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彪
摘要該文以南疆干旱區人工林為例,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干旱區人工林生態服務功能的指標體系,對干旱區的新疆楊、檉柳和沙棗3種典型的人工林進行了生態服務功能評價,綜合評價結果表明:新疆楊評價值>檉柳評價值>沙棗評價值。研究結果能為各級政府部門決策和荒漠區生態建設、保護、利用與規劃提供科學數據。
關鍵詞干旱區;人工林;生態效益評價
中圖分類號S72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2-07473-02
森林生態效益評價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而對生態效益的經濟價值評估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目前對生態效益的研究越來越受到林業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的重視,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到了90年代,國際上提出了蒙特利爾行動、赫爾辛基行動、亞馬遜行動等評價森林可持續性的活動,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標準和體系。有學者提出生態功能價值可以計算森林生態效益總價值,并且提出恰當的計量方法:市場價格法和替代成本法[2]。
我國對森林效益的評價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相繼在東北、四川等地開展了生態系統的定位計量研究,積累了一定的計量參數資料。國內對森林生態效益系統的研究始于1990年中國林學會召開的“森林綜合效益計量評價學術討論會”。這一時期,很多林業經濟工作者和生態學者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案例研究大量涌現[3]。90年代張建國[4]提出等效益物替代法等相關方法將生態和社會效益用貨幣值表示,并以此類方法對福建林業綜合效益評價進行研究;李衛忠[5]提出采用能夠反映公益林本質和行為的指標體系評價公益林的各種效益;周鋒利[6]在黃土高原溝壑區防護林效益評價中,結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個方面建立了3個層次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研究以南疆干旱區人工林為例,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干旱區人工林生態服務功能的指標體系,對干旱區的新疆楊、檉柳和沙棗3種典型的人工林進行了生態服務功能評價。
1建立干旱區人工林生態服務功能評價體系
該研究結合干旱區人工林生態環境特征,參考《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1721-2008),按照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干旱區人工林生態服務功能評價體系,即由1個總目標層(A層)、4個準則層(B層)和9個指標層(C層)組成(表1)。
通過層次分析法建立干旱區人工林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得出:在準則層方面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權重>土壤涵養水源權重>土壤改良效益權重>固碳放氧權重。
在指標層方面權重從大到小依次為土壤含水量,凈初級生產力,全N、全P、全K,固定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林分郁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