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府為救助金融危機所伴隨的金融轉移有再分配功能,尤其不利于農民。在中國,通過如下途徑,金融轉移擴大城鄉差距、惡化農民貧困狀況。其一是非金融部門向金融部門的轉移。公共財政對國有銀行的核銷不良貸款、注資等,不利于金融發展落后的農村和金融參與度較低的農民。
【關鍵詞】金融危機;金融轉移;非對稱性影響;農民相對貧困
一、引言
金融危機似乎是市場經濟的共生現象。隨著金融自由化的推進,金融危機更是紛紛跑出潘多拉魔盒而肆虐各國經濟。面對金融危機的巨大災難,政府往往通過對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免除債務人貸款、向銀行注資和推進金融機構改革等方法進行金融救助。這類援助計劃旨在避免金融系統的崩塌、緩解危機的負面影響以及幫助經濟穩定的有效恢復。援助計劃所需的成本由全體納稅人承擔,但收益卻歸于部分主體。此時,成本分配的非合理性、成本與收益的非對稱性產生金融轉移。
金融轉移一種重要形式,非金融部門向金融部門的轉移。金融援助計劃使金融資源從非金融部門,流向金融部門大客戶和金融壟斷機構等上層部分。金融轉移具有再分配功能,并尤其不利于農民。但是,鮮有文獻關注此類問題。根據金融轉移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類型,根據中國情況,本文全面分析金融轉移影響農民相對貧困的機制和渠道,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非金融部門向金融部門的轉移
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時候,也會花費大量財政支出去。高額的財政支出來自于全體納稅人,但受益者主要是肇事的金融機構。政府在核銷不良貸款、財政注資等方式來救助銀行時,存在著外部非參與者對金融系統內部參與者的轉移。農村作為金融發展落后的地區,農民作為金融體系的低度參與者,金融轉移明顯不利于農民和農村(Lustig,2000)。
1.對國有銀行等債務人的金融轉移
(1)核銷不良貸款。面對國有銀行道德風險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等嚴峻問題,我國于1993年開始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為推進這一改革,政府通過核銷不良貸款等方式而花費了巨額公共支出。90年代中后期,四大銀行剝離的不良貸款高達13939億元,政府另外還為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撥付400億元資本金。加入WTO之后,為達到上市的基本條件,上述故事重演。2004年5月和6月,建設銀行先后剝離的不良貸款、可疑類貸款分別高達569億元和1289億元。在2004年6月和2005年5月,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也分別剝離1498億元和7050億元不良貸款。通過這一方式,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從2004年的15751億元直線下降到2010年的3081億元,占全部貸款比例也從15.57%下降到1.31%。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從211149.5億元下降到2008年的4208.2億元,不良比例從8.05%降至2.81%。政府幫助國有銀行核銷不良貸款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其度過金融危機或者達到8%的資本金標準。自2004年至2010年,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的加總為59076.7億元,按20%的平均回收率計算,國家所需承擔47261.36億元的虧損。四大國有銀行通過國家為其化解系統性風險就獲得達65000億元的金融轉移。政府所花費的財政支出是來自社會各階層全體納稅人所繳付的稅費。但是,公共資源僅僅用于為國有企業所欠的債款與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埋單”。
(2)財政注資。為了推進國有銀行的改制上市,國家通過三種途徑為其注資。1998年,中央財政專門用于補充四家銀行的資本金就定向發行2700億特別國債。2003年底動用外匯儲備450億美元注資國有商業銀行。政府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別向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注入450億和1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約合當時年平均匯率(8.277和8.192)分別為3725億元和1229億元。2007年,中央匯金公司也向農業銀行注資達400億美元,約合當年平均匯率(7.52)為3000億元(米運生,2009)。
2.向儲戶的金融轉移
中央銀行為了保證儲戶對銀行的信心,通過再貸款和再貼現等方式,幫助金融機構解決流動性的問題。這類支持流動性所花費的大量財政支出,進而引致對儲戶的金融轉移。以拉美經驗為例,在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期間,厄瓜多爾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流動性支持就有23億美元。在2002年1月至2002年8月期間,烏拉圭中央銀行為了應對儲蓄存款的大量外流,同樣向三間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總數達21億美元(陳志剛,2007)。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為了確保儲戶對銀行的信心,也對銀行提供了大量的流動性支持。這種方式等同于公共財政直接或間接地向銀行的儲戶進行大量的金融轉移。
3.金融轉移的外部渠道對農民的不利影響
金融轉移的外部渠道主要表現為公共資源流入到金融機構和儲戶。顯然,對那些金融機構少的地區,對那些存款數量低的來說,這是不利的。以此而論,中國的金融轉移是不利于農村和農民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農業貸款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998年的5.17%下降到2000年的4.92%。2007年全球金融海嘯后,農業貸款比重繼續呈下降趨勢:從2007年的5.90%下降到2009年的5.41%。從1998年到2009年,鄉鎮企業的貸款比重更是直線下降,從6.46%下降到2.26%。在組織層面,農村金融的發展也是落后的。累計至2011年底,全國僅有786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有726家村鎮銀行、10家貸款公司和50家農村資金互助社。顯然,就金融發展和金融機構而言,農村地區在政府的金融救助中所獲得的金融轉移是無法于城市部門比較的。
在儲戶層面,也是如此。比較之下,農業類存款非常之低,而企業存款的比例要高很多。2005年,我國農業存款為6203.8億元,占總存款287170億元的2.16%。而到2010年末,農業存款占存款總額的比例仍然只是為2.40%。相比之下,企業存款則由2005年的9614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44496億元,其占總存款比重也保持著33%以上的高比例。顯然,在金融轉移中,與企業比較,與城市居民比較,農民所得份額是嚴重偏低的。
三、結論
農民由于受到金融轉移的非對稱性沖擊而使其利益受到相對較重的損害。在金融部門外部,作為非參與者角色的農民向作為參與者角色的銀行進行了金融轉移。金融轉移使公共資源從低收入人群的農民手中流向代表著高收入人群的壟斷金融部門以及這些壟斷金融機構的大客戶手中。在全局意義上,金融危機是不幸的。但在局部意義上,它也使富人更加富有,窮人更加貧困。金融救助所產生的金融轉移,當然是次優選擇。但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它的再分配效應,并對農民等“最不利者”給予適當的政策保護。
1.防范銀行的道德風險。繼續以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等方式推進國有銀行的股權多樣化,緩解道德風險,以微觀治理機制來減少金融危機的發生頻率或降低其損害。
2.提高農民的金融參與度。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鼓勵大型商業銀行向農村拓展,健全農村金融組織,發展農村金融市場,提高農村金融的現代化水平,以農村金融的廣度提高農民的金融參與度。
3.提升農民在金融體系中的相對低位。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降低存款基準利率的同時也降低貸款的基準利率;以多種方式提高農村金融發展的深得和寬度。
4.加強金融監管。完善信息披露機制,使農民盡量成為知情者。同時,加強對農民的金融教育,使其提高風險意識。
參考文獻:
[1]米運生.金融系統的收入再分配功能:金融轉移的分析視角[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9):23-27
[2]陳志剛.危機、金融轉移與收入分配:拉美的經驗及中國的啟示[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社會科學版),2007,6(1):31-36
作者簡介:
羅偉杰(1989—),男,廣東廣州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