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捷
先有“看處方”,后有《杏仁醫生》
提到《杏仁醫生》,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看處方”這個針對患者的健康互助平臺。正是由于有了“看處方”的經驗積累,《杏仁醫生》才能應運而生。
作為“看處方”平臺的聯合創始人兼CEO,沈揚的經歷頗為豐富。他曾是澳大利亞公立醫院的臨床醫生和澳洲皇家海軍軍醫,既參與過維和部隊,也在悉尼奧運會的反恐行動中工作過。除此之外,他還擔任過西門子醫療信息服務業務發展總經理、iSoft集團亞太區解決方案和臨床總監,以及和睦家醫院副總經理。正是由于常年在醫療行業的從業經歷,讓沈揚在醫療信息領域對業務擴展、銷售、運營、產品管理和研發有著深厚的理解。
在來到中國之后,憑借自己的獨特理解,沈揚創辦了“看處方”平臺,幫助患者利用互聯網以更好的方式解決醫療問題。可是,在“看處方”的運營過程中,沈揚發現由于國內和國外大環境的差異,國內患者似乎對自己的治療方案了解并不多,也不太愿意分享相關經驗。而且,對于國內患者而言,一個好醫生遠遠比一個最佳的治療方案看起來更靠譜,而找到好醫生正好就是“看處方”的薄弱環節。于是,沈揚開始醞釀改變,策劃推出一款新產品來補強自己的產品線。
要推出一款什么樣的產品呢?沈揚很快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醫生。醫生最熟悉疾病,也對各種患者最為了解。以醫生為切入點,讓醫生自主的對患者進行選擇,并對一些需要長期跟進的患者持續關注,反而能提高醫療的效率。于是,經過大半年的醞釀,“看處方”團隊在今年9月推出了國內首款以醫生為主導的移動醫療跨平臺APP《杏仁醫生》。
讓患者對醫生更信任
打開《杏仁醫生》,或許很多人都會感覺奇怪,因為和市面上的所有醫療APP不同的是,這款APP看上去并不是給患者使用的。的確,這款APP針對的用戶并不是普通的患者,而是為患者解決病痛的醫生們。
在實際使用中,《杏仁醫生》相當于一個集成了諸多功能的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平臺。醫生可以在《杏仁醫生》上解答患者遇到的問題,對已經診療過的患者進行隨訪,對自己手下的患者進行管理,安排自己的行程,和其他醫生交流意見,甚至可以經過簡單設置提醒自己的患者按時吃藥等。而患者則通過《微信》平臺與醫生進行交流,不僅免去了單獨安裝APP的麻煩,也讓移動互聯網的便利性延伸到了醫療領域。
為什么要采用這樣模式?十幾歲起就開始接受西方醫學教育和訓練的沈揚說:“醫生與患者的關系,應該是人與人的關系,醫生本來想看的不是一個病,而是一個人。患者需要醫生的,不是‘我提一個問題你回答一個問題,而是對自己真正的關注和全盤的考慮。”可在國內現行的醫療體制之下,普通患者對醫生的感情非常復雜糾結。無數的醫療事件和媒體宣傳讓患者對醫生充滿了不信任,他們不相信醫生在為他們做最好的決定,因為聽說醫生都是為了拿回扣。給醫生塞紅包這種普遍行為就是患者這種不信任最好的注解,一個小小的紅包承載的是患者希望醫生能對自己的病情更上心。曾經有人做過統計,醫生對患者只需要“表現出”多關注一點點,患者對醫生的治療方案的信任度會從26%上升到83%,這和醫生的職稱、頭銜以及治療方案沒有關系,僅僅是溝通上的一點點區別。
畢竟醫療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關系患者的健康甚至生死。從目前的網絡醫療來看,大部分都局限于單純的線上溝通。可是醫生在沒有和患者進行接觸的情況下,只能做出一些低質量的問答,這樣的問答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看診。而《杏仁醫生》的醫生和患者在線上溝通之前都曾有過線下接觸的經歷,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定了解,這就讓線上的溝通更有效率。同時,這種類似私人門診的操作方式也可以加強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與理解,讓醫生通過APP對患者進行更多的關注,以便改善醫患關系。而隨著醫患關系的不斷改善,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和依賴性也在不斷提升。而醫生也在為自己的患者提供更好治療方案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著自己的名氣、口碑、影響力和收入,打下個人品牌基礎,并最終實現“患者跟著醫生”走的粉絲經濟,從而實現一個雙贏的效果。
醫生多點執業松綁,未來大有可為
目前,已經有幾千名醫生入駐了《杏仁醫生》。而沈揚也驚喜地發現,在這個虛擬平臺上,醫生的行為在發生轉變,他們也帶動著患者的行為觀念發生變化。沈揚說:“在杏仁醫生虛擬平臺上的環境,也就是歐美發達國家現在的現實環境”。
除了一種良好的內在環境開始顯現之外,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松綁也讓《杏仁醫生》在未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早前,北京已經下發了《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的通知。從今年8月開始,北京醫師到其他醫療機構“多點執業”的門檻放寬,醫師申請“多點執業”不再需要本單位出具“同意書”,進一步對醫師多點執業松綁。“我相信北京不會是個案,其實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醫師都是自由執業,多點執業這樣的模式是時代下的必然產物,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要不了多久。而對《杏仁醫生》來說,這樣的政策讓我們的產品,發展空間更大。”沈揚胸有成竹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