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陸地中國還是海洋中國?

2014-04-29 03:35:38彭南生邵彥濤
人文雜志 2014年2期
關鍵詞:南京

彭南生 邵彥濤

內容提要:抗戰后期,勝利在望之際,學人之間爆發了關于民國建都問題的第四次爭論。在這次建都之爭中,北平與南京的南北之爭多集中于政治斗爭,而西部各地與南京的東西之爭則更多的是理念和原則的沖突。東西之爭的表面問題是“陸防”與“海防”的沖突、開發西北與發展東南的爭執,而其實質則是近代以來的“海國精神”與傳統的“陸地中國”觀念的對抗,是試圖以陸地中國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以反抗和消解其邊緣性的歷史努力。

:陸地海洋建都論戰東西之爭

〔中圖分類號〕K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2-0086-08

一、東西之爭與南北之爭

抗戰后期,勝利在望之際,民國學人對戰后中國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系列的探討。在這些討論中建都之爭無疑最為引人注目。正如魏晉賢所言:“時賢討論戰后新中國問題者已甚多,但眾說紛紜,糾纏錯綜,不免予人以迷離惝恍之感。一種取精用宏,提綱契領的看法,我覺得應該先從戰后的國都一題談起。”魏晉賢:《建國與建都——陸主海從政策》,《隴鐸》1944年第2期。這次論爭也是民國時期關于建都問題的第四次爭論。相關學者對民國歷次建都之爭的認識并不完全相同。徐暢認為,民國時期發生的四次建都之爭分別為: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期間,江浙和湖北的地方政治集團發生的建都武漢還是建都上海之爭;第二次是孫中山與袁世凱的南京與北平之爭;第三次是北伐戰爭期間,蔣介石和其他政治勢力關于南昌、武漢和南京建都之爭;第四次是抗戰后期關于戰后建都問題的大辯論(詳見徐暢:《抗戰后期建都之爭》,《民國檔案》2004年第3期)。沈衛威則認為,民國期間關于建都的地點問題的四次爭論分別是1927-1928年、1935年、1941-1942年、1946-1947年(詳見沈衛威:《對民國時期建都問題論爭的回顧》,《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沈氏對歷次建都之爭的時間段劃分明顯側重于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而其把抗戰后期的建都論爭分為1941-1942年、1946-1947年兩個時間段,則是筆者不能認同的。正如本文即將論證的,抗戰后期的建都之爭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并非這兩個獨立的時間段,且在1942-1946年之間,建都論爭從未停止過(如本文引用的資料多為1943-1944年)。而且學界其他學者也未有把抗戰后期的建都之爭進行過相似的劃分。因此,本文認同徐氏對民國歷次建都之爭的劃分,即把抗戰后期的建都之爭看作是民國第四次建都之爭。各界學人相繼從各個層面和領域闡發了對戰后建都問題的見解。論者主張可以建都的城市有南京、西安、成都、重慶、蘭州、長沙、武漢、洛陽、濟南、北平、長春等。雖然這次建都論戰沒有最終的結果,也沒有直接影響到國民政府建都的決策,但從中卻折射出諸多問題,反映了戰時和戰后國人在國家定位和國際關系上的某種心態。

