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宏
《沙鄉年鑒》是美國著名的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先驅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的代表作,利奧波德被譽為“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生態倫理之父”,在《沙鄉年鑒》中,他將生態倫理思想通過對荒野的觀察和描繪表現出來。利奧波德一生的荒野經歷是其倫理思想誕生的基礎,他出生于美國衣阿華州伯靈頓市的一個德裔移民家庭,1909年獲哈佛大學林學專業碩士學位,長期從事林學和獵物管理研究。在求學過程中,他由對鳥類濃厚的研究興趣逐步轉為對自然整體的興趣。而當其將興趣、實踐與生態學前沿理論結合時,他的整體主義生態世界觀初步形成。在其生命走向終結的前期,利奧波德通過文章《像山那樣思考》將其對生態倫理的認識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沙鄉年鑒》記錄了利奧波德長期對荒野的觀察,他的思想也是通過這些荒野的畫面透露出來。在全書中,生態整體主義的思想貫穿于每個細節。首先是他對土地的理解,利奧波德認為土地不僅僅包括土壤,還包括在它上面生長的動物、植物和水、空氣、氣候等,他提出了土地共同體的概念,土地共同體的界限擴展到了整個自然界。更重要的是,利奧波德把人也納入土地共同體內,人是土地共同體的一員。“土地是一個有機體,它的組成部分就如我們自己的組成部分,人與土地相互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競爭與合作都是這個有機體內部運作的一部分。你可以謹慎地對它們加以調控,卻不能拋棄它們?!蓖恋毓餐w概念的提出是生態整體主義思想最重要的體現,它顛覆了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顛覆了人與自然之間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在土地共同體中作為平等的一員,需要和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合作與競爭以求得生存與尊重。其次,在這個共同體中,生物群為了生存下去,其內部必須達到平衡,而這種平衡往往被人們“過量安全”的行為所打破。“衡量是否成功地實現一個時代的和平的標準是,所有的東西都超過了必須的數量,或許這就是客觀思考的前提。但是從長遠來看,過量的安全似乎只會帶來危險?!崩麏W波德在書中用了大量人為的生物鏈失衡的例子去警示人們不要主觀地認為一種生物是珍貴的,而對另一種生物進行捕殺,土地共同體中所有的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利。利奧波德的生態整體思想在書的最后部分達到高潮,他指出在生態整體這個大循環中,動物群體有著個體動物意識不到卻又幫助其發揮作用的行為模式,譬如兔子意識不到生物循環,但它卻是這些循環中的一個環節。“有理由認為,我們的社會進程比兔子的社會進程有著更高級的自愿選擇內容。但是同樣有理由認為,作為一個物種,我們也有自己全然不知的群體行為模式,因為環境從未喚起過它們,或許還有一些別的被我們誤讀的行為模式?!崩麏W波德犀利地指出了當前人類的行為在自然界中是不謙虛的,甚至是一個自以為是、指手畫腳的形象。為了保護自認為對我們比較有用的鹿,人類可以去捕殺食鹿的狼,殊不知“如同鹿群活在對狼群的極度恐懼之中,大山也活在對鹿的極度恐懼之中?;蛟S大山的恐懼還有更好的理由,因為被狼群殺死的雄鹿只需兩三年就有新的鹿取而代之,而被太多的鹿毀壞的山脈則可能幾十年都無法恢復原貌。”
除了最基礎的生態整體思想外,利奧波德對生態價值的判斷給予人們一種生態倫理尺度丈量的標準。他反對用主觀的價值認知去判斷一種存在物是有用或者無用,看似對人類無用的東西,可能在土地共同體中具有特殊的價值。面對眼前的自然存在物,利奧波德時常發出質疑:
“六月的某個時候,當我看見每一株羽扇豆上面都掛滿露珠這種不勞而獲的分紅時,我開始懷疑沙地區域是否真是貧瘠之地?!蓖瑫r,對于倫理觀道德的評判標準,利奧波德始終堅持“當一件事情,有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相反,它就是錯誤的?!?/p>
在利奧波德長期對土地及其生活在土地上的動植物的觀察過程中,他逐漸具備了土地的思維方式。在書中,利奧波德往往站在弱勢一方的自然生態發出渴求:“一些植物對世界所要求的不是肥沃,而是空間”。他在呼吁人們用愛和尊重去對待自然的同時也提出了對人類行為的批評。他在書中以建造公園為例指出,建造公園的初衷是為了把大自然美妙的音律帶給大家,但當大家準備好聆聽音樂的時候,已經沒有了音樂,只剩下噪音。利奧波德認為“荒野對人們聰明行為的獎賞以及對錯位行為的懲罰,這是每個林中居民每天都要面對的,但是文明卻建立了上千種緩沖方式與之抗衡。”因此,他提出在這種文明中需要加入自然資源保護教育以及一種普遍的對土地機制的求知欲。
可以說,利奧波德的生態倫理思想超越了以人類利益為根本尺度的人類中心主義,顛覆了長期以來被人們普遍認同的一些基本的價值觀,甚至在今天,其思想依舊具有超前性。他的思想特別強調整體性,但也因此受到后來一些學者的質疑,認為這是一種極端的為了整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法西斯式的倫理觀。后人的疑惑不無道理,面對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利奧波德在書中所表達的純自然角度的訴求難以實現,但其思想對于在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作者: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郵編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