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玲 朱振寧 甘昶春
摘要近年來,全國各地羊肉價格普遍走高,給羊肉消費市場和肉羊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準確掌握羊肉價格形成機制,解釋當前價格合理性與否,該研究基于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所獲取的數據,從肉羊產業鏈相關環節的成本收益分析出發,運用商品價值理論對羊肉價格進行合理性分析。結果表明,在肉羊產業鏈相關環節中的利潤率都較低,羊肉的價格主要受各環節的成本變化影響,市場上現行的羊肉價格是比較合理的。
關鍵詞羊肉價格;產業鏈;價值理論;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S-9;F72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2-07643-03
羊肉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類主要的肉食性產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膳食結構的調整,其在居民的肉類消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1]。價格不僅是資源配置和增進效率的基礎工具,更是各方利益的交匯點和社會穩定的重要“閥門”[2]。農產品價格作為“萬價之基”,其波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尤為重大[3]。特別是對于像新疆一樣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地區經濟很大一部分依賴于畜牧業發展,羊肉市場價格的變化所導致的生產領域及消費領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無論對群眾生活還是對地區產業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目前有關國內外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實證分析已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的熱點,特別是綜合了我國加入WTO以來國內外地區農產品市場變化的研究成果[3-6]。一些學者通過各種分析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需求量、生產成本、通貨膨脹、預期價格、替代品價格等都分別被作為影響農產品,特別是肉食類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因素進行研究[7-10]。基于此,筆者通過對實際調研數據的分析,從集商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于一體化的產業鏈的角度[11-12]對羊肉這一農產品的價格進行剖析,研究其價格形成的合理性。
1價格形成的理論依據
羊肉的價格是通過在肉羊產業鏈上的價值增值形成的。產業鏈是指具有內在聯系的企業以產品為對象,以投入產出為紐帶,以價值增值為導向,依據特定的邏輯聯系和時空布局形成的上下關聯的、動態的鏈式組織。產業鏈的本質是用于描述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它具有二維屬性:結構屬性和價值屬性。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該研究在產業鏈內涵的基礎上定義羊肉產業鏈,它是指與羊肉生產密切相關的具有內在關聯關系的企業組織所組成的網絡結構。從結構上講,羊肉產業鏈包括肉羊的生產養殖環節、以收購、屠宰、加工等工序組成的流通環節和消費環節,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利益主體,都會產生相應的成本收益體系。
根據商品價值理論,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投入的勞動力的價值(即可變成本)、固定生產資料價值(即不變成本)和所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剩余價值(即利潤)構成。即:
商品價值=可變成本(V)+不變成本(C)+利潤(M) (1)
商品的價格是由其價值決定的,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和衡量的。在實際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的價格通過市場中商品的供求關系變化圍繞著商品的價值進行著變動。因此,價格構成是價值構成的轉化形式,商品進入市場后其價值最終要轉換為商品的價格。
羊肉進入市場最終成為商品,中間主要經過生產養殖環節和流通環節。在這些環節過程中,羊肉實現增值,這就形成了羊肉價格的價值鏈。如圖1所示,在羊肉價格形成的價值鏈上,羊肉消費價格是由生產養殖環節的(C+V+M)和流通環節的(C+V+M)構成的。生產養殖環節:農戶養殖成本(C+V)+農戶生產利潤(M);流通環節:經銷商流通費(C+V)+經銷商利潤(M)。因此,要探究羊肉價格是否合理,即是否符合價值理論的解釋,應該從這2個環節分別進行考察羊肉的價格構成。
2從產業鏈的視角分析羊肉價格形成
2.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中,羊肉產業鏈上各環節成本收益數據主要通過實地抽樣調查和典型地區調查、各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整理獲得。調查對象包括農區養殖戶、收購商、屠宰廠和肉類加工企業以及羊肉批發戶、零售戶等相關經營主體,基本涵蓋了羊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調查區域包括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哈密市、喀什、阿勒泰、伊犁、和田和阿克蘇等8個地區的部分縣市。調查過程中發現,現在牧區肉羊養殖比較復雜,擁有天然草場資源的牧戶其生產基本上依靠草原資源,所以其肉羊養殖成本比較低。基于此,調查中養殖戶的走訪對象主要是農區養殖戶。該研究主要通過羊肉產業鏈上各環節的成本收益分析,對羊肉價格的形成進行剖析;然后,利用商品價格的價值理論對羊肉價格作出合理性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