對于這次建都之爭,學術界進行了初步研究,徐暢較為全面的介紹了建都論戰中持論者在戰時心態、建國理念、對戰后國際國內形勢的判斷以及如何利用傳統歷史資源等問題(《抗戰后期建都之爭》,《民國檔案》2004年第3期);沈衛威分析了賀昌群、錢穆、張其昀三人在首都問題上的不同意見,得出“南京十一代國都,其特點所在,非偏安,既年促”的結論。(《對民國時期建都問題論爭的回顧》,《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何方昱主要以《思想與時代》月刊社為平臺展開對建都問題的討論,認為他們討論的核心問題是未來中國的發展走向,而謀全國均衡發展則是學人的共識。但作者側重于分析《思想與時代》及其同人的特殊地位以及戰后的政治環境,強調本次論爭以學術之外的含義,彰顯學術與政治之間一定程度的互滲與互動(《學術、媒介與政治——論20世紀40年代〈思想與時代〉月刊社關于建都之爭》,《求是學刊》2008年第3期);劉海軍詳細論述了各種建都觀點的由來,并初步分析了各種不同的建國理念(《抗戰結束前后關于戰后國都的大討論》,《鐘山風雨》2011年第2期);鐘少華:《中國首都研究的近代觀》,《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4期。第四次建都之爭,爭論之點固然集中在南京和北平這兩個最主要的城市,并且后來的論者也多關注于建都的南北之爭,如一些人直接認為此次建都之爭,“先在國民黨高層北方籍元老和南方籍元老間展開,不久便議滿朝野,繼而擴及史學界、地理學界和政治學界,爭論的結果,仍以南京為首都,國民政府還都南京。”黃立人、鄭洪泉:《論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意義與作用》,《民國檔案》1996年第2期。其實,這完全顛倒了時間關系,也忽視或者掩蓋了建都問題上的東西之爭。事實上,雖然主張建都北平者從不乏人,但就第四次建都論戰來說,從1942年論戰開始到1943年底傅斯年在《大公報》上發表《戰后國都問題》支持北平之前,主張建都北平的聲音一直沒有出現。相反,各界學人關注的焦點卻在于建都的東西之爭。正如1943年10月20日的《東南日報》發表的評論性文章《戰后建都問題》,對之前的建都論戰總結說:

最近國內輿論界對于戰后建都問題,討論頗為熱烈,大致說來,可分為三派主張,一是建議以西安為首都,二是力持仍以南京為首都,第三派則或建議遷都武漢,或建議建都成都,或建議即以重慶為首都。《戰后建都問題》,《東南日報》1943年10月20日。

總體來講,北平與南京的南北之爭夾雜了更多政治色彩,而西部各地與南京的東西之爭則集中體現了理念和原則沖突。建都之爭初起時,爭論主要在學界范圍內進行,大家都較為認真地探討建都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標準。到了后期,隨著北平政治集團和南京政治集團的加入,論戰才越來越充斥了政治氛圍。學術爭鳴要么遠離政治而很難解決政治問題,要么過于貼近政治而失去學術準則。正是由于建都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政治問題,所謂建都原則與標準也就很難確定。雖然論者動輒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著作來證明自己提出的建都原則、標準,實際上卻很難在此問題上達成概念和理念上的一致。本文并不打算探討本次建都論戰中的政治因素,而是將我們的目光和視線投向論戰初期相關學者對建都原則問題的集中探討過程。與后期論戰相比,前期充滿學術性質的建都原則討論中,學者們針鋒相對的觀點,并非聚焦于南北問題,而是東西之爭。東西之爭,即論者關于西安、洛陽、武漢、蘭州、重慶、成都等城市與南京孰為首都的爭論。可以說,東西之爭是這次建都論戰之所以爆發的最原初、也是最核心的理念沖突。爭論的表面問題是“陸防”與“海防”的沖突、開發西北與發展東南的爭執,而其實質則是近代以來的“海國精神”與傳統的“陸地中國”觀念的對抗。

二、東西之爭及其合法性的重建

建都問題的東西之爭,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后遺癥之一。抗戰爆發后不久,作為中國首都的南京被日本輕易占領,南京市民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屠殺。這給國人留下了異常深刻而難忘的歷史傷痕,同時也招致了許多人對南京是否有資格成為中國戰后首都的質疑。為了避免這一慘劇再次出現,西部建都論者努力否定南京作為首都的合法性,甚至直斥南京為“國恥首都”,并在此基礎上為西部建都樹立理論上的正當性和合法性;而東部建都論者則采取迂回策略,刻意回避抗戰問題,并將南京稱為“革命首都”、“勝利首都”。俞振基:《國大代表激辯白熱化的焦點:建都南北之爭》,《新聞天地》1947年第19期。在東西之爭中,為了實現各自建都主張合法性的目的,論戰雙方在建都理念和原則上進行了你來我往的激辯。西部建都論者往往旗幟鮮明,自創新說,形成了林林總總的學說和主張。東部建都論者則往往在批駁的基調上立論,從而使其觀點難以系統化和理論化。盡管論戰雙方在理論基礎上或有不同,但最后總是會落腳在軍事和經濟兩個方面。

1學理論衡:各取所需的建都理論

西部建都論者的學術觀點異常多元,可謂人言人殊。論者多從自身的知識背景出發,使用各不相同的理論方法和研究范式,各取所需,自創新說,幾乎每個人都代表著一種獨特的建都主張,每個人都代表著一個不同的建都學派。大致來講,可以將西部建都論者的觀點劃分為民族生物學、歷史文化說、地理中心論、建國方針與國策論等視角。

