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芳
摘 要:對于母豬產后子宮脫出這類典型性母豬子宮脫出,臨床上一般采用手術復位治療和補中益氣、升陽固脫的“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對于非典型性后備母豬子宮脫出病癥的治療,可以采用分別采用“漂浮”整復法、“曲糵散”、針灸治療對照手術復位治療、“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未經產的后備母豬發生子宮脫出,采用“漂浮”整復法,“曲糵散”方法進行治療,術后恢復良好,生病豬只再次脫出率較低。
關鍵詞:非典型;后備母豬;子宮脫出;綜合治療
母豬子宮脫出是指母豬子宮部分或全部脫出于陰門之外,不能自行縮回的病癥,這種疾病在臨床上易發于經產母豬、待產母豬。對于典型性經產母豬、待產母豬子宮脫出,一般病因為產后強烈努責、胎兒胎盤脫離部分牽引子宮、子宮收縮遲緩三種。在后備母豬中發生子宮脫出并不常見,但一旦發生這種非典型性母豬子宮脫出病癥,若只是按照常規病因進行治療(西醫采用手術復位治療、中醫一般采用采用補中益氣、升陽固脫的“補中益氣湯”),效果不一定很好。筆者在資陽市雁江區工作期間,親自診治了一例非典型性后備母豬子宮脫出,效果較好,現將其報告如下,與大家探討。
1 發病情況及病癥表現
資陽市雁江區松濤鎮內某大型養殖場內,15頭后備母豬相繼發生子宮脫出病癥。癥見子宮脫出,大量充血紅腫、呈腸狀外翻,嚴重處組織糜爛壞死。病豬有劇烈咳嗽,精神萎靡,采食量減少甚至不食,大便硬結。據飼養員描述,這15頭豬為后備母豬,最開始只有3頭左右發病,脫出現象不明顯,經過1 d后觀察,發現同一圈舍內有15頭豬只發病,且有擴大趨勢,養殖場希望能給予及時治療。
2 診斷與治療
2.1 診斷與設計方法
經過診斷,此次發病的15頭后備母豬均為子宮脫出。由于此次發病豬只均為未經產的后備母豬,僅按常見的經產母豬子宮脫出治療方法不可預見其治療效果。因而,在治療時將15頭患病豬只按患病、體重、生長月齡相似程度分為A、B組(A組為7頭患病豬只、B組為8頭患病豬只)分別治療。對A組患病豬只進行手術復位治療、補中益氣,升陽固脫的“補中益氣湯”,對B組進行“漂浮”整復法、“曲糵散”加減、針灸治療。術后進行相同護理,4天后觀察A、B兩組豬只術后情況,對術后恢復不好且再次發生脫出的豬采用相對組方法進行治療,若依舊不能恢復,則進行子宮切除手術并淘汰,不再作為后備母豬。
2.2 治療
2.2.1 A組行手術復位、“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2.2.1.1 材料準備
手術復位治療:2.5%氯丙嗪、0.1%高錳酸鉀、青霉素普魯卡因溶液、飽和溫熱的明礬液、縫合器械、消毒液浸洗過得塑料布、熱水。
“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2.2.1.2 復位及治療
對A組的7頭患病豬只在術前采用肌肉注射2.5%氯丙嗪15 mL,等待豬只安靜后,將豬只擺放成前低后高的姿態。
將脫出子宮放在用消毒液浸洗過的塑料布上,采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脫出子宮,清除粘附在外露子宮處的污物,手術去除糜爛部分后對破口地方行縫合術。對于水腫嚴重的豬,可以同時采用飽和溫熱的明礬進行收縮子宮,待子宮收縮后倒入青霉素普魯卡因溶液與子宮接觸幾分鐘進行抗菌。手術人員一手握住子宮,另外一只手將子宮向內推送,待子宮送入骨盆腔后向子宮內灌注熱水,然后導出熱水,最后注入青霉素普魯卡因溶液50 mL。
2.2.1.3 “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中醫認為,子宮脫垂為氣虛下陷所致,故在行復位術后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進行治療:炙黃芪100 g、黨參70 g、白術60 g、當歸60 g、陳皮60 g、炙甘草50 g、升麻30 g、益母草20 g、紅花20 g,開水煎服,1劑/d,連服4 d。
2.2.2 “漂浮”整復法、“曲糵散”加減、針灸治療
2.2.2.1 材料準備
“漂浮”整復法:0.8%清潔熱鹽水、氫化潑尼松、8%葡萄糖溶液、靜脈注射器、直徑2 cm的軟皮膠管。
“曲糵散”加減及微量元素補充。
針灸治療:毫針或圓利針。
2.2.2.2 “漂浮”整復法
由于后備母豬耐受力較差,我們對B組8頭患病豬采用“漂浮”整復法進行。術前,對每豬只進行靜脈注射氫化潑尼松12 mg加8%葡萄糖溶液500 mL。
注射完畢后,將豬只頭朝下保定在斜面上,將直徑為2 cm的軟皮膠管輕輕插入脫出的子宮凹陷處,然后將0.8%清潔熱鹽水緩緩灌入子宮,當鹽水達到一定重量后將脫出的子宮墜入腹腔。
2.2.2.3 “曲糵散”加減及維生素補充
在采用“漂浮”整復法進行復位后,我們中獸醫治療方面采用“曲糵散”加減:六曲100 g、麥芽40 g、山楂60 g、厚樸40 g、枳實40 g、陳皮30 g、青皮30 g、黨參30 g、炙甘草30 g、炙半夏60 g,共為末,開水沖,侯溫加生豬油300 g,同調灌服,1劑/d,連服4 d。并在每天的飼料中添加乳酸鈣粉、維生素E、胡蘿卜素等。
