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澳兩方近十年來的鐵礦石價格博弈中,中方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鐵礦價格總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但近期市場疲軟,價格有下降趨勢,給價格博弈帶來新的機會。分析中澳鐵礦價格的博弈進程和原因,對提高中國話語權,增強談判地位有著重要作用。本文運用SWOT分析,以中方為立場,分析其在兩方鐵礦價格博弈中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遇與威脅,以及相應的四種策略。
【關鍵詞】中澳 鐵礦石 價格 SWOT分析
鋼鐵工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近十年來,中國的鋼鐵工業又得到迅猛發展,對鐵礦石的需求量巨大,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因此,鐵礦石價格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澳大利亞是中國鐵礦石進口的主要來源,兩國在鐵礦石進出口領域已經形成長期合作的相互依賴關系。
一、中澳鐵礦石價格博弈的過程簡述
2003年末,中國加入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國進口鐵礦石數量第一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當時的價格為上漲18.6%。2004~2007年,中國鋼鐵企業利用長協價和現貨的長期價差賺取暴利,炒礦現象嚴重。2008年金融危機鐵礦石價格一落千丈。2009年,中方要求鐵礦價格下降40%,澳方實際只降33%,談判徹底破裂.2009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澳,結束了兩國緊張關系,雙方簽署了旨在增進雙邊關系的聯合宣言。到2012年6、7月價格跌幅超30%,創2009年以來新低。今年5月鐵礦降幅達30%,因最大進口商中國得到了大量鐵礦石新供應,市場已轉變為買方市場。
二、中國在鐵礦石價格博弈中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國內有1,000多家鋼鐵廠,同時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鐵礦石市場,需求量即是中方的優勢,中國鋼鐵企業理應在國際鐵礦定價中發揮重要作用。澳方力拓等國際主要鐵礦生產企業對中國鐵礦現貨交易平臺的支持有利形成相對公開透明的鐵礦貿易定價機制。
2.國內鐵礦資源豐富,具備開采能力。澳方鐵礦出口實施季度定價和指數基準的鐵礦石長協定價體系,實際上是逼著下游發展替代品。鐵礦石高價會使國內的鐵礦開發價值大大增加,中國將大量增產國產礦并優先使用國內礦。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視員賈銀松認為中國現在有這樣的技術和能力。
(二)劣勢分析
1.賣方形成寡頭壟斷,控制市場價格。世界鐵礦石貿易格局,呈現的是以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以及巴西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組成的賣方寡頭;另一方面是由中國寶鋼、日方新日鐵、韓國浦項制鐵和德國鋼廠蒂森克虜伯形成的買方陣營。國際市場中三大供應商已形成寡頭壟斷,控制市場價格。
2.國內鐵礦石大多為貧礦,鋼鐵產量大而不精,仍需大量依靠進口鐵礦。中國已探明的鐵礦區共2867處,保有資源儲量607億噸。中國鐵礦石儲量雖豐富,但貧礦居多,占全部礦石儲量97%,含鐵量平均只有33%,而世界平均量為44%左右。絕大部分鐵礦石須經過選礦富集后才能使用。(張娟,劉慧芳2008)然而,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對鐵礦石的需求越來越多,國內的生產無法滿足鐵礦石的大量需求,產需的矛盾使我國不得不大量進口鐵礦石。從2003年起中國進口鐵礦1.48億噸超日本成為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至今中國仍然維持了全球最大鐵礦石需量。
3.定價體系存在問題。在國內,目前實行的是兩重定價體系,一是寶鋼等大型鋼廠有能力與澳大利亞和巴西鐵礦石企業簽訂長期協議,價格在40美元/噸以下。二是更多的小鋼鐵廠只能零買印度礦石,接受高出澳大利亞和巴西礦石近一倍的價格。
國際上,幾乎所有的澳大利亞鐵礦都有日本企業參與開采,但中國卻未走進全球礦業內部,而是通過日本談判的結果接受既定的價格。鐵礦石價格上漲后的損失,日本企業可以從供應商的紅利中得到補償,中國卻不可以。
(三)機會分析
1.當前經濟疲軟,鐵礦價格呈下降趨勢,已轉變為買方市場。據路透社調查,隨著全球礦商擴張熱潮促使產量增加,長達十年的供應短缺勢頭即將結束。供應增加推動鋼廠原材料價格在今年上半年下降30%。國際市場鐵礦石供大于求,已轉變為買方場。
2.中澳自貿區的建立。中國和澳大利亞同屬于亞太國家,兩國自1973年簽訂《中澳貿易協定》起,雙邊貿易關系有了很大發展。2005年5月23日,中澳雙方進行首輪自貿區談判,至今已在多領域內展開互利磋商,中澳兩國政府也正在加緊推動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的進程。
(四)威脅分析
1.中國對澳的鐵礦石進口替代性較弱。我國約85%的進口鐵礦石來自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其中澳大利亞是最大的供應國,約占中國進口總量的40%,我國鐵礦石進口基本上依賴于澳方,市場因素決定了這種依賴的可替代性小、成本大。
2.澳方鐵礦石出口的市場替代性較強。澳大利亞的礦產品在大量出口到中國的同時,也大量出口到日本、印度和韓國,這些國家對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需求量也很大,占到澳出口鐵礦石總額的39%。另外亞洲有很多國家同中國一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對資源的需求量爆炸性增長,這些國家都是澳大利亞鐵礦石的潛在出口市場。
因此,澳大利亞出口礦產品有較多的替代市場。
四、對應策略
針對以上四方面,從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四方面相應提出中澳鐵礦石價格博弈的策略,如表一所示:
參考文獻
[1]張娟,劉慧芳.中國加大投資澳大利亞鐵礦石資源分析.當代經濟。2008.(11).
[2]上官修瑜.中澳鐵礦石貿易和投資研究[J].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周序誠.淺談我國鐵礦進口的現狀與未來[J].江西冶金.2000,(20).
[4]侯敏躍.論中澳鐵礦石貿易和投資關系[J].世界經濟研究,2010,(7).
作者簡介:方靈(1993-),女,漢族,四川眉山人,就讀于西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