在這些觀點當中,民族生物學是最為刺耳,也是被附會和批判得最多的一種觀點。張君俊是這一學說的始作俑者,他說:“我們站在民族生物學的立場,一再警告國人,東南之繁榮,不是民族之福,反為民族發展中最大不幸的障礙。東南愈繁榮,全國優秀的人力,愈向東南移動,殊不知該處優秀人力愈多,彼優秀民質生理的退化亦愈大。”張君俊:《戰后首都問題》,《大公報》1943年9月7日。因此,他認為,我國北方氣候最宜于科學文化之發展,南方氣候只宜于高度農業文化之培養,南京決不能成為戰后的國都。柯璜緊隨其后,又進一步發揮了這一觀點。柯氏認為:“北方水氣質點稀疏,生物組織結實堅強,南方則反之。……中國大江以南,地面之氣質點飽和而溫暖,所生動植物細胞組織,大概浮慧而軟弱,大河以北空氣質點稀疏而寒冷,所生動植物細胞組織,大概結實而堅強,……北人南走,壯實者,往往變為羸弱;南人北居,羸弱者往往變為壯實。”柯璜:《定都之我見》,《大公報》1943年9月25日。其他學者如丘良任、朱文長等在論說當中都夾雜著這一觀點。歷史文化說是西部建都論者使用最多的一種研究視角,在他們看來,歷史文化是南京不能成為戰后國都的一個重要的也是顯在的原因。他們從古代歷史中得出了建都南京“非偏安即年促”的結論,又從對近代歷史的分析中,給南京戴上“權宜之都”、“國恥之都”的帽子。而西部諸城市如西安、洛陽均歷史文化氣息濃厚,歷史上的建都時段和國運要好于南京。這一觀點最具權威性的代表人物是歷史學家錢穆。錢穆堅定的主張建都西安,并結合歷史、藝術、軍事、政治、哲學、文化、經濟、地理諸學科自創了“國家逆勢動進”一說。他認為,“一國的規模與精神,有時取順勢,而有時則取逆勢。有時守動態,而有時則守靜態。取順勢守靜態則為退嬰時代,取逆勢守動態則為進取時代。”錢穆:《戰后新首都問題》,《思想與時代》1942年第17期。故中國人之東南發展常在順境靜態下完成,而有退嬰之象;反之,中國人之西北發展則在逆境動態下完成,而有進取之致。同時,中國歷代大敵外患在北不在南,所以戰后中國之首都,斷然應向北遷移,尤其西北應該重于東北,中心重于偏隅,大陸重于海疆。地理中心說也是西部建都論者經常使用的一種學說,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兩位地理學家。一是當時已經聞名全國,時任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的胡煥庸,一是當時還只是一名普通的地理教師而不久之后即成為有名的地理學家的陳爾壽。胡煥庸認為,國都位置不外乎兩種:一為處于比較中央之地位,一為處于比較偏僻之地位。在分析比較了世界各國國都設置方位之后,他認為,我國的國都應處于比較中央之位置較為適宜。隨后他就地域中心、人口財富之中心進行了分析比對,并提出建都武漢的主張。胡煥庸:《戰后我國國都——武漢》,《新中華》1943年第12期。陳爾壽則進一步提出,國都不必居于疆土中心,而必接近綜合人文自然因素之地理中心。他運用當時流行的地理中心劃分方法,對疆土、總人口、農戶、都市人口、高等教育、總耕地、旱地、水田、田賦、鐵路、公路、鐵儲、鐵產、煤儲、煤產等因素進行了細致的統計分析,并最終得出我國的中心,約在東經118°40′,北緯39°45′,而武漢則是接近這一地點的最大都市。陳爾壽:《國都位置與地理中心》,《大公報》1943年9月16日。從戰后中國的建國方針和國策出發展開論述是西部建都論者的另一個通行做法。如章楓丹提出,“說到戰后建都問題,應該先認清戰后我們國家整個建國方針的趨向。”他認為,戰后的中國要做到工業區域與農業區域的兼顧、利用外資以接近海洋與國防安全考慮以遠離海洋的兼顧,而最合適的地區就是武漢。章楓丹:《論戰后新都》,《新中華》1943年第12期。鄭勵儉也認為,國都為全國首腦,常因國土國策之變更而遷移。我國戰后應以開發內部為國策,故國都宜向內遷,建都西安或者蘭州。鄭勵儉:《戰后新國都問題》,《時事月報》1943年第1期。丘良任提出戰后我國的建國基礎在西北,故首都自以西北為宜,而以西安為首選。丘良任:《論建都》,《大公報》1943年9月5日。殷祖英認為我國戰后應取大陸內充政策,主張建都內陸。殷祖英:《論戰后國都》,《西北日報》1943年10月2-4日。