2.2.2.4 針灸治療
在采用“漂浮”整復法后,采用“曲糵散”加減進行治療的同時采用針灸治療。用毫針分別在百會穴(腰薦十字部)直刺5 cm、六脈穴(倒數第一、二、三肋間,距背中線6 cm的髂肋肌溝中,左右側各三穴)向內下方刺入3 cm、脾俞穴(倒數第二肋間距背中線6 cm的髂肋肌溝中,左右側各一穴)向內下方刺入3 cm、乳基穴(近臍部的一對乳頭及其前后各隔一對乳頭的外側基部,左右側各三穴)向內上方斜刺3 cm。每日針灸1次,連續4d。
2.3 治療結果
A組7頭患病豬行手術復位、“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后有4頭沒有子宮未再次脫出,2頭有再次脫出跡象,1頭再次脫出大量出血死亡,但整體食欲不佳,精神狀況未明顯改善。
B組8頭患病豬通過“漂浮”整復法、“曲糵散”加減、針灸治療后7頭術后恢復良好,只有1頭有再次脫出現象,8頭患病豬整體食欲較好,精神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3 分析與總結
3.1 病因分析
通過對A組出血死亡病豬進行解剖,對該場喂養飼料、飼養環境分析,結合診斷治療結果得出此次15頭母豬發生子宮脫出的病因。
3.1.1 營養元素缺乏
該養殖場主要采用酒糟、麩皮為主要原料的自配飼料,不同于常用配方飼料,其中粗纖維含量較高,未添加維生素E、胡蘿卜素及補鈣。導致豬只血鈣低,維生素E、胡蘿卜素等微量元素缺乏,整體營養狀況不佳,母豬骨盆韌帶收縮無力,導致子宮外脫。
3.1.2 飼養管理不到位,腸道、呼吸道疾病誘發
該養殖場管理混亂,飼養人員對場內環境管理不到位,消毒免疫程序不到位,圈舍內通風不良,使圈舍內的許多豬都患上了呼吸道疾病,特別是在清晨和傍晚容易發生劇烈咳嗽;另外,該養殖場屬于新建養殖場,規劃設計時豬只飲水裝置設置不合理,單位面積飼養密度高,導致部分豬未得到充足的飲水及運動,發生嚴重便秘現象,直腸壓迫子宮,導致子宮外脫。
3.2 分析與討論
經產母豬發生子宮脫出病癥,在獸醫臨床上較為常見,相比而言,未經產的后備母豬發生子宮脫出的概率雖然不高,但一旦發生也會給養殖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對非典型的后備母豬發生子宮脫出的現象也要給予及時對癥治療,從根本上解決子宮脫出的病因,有效治療子宮已經脫出的豬只;在復位后還要注重消積化滯,防止術后再次脫出,以保障其以后的繁殖能力和產仔率。
本次發病的15頭后備母豬,被分成A、B兩組施以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取得的效果也有明顯差異。A組的7頭患病豬行手術復位、“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B組的8頭患病豬采用“漂浮”整復法、“曲糵散”加減及維生素補充法、針灸治療,B組治療效果比A組好。
后備母豬的耐受能力較差,手術復位對母豬損傷較大,術后可能造成大量出血而導致休克;“補中益氣湯”雖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但是其主要作用在子宮,未能夠解決其腸道滯漲壓迫子宮,也未能夠治療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咳嗽所導致子宮再復位后再次脫出。
療效較好的B組中,采用不同于傳統的手術復位,而采用了“漂浮”整復法,且在術前靜脈注射氫化潑尼松12 mg加8%葡萄糖溶液500 mL,這樣不僅減少了母豬的創傷,也有利于后期恢復。“曲糵散”中加入了黨參、炙半夏等補氣、止咳化痰中藥,解決了咳嗽、腸道滯漲積食誘發子宮脫出的因素。同時,在飼料添加了乳酸鈣粉、維生素E、胡蘿卜素等,有利于提升骨盆內的韌帶伸縮,平衡豬只整體的營養狀況。用毫針分別在百會穴、六脈穴、脾俞穴、乳基進行治療,其主要作為在于疏通二便、消食導滯增進食欲、減少腹痛腹脹、治療子宮炎癥,對術后豬只恢復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對于患子宮脫出的母豬病癥,傳統手術復位和補中益氣方在一定程度上能治療一般因素所引發的子宮脫出癥。但是,對于未經產的后備母豬,就要利用更為溫和的復位方式,避免在復位中造成二次損失。此外,還要仔細區別子宮脫出的病因,對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本次病例中,母豬子宮本身并沒有多大疾病,而是劇烈咳嗽和腸道滯漲壓迫子宮導致子宮脫出,不能一概而治。同為子宮脫出表征,但是原因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分辨,因此采用復位、中醫調理、針灸治療等手段多管齊下,使其治療效果更佳。
雖然有效的治療手段能夠減少后備母豬的死亡,但是術后精心的護理和良好預防措施總比治療來的更為有效。飼養管理中要加強飼養管理,滿足后備母豬所需要的蛋白質和鈣、磷等營養需要,爭取做到多元不單一,飼養密度適中,保障其有足夠的運動空間,合理設置飲水、通風等重要裝置,保障圈舍內空氣流通良好。只要通過以上這些手段,能夠有效對非典型母豬子宮脫出進行防治。
(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