,沖洗、晾干、整形、裝架并拍照。將標本存放于密閉的柜中。
1.2.2野豬的圖片及測定指標。按照豬測定技術規范對豬的骨骼幾項解剖學測定[3]。稱重均在豬死亡后12 h內進行。野豬全身骨骼分為頭骨、軀干骨、四肢骨3個部分,分別按這3部分來進行觀測測量。
2結果與分析
2.1野豬和長白豬全身骨骼總數野豬的全身骨骼總數為246塊,長白豬是274塊。野豬的骨架從鼻端至坐骨結節全長為121.5 cm。
由表1和圖1可知,野豬全身骨骼總數少于長白豬,但是野豬頭骨總數比長白豬高,這表明野豬在生存過程中為了適應生存的環境,其頭部骨骼發育健全;野豬椎骨數較長白豬少,而且頭大體短,長白豬頭小體長;其次,長白豬腿臀部較發達,表明長白豬在多年的選育和人為環境中逐漸向肉用性能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