與西部建都派在立論方法和立論依據上的多樣化相比,東部建都派的理論來源顯得相對匱乏,幾乎沒有提出什么獨創的理論方法。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往往是站在辯駁的基調上立論,在言說當中經常要拿南京與多個城市進行對比,從而使他們的立論難以系統化。但如果我們將歸納的范圍設的寬泛一點,仍然可以發現東部建都派中一個相對集中的論點,那就是基于三民主義的政治學說。葉青就直言不諱的言道:“國都不是民族生物學的問題,而是政治學的問題,它屬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是用不著的。……國都不是軍事問題、國防問題、外交問題、經濟問題、歷史問題、地理問題、民族生物學問題,而是現實的政治問題,應從統治全國上著眼。”他用三民主義觀點來論證南京建都的合理性,認為民族主義指出民族運動和文化運動之中心在南方,因而指出民族國家之中心在南方;民權主義指出民權運動之中心在南方,因而指出民權國家之中心在南方;民生主義指出民政運動之中心在南方,因而指出民生國家之中心在南方。因此應該建國都于三民主義的中心——南京。朱夢麒輯:《建都論戰》,《華僑先鋒》1944年第4期。孫甄陶的觀點與葉青相仿,他認為,此次戰后欲就其中選定一個首都,自以具有革命性及濃厚的民族和民族權意識的地點為最適合,而這一地點自然是南京。孫甄陶:《戰后仍應建都南京》,《學生雜志》1946年第3期。張其昀則以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及實業計劃為文本,認真考證分析了孫中山對南京的態度,認為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對南京都市的計劃指示周詳,并稱之為中國之新都。張其昀:《再論建都》,《思想與時代》1947年第42期。李旭旦則引用近代政治地理學的觀點,認為國家的首都位置,“一應求積極性國防之安全,二應位于一國精華所在之中心,三應其地能代表一國地理特性,四應海陸并顧,策應國際形勢。以衡我國情形,南京實為建都之首選。”李旭旦:《讓我們還都南京》,《新中華》1943年第11期。

綜合來看,西部建都論者的立意旨趣相對寬泛,論者多立足于自己的專業知識展開論說,在理論方法上各取所需,自立門派。而東部建都論者則往往以政治學說作為最大的擋箭牌和后盾,對西部建都論者的觀點予以辯駁。同時,東西雙方在學理層面上的諸多交鋒,一旦細化下去,必然要落腳在具體的論據當中。分析東西雙方的論據,又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經濟和軍事兩個方面。

