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水
在過去的2013年,豬病的肆虐讓本市養豬業遭受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豬場損失慘重,存欄量急劇下降,養豬業面臨“三高”(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養豬風險高)的局面。所以,本人通過對養豬場、散養戶的走訪調查到的發病豬只的剖檢、診斷、治療情況與有關專家的探討,對本市2013年生豬常發、高發、暴發的一些主要疫病進行調查分析總結如下,以期對今后的養殖生產提供幫助。
1 霉菌毒素中毒
由于2012年的玉米品質不好,飼料中有一些玉米發霉,還有些不法商販在玉米當中摻雜發霉玉米進行販賣,導致飼料品質下降,使霉菌毒素中毒的豬只增多。
危害:霉菌毒素中毒的豬只可以導致種豬繁殖障礙;致使母豬流產、假發情、屢配不孕等;商品豬生長遲緩,免疫抑制,誘發疾病等。發病范圍很廣,一些飼養管理條件好的豬場仍然發病。屠宰后發現肝腎有病變,個別有腫瘤發生。斷奶仔豬可出現急性死亡,導致生豬出欄率降低。
病例:鶴崗市興安區一散養戶張某,共養殖后備母豬4頭,外購仔豬20多頭。母豬飼養了11個月,用了大量的催情藥就是配不上,但母豬的陰門腫脹了很長的時間。商品豬長了7個月體重最大的還不足80 kg,被毛粗亂,長勢緩慢。養殖戶說飼喂了很長時間的發霉飼料,雖然量不是很大,但飼喂了半年時間。
診斷及預后:霉菌毒素中毒。立即停喂發霉飼料,換成質量好的飼料,飼料里添加中藥抗霉脫霉的藥物和霉菌毒素吸附劑及活菌制劑,喂服葡萄糖和電解多維。2個月后母豬陸續發情,商品豬出欄。
2 豬瘟疫苗達不到預期效果 很多的豬只豬瘟隱性感染
由于很多的養豬戶存在僥幸心理,根本不做疫苗。還有的養殖戶、養殖場做豬瘟疫苗的時機和方法不對,使豬瘟免疫達不到效果,做了等于白做,有的甚至起了反作用,使豬只感染了隱性豬瘟。
危害:隱性豬瘟缺乏典型的急性發熱性傳染病臨床癥狀,僅表現為微熱或中熱,通常體溫僅升高0.5~1℃ ,潛伏期可達20~30 d甚至30 d以上,病程可長達幾個月都不明顯發病,沒有豬瘟的典型臨床癥狀,嚴重的表現為侏儒豬(或稱僵豬),發育停滯。
有的養殖場和養豬戶在注射豬瘟疫苗時,豬群本身就有很多的免疫抑制病存在,有的甚至仔豬在出生時腹下就有少量的藍紫點存在,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發青,這說明小豬一出生就有隱性豬瘟的存在,沒有任何的母源抗體的保護。隱性豬瘟危害較大,但很少單獨發病,通常和其他疾病混合發生,到那時,豬的病癥就很重了,死亡率較高,母豬淘汰率很高,雖然有的病豬可以自然耐過,但常出現愈后不良。
病例:紅旗鄉長勝村王某,母豬還有2個月下仔,突然不吃食,體溫40℃,被毛粗亂,有眼屎粘眼,喝臟水,耳部、頸部、臀部、腿部、外陰部呈紫紅色,糞便干燥且表面覆蓋有膿汁樣的偽膜。全身皮膚毛根有膠泥樣滲血點,雙眼眼結膜潮紅。抽血化驗后,白細胞數為9500(正常豬為16000),沒做過任何疫苗,監測不到豬瘟抗體。
診斷及預后:由隱性豬瘟引起的混合感染(屬高熱病類)。預后不良。建議合理安排免疫程序,最好做到根據豬瘟免疫抗體檢測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計劃,選用質量合格的豬瘟疫苗,嚴格按照免疫注射操作程序注射疫苗。
3 夏秋季節附紅細胞體及弓形體和焦蟲病危害嚴重(俗稱血蟲病)
附紅細胞體病主要由蚊蠅叮咬及吸血昆蟲傳播,注射針頭、交配、手術器械也可能傳播本病。目前國內發病主要是豬,吮乳仔豬、母豬、育成豬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豬不能產生很強的免疫力,易發生再度感染。孕母豬流產,個別不流產的超過預產期,產弱仔。大部分感染較輕的豬前期表現為高熱不吃,糞干尿黃等一些臨床癥狀,養殖戶容易忽視,不能早期診斷。
弓形體病可通過口、眼、鼻、呼吸道、腸道、皮膚等途徑侵入豬體,由貓、鼠、犬、昆蟲等傳播。表現為高熱、喘氣、皮膚發紅等,易被誤診為豬瘟、鏈球菌、感冒等。在病的后期,病豬體表,尤其是耳、下腹部、后肢和尾部等因淤血及皮下滲出性出血而呈紫紅斑。母豬常呈現耐過,僅在背部出現暗紅色或黑色膠泥樣的滲出物,嚴重的可出現全身皮膚有暗紅色或黑色膠泥樣的滲出物。
危害:血蟲病常和很多病癥同時發生,加速死亡,死亡率高,很難根治。我市2013年5月-6月間,血蟲病+鏈球菌混感; 7月-10月間,血蟲病+隱性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病等混感(高熱病);10月-11月間,血蟲病+李氏桿菌+鏈球菌或血蟲病+沙門氏菌混感。
