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華
摘 要 文章論述了社會轉型發展背景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當前問題探索了相應的路徑,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轉型 縣域低碳經濟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研究單元,城鄉聯動的匯合點,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過度帶,兼具綜合性與區域性的特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對于實現城鄉經濟的統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前,面對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挑戰,在迎來新發展際遇的同時,要面臨更多約束力的因素,如生態環境、技術進步、社會發展、主體功能區劃分以及統籌城鄉發展等,這些約束性因素將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路徑和轉型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提升縣域經濟“質”的內涵和外延才是關鍵。
1 社會轉型發展背景
社會轉型就是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發生深刻變化。我們現在往往把轉型當作加強社會管理、加強民生工作、民生改善等。事實上概念是不一樣的,轉型是一個戰略問題。從社會學的研究上來看,人類社會就是一部社會變遷的進步史,社會變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轉型就是社會變遷當中的“驚險一跳”,就是從原有的發展軌道進入到新的發展軌道。
2 我國縣域低碳經濟發展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2003年3月,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五個統籌”,其中,統籌城鄉發展指的就是縣域經濟;2004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壯大縣域經濟”;2004年3月,十屆人大二次會議指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作為我國區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將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后的歷次會議都提出了相應的發展要求并切得了提速發展。
3 縣域經濟低碳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迅速,但在新的形勢下低碳經濟也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1)教育落后,人才稀缺影響了縣域低碳經濟的后續發展能力
縣級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整體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條件制約的必然結果。教育經費投人不足,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斷拉大,反過來又制約低碳經濟的發展。
(2)經濟結構不合理使縣域低碳經濟陷入了困境
鄉鎮企業,因低層次過度競爭帶來的小而散、小而低和產品結構趨同現象,而且中小企業可享受的國家優惠政策和直接支持很少,在競爭中經常處于不利的地位,縣域不合理的低碳經濟結構導致了其在體制轉軌和買方市場條件下陷入了困境。
(3)管理體制改革長期滯后制約著縣域低碳經濟的發展
審批制度改革尚未完成,審批權與事權的關系沒有理順。縣級審批權限過小,審批效率低下。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與職能轉變在縣級盡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但仍滯后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在政府與社會、市場、企業的關系上,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
4 我國縣域低碳經濟發展路徑探索
(1)科學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規定著經濟發展的方向,對縣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是戰略失誤,可能會南轅北轍,做著錯誤的事。戰略正確不一定全盤贏,但戰略錯誤必將導致滿盤輸。因此,歙縣發展低碳經濟首先應根據歙縣的經濟發展需求、基礎條件和科技水平,緊密結合本地的主體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
(2)加大財政政策向低碳經濟傾斜力度。發展清潔能源、改造傳統落后產能都需要充足的財政資金安排。縣級應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支出進一步向節能減排領域傾斜,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充分運用財政補貼政策,鼓勵企業發展低碳項目,發展環保經濟,對企業技術改造進行補貼,鼓勵開發新能源,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開發出適合大規模生產和使用的經濟型新能源。
(3)大力宣傳倡導低碳經濟理念。要以黨政干部為重點,強化宣傳和教育,使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觀念,樹立碳源、碳匯、碳交易、碳排放、碳捕捉、碳封存、碳生產力、低碳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低碳生產、低碳路徑等觀念,并將這些觀念貫穿到各級各部門的決策層面,形成全局需要又切合局部實際的正確思路。要通過廣泛宣傳,使低碳經濟發展觀念為廣大群眾所了解、所認同、所接受,從而將之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做到節油、節電、節水、節氣、節材,促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普及和低碳城鎮的形成與發展。
(4)積極推進低碳技術開發與升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縣域資源生產效率。一方面依托現有最佳實用技術,推動縣域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新興產業的建立、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的發展,實現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在循環經濟、低碳經濟領域尋求技術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資源生產率。從長遠來看,發展縣域低碳經濟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必須加大技術性、知識性投資和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相關技術的研究投進和技術人才的儲備。
參考文獻
[1] 張慧,羅萍.低碳經濟下廣東省構建綠色貿易體系的發展思路[J].特區經濟,2012(02).
[2] 許冬蘭.生態環境逆差與綠色貿易轉型:基于隱含碳與隱含能估算[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3] 朱麗雯,胡萍. 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J].對外經貿,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