2軍事論衡:陸防與海防的沖突

南京在抗戰時期的淪陷及其慘重后果,是所有反對建都南京者最直接的理由。魏晉賢就直截了當的指出:“近世數百年來,中國之國都,均建于沿海,然北平古都,當八國聯軍之役,皇室有出奔西安之事,而南京新都,于此次抗戰之始,政府有播遷重慶之舉,此種意味,均值我們談建國問題者深長思之。……這種鐵的事實,構成了我們的奇恥大辱,頗值得痛切的反省。”魏晉賢:《建國與建都——陸主海從政策》,《隴鐸》1944年第3卷第2期。在這種反思中,西部建都論者大多從海防脆弱性角度入手,批評南京離海太近,在中國沒有海軍的情況下,定都南京無疑是把國家最大的目標暴露在敵人眼下。他們認為:“以此次中日戰爭而論,更知南京之脆弱。一聞國際有警,南京即須立刻遷都,否則更有無法行使職權的危險。”海防之脆弱不僅是因為當時中國無海軍,“根本不配建都海濱”,更在于“當現代飛機發展它威力的時候,我們即使建設了偉大雄厚的海軍,也不應該建都海濱”,在他們看來,飛機轟炸威力之大,將使得再堅固的海防也形同虛設。因此,“首都應在內陸,乃為最安全的策略了。”張君俊:《戰后首都問題》,《大公報》1943年9月7日。柯璜認同此論,他說“今中國海軍未興,寇敵未平,凡近海岸線,如燕京、金陵,只可權作臨時之都,不可長為久安之計。”柯璜:《定都之我見》,《大公報》1943年9月25日。當然,他們并不否認海防的重要性,認為戰后中國應該建立強大的海軍,但是“不建都南京,盡可振奮海軍,例如蘇聯建都莫斯科,亦把太平洋岸的海森崴,海軍辦得很好”。葛綏成:《建都之我見》,《東南日報》1943年11月23日。西部建都派對中國海防脆弱性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對戰爭預期判斷的基礎上。他們普遍認為,戰爭可能再次爆發,即便日本帝國主義完全崩潰,但“誰能擔保其他假仁假義之帝國主義者,將來不會再有兵臨城下之厄運呢?”

對于西部建都派賴以為基礎的“海防之脆弱”一說,東部建都派大都試圖稀釋這一觀點。他們強調國防已不是建都的關鍵問題,“在今日的海陸空的普遍狀態之下,任何國家,無論大小,專由國防方面言,首都所在地已無關系”。雷海宗:《戰后國都問題》,《時事新報》1943年10月24日。“國都和國防不宜混為一談,而且現代化的國家,國都位置和國防建設也無太大的關系,因為日新月異的戰爭利器,已可克服任何地形的阻礙,如無堅甲利兵,普天之下便沒有能夠永久防御的地方。”陳正祥:《戰后國都的選擇》,《文化先鋒》1943年第3卷第5期。但同時他們又強調,自中國進入近代以來,除俄國是中國陸地上的危害以外,其余的禍害都來自海洋,“現在雖是科學戰爭的時代,但致勝的關鍵,還是在控制海洋”,王康:《我們應當還都南京》,《國防周報》1944年第7卷第4期。所以國都應該建在離海洋較近的南京。他們一方面強調海防的重要性,一方面持著“首都作要塞,以天子守邊境”的傳統觀念,主張通過快速的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來徹底解決海防問題。

在戰爭預期上,他們普遍認為經過抗日戰爭,日本的海上勢力必將徹底擊破。“則自勝利獲得之日起,至少在十數年中,東方海上的威脅,可以不致存在。我們就應利用這寶貴的時日,與英美合作,建立我國在太平洋上之海權,以奠萬世之業”。雖然中國目前毫無海軍之可言,而建立一強壯之海軍,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此次戰爭結束之后,正因為我國海軍落后,所以戰后才應著力發展,否則“在心理上先示弱于人,則全部建設計劃,均將擱淺”,到那時不僅首都非安全之區,沿海口岸和工商經濟薈萃之地,都會成為敵人的囊中之物。進而,他們提出建都西部是“自縮于三峽以內,造成鎖國狀態。”李旭旦:《讓我們還都南京》,《新中華》1943年第11期。

對于戰后的中國,論者或強調陸防的重要,或強調海防的重要。觀點不同的背后貫穿著對未來戰爭預期的分歧,西部建都論者往往認為戰爭遲早還會來臨,而東部建都論者則強調海上的大敵已經不復存在。西部建都論者迷戀于“以空間換時間”的抗戰勝利之經驗,強調中國廣袤的陸地在戰爭中的重要價值;東部建都論者則力圖汲取抗戰初期東部淪陷的教訓,力圖迅速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以解決海防的困擾。強調陸防者并非不要海防,而強調海防者也并非忽視陸防,爭論的核心在于孰為“國防之關鍵”。若以陸防為國防關鍵,則建都中國內陸就具有了天然的合法性;而若以海防為國防關鍵,建都南京就繼續保有了合法性的基礎。

3經濟論衡:建設西部與發展東南之間

晚清以后,隨著中國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內陸經濟向海洋經濟的轉型,中國的經濟中心進一步東移至沿海地區,廣大內陸地區逐步被邊緣化。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沿海工業大批內遷,有效促進了內陸地區的工業化發展。在這一有效經驗的支撐下,為了防止抗戰結束后內陸地區在經濟上重新被邊緣化,西部建都論者往往將西部與東南對立起來,提出戰后應首先發展西部經濟。