病例:蔬園鄉新生村李某,飼養母豬20頭,斷奶仔豬90多頭,沒做過任何疫苗。發病仔豬出現食欲廢絕,逐漸消瘦,呆立,高熱不退。有的咳嗽、拉稀,部分出現跛行,有的豬身上出現紫紅色斑點且出現暗紅的滲出物,眼結膜潮紅,有的出現鼻盤及耳部發紫。解剖可見腹股溝淋巴結腫脹出血;腎部有“麻雀腎”變化;脾臟上有米粒大血色丘疹,邊緣梗死,有黃白色壞死灶,整體呈藍紫色;心臟變軟呈球形;胃黏膜出血,有潰瘍變化;肺葉間腫脹,紋理清晰,邊緣部有暗紅色斑塊,邊緣出現烤粉條樣變化;后腿關節腔內有炎性滲出物。
診斷及預后:由血蟲病+隱形豬瘟+藍耳病+鏈球菌+偽狂犬病等混感(高熱病)。預后不良,養殖戶損失慘重。
4李氏桿菌病病例增多
李氏桿菌多呈散發,偶爾呈地方暴發流行,各種階段的豬只均可發病,發病較急,主要發生于冬季或早春,天氣驟變,體內寄生蟲和吃了受污染的飼料和飲水和鼠類都是本病發生的原因。2012年冬季也曾流行,2013年7-10月份,李氏桿菌病例增多,死亡和淘汰率極高。
危害:本病主要表現為敗血癥和腦膜腦炎癥狀。敗血型和腦膜炎型混合型多發生于哺乳仔豬,突然發病,體溫升高至41~41.5℃,不吮乳,呼吸困難,糞便干燥或腹瀉,排尿少,皮膚發紫,后期體溫下降,病程1~3 d,死亡率100%。多數病豬表現為腦炎癥狀,病初意識障礙,興奮、共濟失調、肌肉震顫、無目的地走動或轉圈,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頭抵地呆立;有的頭頸后仰,呈觀星姿勢;嚴重的倒臥、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亂劃動,遇刺激時則出現驚叫,病程3~7 d,死亡率較高。較大的豬呈現共濟失調,步態強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或拖地行走,病程可達半個月以上。
病例:南山區龐某,飼養母豬7頭,15~50 kg架子豬70多頭,突然出現全群不食,體溫升高,有的出現興奮,步態不穩,全部出現肌肉震顫,聚堆,有的出現頭頸后仰,呈觀星狀,先后死亡近20頭小豬。解剖見豬腦膜充血、水腫,肝上有小的壞死灶,脾臟上有類似白線頭樣壞死。
診斷及預后:通過流行病調查和臨床剖檢診斷為李氏桿菌感染。預后良好。經過治療好轉50頭豬,母豬全部淘汰,養殖戶對此結果滿意。
5 豬肺疫+副豬嗜血桿菌+圓環病毒混合感染增多
當豬處在不良的外界環境中,如寒冷、悶熱、氣候劇變、潮濕、擁擠、通風不良、營養缺乏、疲勞、長途運輸等,致使豬的抵抗力下降,這時病原菌大量增殖并引起發病。另外病豬經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飲水、飼料、用具及外界環境,經消化道而傳染給健康豬,也是重要的傳染途徑。也可由咳嗽、噴嚏排出病原,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此外,吸血昆蟲叮咬皮膚及黏膜傷口都可傳染。本病一般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冷熱交替、氣候多變、高溫季節多發,一般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發病以中小豬較多,傳播較快,死亡率高。
危害:潛伏期1~5 d。最急性型,晚間還正常吃食,次日清晨即已死亡,常看不到表現癥狀,病程稍長,體溫升高到41~42℃,食欲廢絕,全身衰弱,臥地不起,呼吸困難,呈犬坐姿勢,口鼻流出泡沫,病程1~2 d,死亡率100%。急性型,體溫40~41℃,痙攣性干咳,排出痰液呈黏液性或膿性,呼吸困難,后成濕、痛咳,胸部疼痛,呈犬坐、犬臥,初便秘,后腹瀉,在皮膚上可見淤血性出血斑慢性型,持續有咳嗽,呼吸困難,鼻流少量黏液,有時出現關節腫脹,消瘦,腹瀉,2周后衰竭死亡,病死率60%~70%。出現混感的豬只治療難度大,病死率高,很難治愈且容易復發。
病例:新華鎮13連蘇某,飼養150 kg豬10頭,突然發生咳嗽,不食,叫聲嘶啞,呼吸困難,豬體消瘦,皮膚有紅色小丘疹,有的豬只跛行,身體卷曲。
診斷:通過流行病學以及實驗室診斷為豬肺疫+副豬嗜血桿菌+圓環病毒混合感染。預后不良,死亡率非常高,建議飼養戶結合豬場實際情況適時接種圓環病毒疫苗。
綜上所訴可以看出我市2013年生豬疫病發病率高,發病有著以下幾點規律:全年都有曲霉菌中毒的現象。1-3月豬傳染性胃腸炎及流行性腹瀉較多。1-4月豬丹毒. 豬肺疫混感等呼吸道病較重或沙門氏菌發病率高,5-6月血蟲病混感,7-10月高熱病發病率高,10-11月李氏桿菌發病較多。
2013年本市發病率較高,治療難度大的病癥的罪魁禍首與其說是疾病較多,臨床表現復雜等情況。應該還是有其發病規律可言的:具體表現為飼喂發霉飼料,不做疫苗,飼養管理條件差,養豬不懂保健,很多獸藥店不懂治病,退燒藥和激素類藥品的濫用等因素,是直接導致本市豬只死亡量劇增的重要原因,足以引起廣大養殖戶的重視。
(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