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序
1 豬病回顧
自1996年由郭寶清等首次報道了我國的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俗稱豬藍耳病)以來,到2000年,在短短幾年中已有二十幾個省市相繼報道本病的發生和流行。2000年,我國又爆發了由圓環病毒2型(PCV2)為主要病原的仔豬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據華中農業大學牧醫學院病毒室2002年對全國二十多個省市上千家豬場的一萬多份血清和五百多頭患病豬只的檢測結果表明,除一些困擾豬場的老病如豬瘟、豬偽狂犬病、口蹄疫、細小病毒、衣原體繼續存在外,豬藍耳病的陽性率達50.29%,圓環病毒陽性率達35.63%。2006年下半年,我國南方又爆發了高致性藍耳病,很快蔓延至全國,給我的養豬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由于豬藍耳病、豬圓環病毒病這二種被公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學者形象的將其稱為豬的“艾滋病”)的廣泛存在,其危害性很大。這二種病毒均可直接侵害豬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造成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抑制,使機體的抗病能力大大減弱,整體健康水平下降。一旦應激因素和飼養管理不良,更容易并發和繼發副豬嗜血桿菌、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鏈球菌、豬巴氏桿菌等,這種情況在仔豬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和豬呼吸道病綜合征(PRDC)中表現最為明顯。由于這二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是我國近幾年來疫病越來越多、復雜程度增加、豬越來越難養的最根本原因。一旦豬群發病,其臨床表現復雜,病情嚴重,臨床診斷不易判斷,實際控制效果也不好。
2 二種主要綜合征的臨床特點
2.1 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
臨床癥狀:6~12周齡多發,仔豬出現慢性漸進性消瘦,皮膚蒼白,淋巴結腫大,通常會導致黃疸,生長緩慢。有些特殊病例會出現呼吸道癥狀及腸道癥狀(如腹瀉)。斷奶仔豬感染的比例不等(5%~15%),但感染的仔豬死亡率很高。
解剖學特征:尸體消瘦黃染,脾和全身淋巴結異常腫大,腎腫大且有白色斑點,肺呈橡膠樣有彈性。
2.2 豬呼吸道病綜合征(PRDC)
PPDC是由病毒、支原體、細菌等多種病原加上不良的飼養管理、氣候環境及應激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總稱,以保育豬及生長育成豬發熱、咳嗽和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
混合感染的主要傳染性病原:處于塔尖、第一重要位置的是藍耳病;處于第二位的是肺炎支原體、圓環病毒2型、偽狂犬、豬瘟、流感病毒;處于第三位的是副豬嗜血桿菌(HP)、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P)、豬鏈球菌(SS)、巴氏桿菌(PM)、沙門氏菌(SC)、豬附紅細胞體、衣原體等,以及寄生蟲類的弓形體等。
非傳染性病因:不良環境因素及管理因素,生物安全不到位,有害氣體等,各種應激因素、營養因素、免疫抑制因素、各種人為因素等。
臨床癥狀:多發生于6~10周齡保育豬及13~20周齡的生長育成豬。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咳嗽,呼吸困難呈急促的腹式呼吸,有的犬坐姿勢,眼臉腫脹,眼眶內側有淚斑,嚴重病例發紺,有的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急性病例突然死亡,部分豬由急性轉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咳嗽、氣喘、消瘦、衰弱;有的腹瀉,有的表現關節炎,也有的表現神經癥狀、共濟失調、后軀癱瘓,僥幸不死的成為“僵豬”,淘汰率增高。
3 綜合防控
3.1 提高認識,樹立三個理念
1)充分認識藍耳病在目前豬病中的地位。 豬藍耳病是原發病,其他病原的多重(混合)感染,細菌性疾病大多是繼發感染。
2)僅靠疫苗控制藍耳病是不現實的。藍耳病的免疫控制是世界性難題,藍耳病病毒的變異,影響毒株間的交叉免疫保護,應注意豬藍耳病的抗體依賴性增強現象,活疫苗誘導的中和抗體產生晚而且水平低。
3) 樹立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綜合防制的理念。
3.2 控制措施
目標是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存活率,降低藍耳病和圓環病毒病的感染率,降低病原的多重感染率,最大限度地控制細菌性疾病地發生。