張君俊特別指出,戰后若仍奠都南京,政府有意無意之間,必又側重東南之發展,沿海城市又重整旗鼓,而在最短期中,東南將又為我國經濟中心。倘若中外戰爭再起,勢又難免再遭威脅。他從民族生物學的角度反對優秀人才的“東南飛”,認為“我們站在民族生物學的立場,一再警告國人,東南之繁榮,不是民族之福,反為民族發展中最大不幸的障礙。東南愈繁榮,全國優秀的人力愈向東南移動,殊不知該處優秀人力愈多,彼優秀民質生理的退化亦愈大,須知劣等民質之退化,自不值得注意,但多數質本優秀的民族偏向東南移動,而不知不覺的走入了東南最不利于民族健康的地理環境。”他進而分析說:“華北建設了,然后可以掩護華中的建設,亦正如華中建設了,然后可以掩護華南的建設。但不幸得很,我國過去的建設,以南北為秩序,是先建設南方,然后建設北方,……此次抗戰,所謂南京的建設那里去了,所謂下游的建設又何處去了,不被敵人摧毀,即被敵人利用。”張君俊:《戰后首都問題》,《大公報》1943年9月7日。

丘良任認為經過二戰以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由東南轉向西北,“抗戰六年,我國政治上進步很多,而經濟地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動。過去經濟重心由西北向東南移,是因為漕運和海運的關系;現在空運陸運突飛猛進,和后方工業水利的興建,經濟重心更自東南轉向西北。”他認為建都南京必然在經濟上依賴上海,“殊不知上海為資本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的大本營,上海的繁榮完全建筑在洋行買辦階級上。如果我國財政不能脫離對上海的依存關系,就永無自力更生的機會。”他引用蔣介石的一句話“吾國抗戰基礎在西南,建國基礎在西北”,進而得出結論說:“建國基礎既在西北,首都為國本所系,自不能偏于東南。”丘良任:《論建都》,《大公報》1943年9月5日。龔德柏也主張“應建都西北,才能開發西北,使西北空無人煙之地,漸漸有人居住,以挽救此偏重東南之勢。”龔德柏:《武漢與西安孰宜于建都》,《大公報》1943 年9月12 日。

葛綏成則從治國方略的角度論述了建都西部的重要性,他認為“復興北部和中原以及開發西北,卻為我國永久整個的大問題”,如果建都南京,雖可遙顧內陸地區,但畢竟“離心力太遠,中央總未能盡全力注重。”葛綏成:《建都之我見》,《東南日報》1943年11月23日。因此,為了避免使內陸因為“離心力太遠”而邊緣化,必須把國都建在內陸。錢穆提出了建都南京的“半邊麻痹論”,他指出,中國本是一個大陸農國,“中國傳統文化亦是一個最標準最理想的大陸農國的文化。中國人已往在大陸,中國人之將來依然要在大陸。中國人已往是農國,中國人之將來依然仍是農國。只不過要成為一個新大陸的新農國而已。”由于“中國人的以往是農業國,中國人的將來依然是農業國”,“建都西北,則東南人物經濟不斷向西北輸送,于是乃可以血脈流通,要不然,則西北人物經濟群趨東南,必成半邊麻痹狀況。”錢穆不僅強調要重振農業國家的經濟基礎,還強調要促使農業文明的重新復蘇,“若果效法隋唐東西兩都的形勢,則新中國之建都應在長安,而以北平為陪都。從長安到北平劃一橫線,約略相當于黃河平原之地帶,即代表前期中國漢唐精神的地帶,應使成為新中國之首腦指揮地帶。”錢穆:《戰后新首都問題》,《思想與時代》1942 年第17期。通過緬懷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宣傳漢唐文明中西安之輝煌,錢穆試圖重建陸地中國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西部建都論者的這一觀點遭到了東部建都派的強烈反對。他們延續了近代以來中國海洋性發展的思路,認為“中國將來如不能立足于太平洋上,就不能立足于世界。” 李旭旦指出,未來中國的前途,在求海權之建立,“誠然,南洋與東北是我國民族之兩大出路,要經營南洋與東北,則以海上之聯系為最重要,也最為便捷。我國以陸國而兼海國,故我來日的建國大業,一方注重在大陸的開發,一方又應注重海外的發展。”李旭旦:《讓我們還都南京》,《新中華》1943年第11期。雷海宗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既據大陸又臨海洋的國家,國都位置應在能夠兼顧海洋活動和大陸開發的地帶”,雷海宗:《戰后國都問題》,《時事新報》1943年10月24日。所以戰后建都南京,有利于大力發揚海洋精神,從而達到立足太平洋的目的。沙學浚明確提出:“不可完全根據抗戰教訓,提出海洋可怕,內地退縮政策。”沙學浚:《中國之中樞區域與首都》,《大公報》1943年12月19日。張其昀強調要消除人民心理上“重陸輕海”的舊觀念,他認為:“誰都承認二十世紀將為太平洋的世紀,而此次大戰結束以后,太平洋勢必代替大西洋而為世界政治的中心,因為戰后四國中的中、美、蘇,都頻臨太平洋,英國也因印度、澳洲而與太平洋發生密切關系。”基于此種情形,中國就不能讓自己的首都遠處于內陸,對海洋采取無形的閉關政策。“且由于過去的慘痛教訓,中國深感無海軍之苦,所以中國之必須成為陸海權并建的國家,而欲中國建設強大海軍,則亦不能將首都建立于遠離海洋之內陸,使人民心理上仍無法消除‘重陸輕海的舊觀念。”張其昀:《論建都》,《思想與時代》1941年第5期。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西部建都派往往把建都西部與開發西部聯系起來,并將削弱偏重東南之勢以開發西北作為建都西部的重要經濟基礎。東部建都派則往往強調近代以來中國海洋性發展的大趨勢,并要求破除“重陸輕海”的舊觀念,認為海洋性的成長才是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基本途徑。

