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壽 仁青加 顏庭勝 完瑪當智 劉湘寧 李海瑞 張壽
摘要[目的] 利用同期發情及早期妊娠診斷提高牦牛的生產效益和生產性能。[方法]在發情季節母牦牛開始出現發情前,使用PG和FSH進行同期發情,對出現發情母牦牛進行人工授精,授精后2個月使用B-超方法進行早期妊娠診斷,并于4個月后的直腸檢查結果進行妊娠診斷復查,對比2種檢查方法的符合率。[結果] 采用PG和FSH 2種藥物處理后牦牛的同期發情率分別達82.00%和86.66%;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達48.78%和50.00%; B-超診斷與直腸檢查的符合率達90.47%。
關鍵詞牦牛;同期發情;早期妊娠診斷
中圖分類號S823.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2-07437-02
牦牛是高寒地區的特有牛種,為草食性反芻家畜,主要產于我國青藏高原海拔3 000 m以上地區。它適應高寒生態條件,耐粗、耐勞,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稱[1]。
近年來,青海省海西州農牧科技工作者通過利用雜交改良技術,結合牦牛、柴達木黃牛和肉牛的特點培育了新型優良商品牛——柴達木肉牛,它不僅具有耐寒、耐缺氧、增重快等優勢,而且雪花肉形成穩定,蛋白質、氨基酸等成分都達到了世界高端牛肉標準。經檢測評定,柴達木肉牛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0%~24%[2]。柴達木肉牛充分體現了雜交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不同牛種的基因資源,結合了牦牛的營養特性、柴達木黃牛的環境適應性以及肉牛的生長特性,是一種新型商品肉牛,此經濟性是牦牛、柴達木黃牛的2~3倍。牦牛作為柴達木肉牛生產中的關鍵環節,因此利用牦牛資源使用同期發情技術及早期妊娠診斷技術來提高牦牛生產效益和生產性能,對于柴達木肉牛的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時間2013年7月~2014年4月。
1.2試驗動物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某牧業合作社110頭舍飼繁殖適齡(3~5歲)母牦牛作為試驗牛。
1.3試驗地點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海拔3 500 m,高原大陸性氣候,2013年7~9月最高氣溫24 ℃,最低氣溫為-4 ℃。
1.4試驗材料
1.4.1儀器與設備。B超機(HS1500V獸用超聲波診斷儀,日本制造)、液氮管(亞西牌液氮生物容器,四川亞西低溫設備公司產品,規格型號為YDS15,出廠編號為130273)、人工授精精槍、凍精(天山牌安格斯凍精,出廠編號為20120401)。
1.4.2試驗藥品。獸用滅菌注射用水(西鄉長江動物藥品有限責任公司,規格為10 ml×5,生產批號為20130501)、氯前列醇鈉注射液(蘇州市蘇牧動物藥業有限公司,規格為0.2 mg×10,生產批號為20130523),FSH(寧波市三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為100 IU×10,生產批號為C130802)。
1.5試驗方法
1.5.1同期發情。2013年7~9月選擇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某牧業合作社110頭舍飼繁殖適齡(3~5歲)母牦牛作為試驗牛。在發情季節母牦牛開始出現發情前,隨機選取50頭母牦牛每頭肌肉注射氯前列醇0.2 mg,作為試驗Ⅰ組;隨機選取30頭肌注FSH 100 IU,作為試驗Ⅱ組;另外30頭不做任何處理,作為對照組。隨后跟隨放牧群觀察發情狀況,統計發情出現的時間。
1.5.2人工授精。經觀察對注射生殖激素后發情的牦牛進行人工授精,使用直腸把握深部輸精法。人工授精每日2次,分別為早晨9:00左右和下午18:00左右各1次,每次授精時準確記錄時間、牛號以及凍精編號,制作表格,統計數據。
1.5.3早期妊娠診斷。2013年10~11月,在母牦牛人工授精后2個月,利用B-超聲波進行妊娠檢查。記錄檢查結果,保存B-超照片。于人工授精后的4個月進行直腸檢查,記錄檢查結果,并對比2種檢查方法的符合率。
2結果與分析
2.1牦牛同期發情結果110頭牦牛同期發情結果見表1。
2.2早期妊娠診斷結果對41頭母牦牛人工授精后2個月進行妊娠診斷(B-超檢查)與4個月后直腸檢查發現,經B-超檢查發現懷孕19頭,經直腸檢查發現21頭懷孕,2種方法懷孕的符合率為90.47%。
2.3早期妊娠診斷B-超圖像結果B超檢查結果見圖1。表1海西州天峻縣牦牛的同期發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