1)強化生物安全措施,控制傳染源。 生物安全在當前豬疫病的防控中有重要作用,雖然PRRS可以在豬群形成持續感染,但120~180 d后就不再傳播,如果對豬群進行閉群措施,6個月期間不引進后備豬,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成功在豬場清除PRRSV,200 d后引入易感豬只不會再受感染,這表明豬群整體可清除PRRSV,環境中也不再有病毒存在。此外,通過阻止病毒經媒介物、昆蟲、車輛和空氣傳播,可以切斷相鄰豬場的傳播。避免引進帶毒陽性種豬,引進種豬后應嚴格隔離和檢疫,40 d后可與本場豬混養,進行風土馴化,適應本場細菌譜。同時要執行嚴格的防疫制度和加強獸醫衛生,盡可能地切斷一切疫病的傳播途徑。嚴格實行“全進全出”,加強場內、外環境及運輸工具消毒,強化進場消毒、空欄消毒和帶豬消毒(因一般的消毒劑對圓環病毒無效,應選用含戊二醛的消毒劑。嚴格控制人員進出。發病豬及時隔離治療,病死豬應進行深埋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
2) 做好常規的基礎免疫。 嚴格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用質量過關的疫苗把防疫作扎實。尤其把豬瘟、口蹄疫、偽狂犬、圓環病毒免疫好。勃林格“圓環病毒滅活苗”是我國首家批準上市的進口疫苗,仔豬21日齡免疫1頭份(1 mL)即可。目前上市的還有上海海利和洛陽普萊柯等廠家的豬圓環病毒2型滅活疫苗,2~3周齡以下免疫1~2次。有條件的豬場請專家采取活體扁桃腺,用熒光抗體方法測定豬瘟、偽狂犬強毒抗原,淘汰陽性豬,以達凈化目的。同時要及時淘汰久治不愈的病豬。
3)精心飼養管理豬群,提高機體抵抗力。 不忽視每一生產環節;避免不同來源豬群或不同日齡的豬混養。縮小群體、降低密度,注意控制好舍內溫度,解決好保溫和通風的矛盾,避免給豬造成各種應激;提高營養,飼喂全價優質飼料,不要飼喂霉變飼料,發現小豬外陰部紅腫時,應添加質量好的脫霉劑。
4)當發生疫情時,做到正確診斷,要早防早治,對癥用藥。 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口服葡萄糖及抗菌藥物,以控制豬群的細菌性繼發感染,降低死亡率。但發病豬群應停止使用任何疫苗接種。也可用早期發病豬群康復豬只(一般是20 d以后)的血清,用于新發病豬的緊急治療,每頭豬注射5 mL, 2次/d,連用2 d。
5) 對個別發病豬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 對呼吸道病綜合征可采取病因治療與對癥治療相結合的“標本兼治”的辦法治療。抗菌藥物可選用支原凈、氟苯尼考、慶大霉素、阿莫西林、頭孢類、磺胺類等肌注,連續使用3~5 d并配合使用排疫肽、干擾素、豬轉移因子、黃芪多糖、魚腥草、雙黃連等免疫增強劑、抗病毒藥物及VB1及VC等。高熱者可配合使用安乃近、復方氨基比林等解熱鎮痛藥。因為PCV2病毒主要侵害豬的免疫系統,臨床上盡可能不使用甲礬霉素、卡那霉素等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藥物,也不易使用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等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因該類藥物有增強PCV2復制和排毒作用。
6)提前在飼料中添加抗菌藥物預防,控制副豬嗜血桿菌與鏈球菌等細菌繼發感染。 PMWS一般集中于斷奶后2~3周和5~8周齡的仔豬,依次發病規律,可在發病前1周在飼料中添加抗菌藥物,如氟苯尼考、土霉素、金霉素、泰妙菌素、泰樂菌素、替米考星、泰萬菌素、林可霉素等預混劑。建議采用輪換給藥策略,降低耐藥性的產生,提高防控效果。因為不同豬場混合或繼發感染的細菌不完全一樣,單純使用一種抗生素不能完全覆蓋所要控制的細菌,因此可采用藥物組合的方法,既要控制支原體,又要控制鏈球菌、巴氏桿菌、豬副嗜血桿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以及沙門氏菌等,如氟苯尼考+強力霉素、泰樂菌素+強力霉素。為減少豬肺炎支原體的影響,并控制繼發感染,每噸飼料可添加80%泰妙菌素預混劑125 g+15%金霉素預混劑2 kg(或強力霉素200 g)。如果發現有豬鏈球菌或副豬嗜血桿菌并發感染,可在飼料中添加70%阿莫西林300 g或10%氟苯尼考預混劑800 g,或10%的氟苯尼考預混劑800 g+強力霉素150 g(效價)。還可采用“脈沖式”投藥方法,即以一定的間隔短期投藥,如7 d用藥、3 d停藥的方式間隔選用敏感性強的藥物,可降低發病率,緩解臨床癥狀,控制繼發感染。
7)血清學療法預防 屠宰本場90 kg以上的健康肥豬,健康的準備淘汰的老母豬最好,用干凈的桶收集全血,放在4~8℃的冰箱里2~3 h。將血清分離放在另外的容器,每1 kg血清中添加3 g水溶性阿莫西林和5%拜有利10 mL或每毫升血清加青霉素、鏈霉素各1000單位,置于冰箱保鮮層。嚴禁冰凍,凍結過的血清會破壞抗體不能使用。血清發霉、變質、過期都不能用。3~5周齡的仔豬:腹股溝處皮下注射4 mL,讓其安全過渡到14周齡。或2~3周、5周齡仔豬腹腔注射5~10 mL,可減輕由圓環病毒2型(PCV2)感染導致的仔豬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病情和降低死亡率。立即用完配制的血清,并將剩余的血清妥善處理掉。注意:(1)必須使用本場的豬分離血清;(2)當本場存在附紅細胞體、豬瘟時嚴禁使用,否則會導致慘重的損失。(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