三、論爭的實質:陸地中國還是海洋中國?

中國歷來是個農業大國,在傳統時代解決人民的衣食問題從來都是國家的基本戰略,這也就決定了中國的陸地性。由于農業經濟的自給自足性,傳統中國一直沒有把海洋貿易作為國民經濟的必需,也沒有認識到從陸地向海洋轉變的重要性。從晚清魏源的《海國圖志》開始,近代中國漸漸開始了從陸地轉向海洋的曲折過程。通過沿海的各個通商口岸,中國與整個世界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的經濟重心也越來越向海邊移動。同時,治國方略在某些方面發生了轉變,即從傳統的“用夏變夷”轉向“師夷長技”,且“長技”之內涵在不斷深化,由單純技術層面向制度層面延伸,再向精神文化層面發展,以實現國家和民族的自強。正如彭慕蘭所言,“這種新的經世方略既改變了國家專注的任務,也改變了它認為最為重要的地方。隨著中國地位的改變,中國內部地區的地位也在改變:既有一個區域的核心和邊緣的地理界線,也有一個社區成為核心或邊緣的政治和經濟含意。”[美]彭慕蘭:《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1853-1937)》,馬俊亞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2頁。在追求現代化的自強運動中,中央政府日益將其注意力投向富庶的沿海地區。隨著而來的是資源的轉移和重新分配,資源向較為富裕而又直接面臨列強威脅的沿海地區傾斜。再加上海洋貿易的廣泛興起,中國的廣大內陸尤其是西部地區愈益變得邊緣化。但是,抗戰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內陸和西部地區的邊緣化,并大大收縮了近代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發表宣言稱:“本日移駐重慶,此后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斗。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本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國民政府明定重慶為陪都令》,《四川省政府公報》第100期。沿海地區的相繼淪陷使國民政府不得不重新依靠中國內陸的廣袤空間與日軍進行對峙。“以空間換時間”策略的成功,使越來越多的人重新認識到中國內陸的重要性。同時,中國海洋化的過程一再受挫,從兩次鴉片戰爭到中法、中日戰爭,中國的海上力量甫經發展即遭完敗。民國政府建立以后,中國長期沒有事實上的海軍,更妄論維護國家的海疆。抗戰爆發后,長期以來象征中國現代化和海洋化成就的沿海地區幾乎全部淪陷,這就使人不禁要考量陸地中國與海洋中國孰輕孰重的問題。

因此,主張南京建都者往往刻意強調近代以來中國海洋性發展的大趨勢,并要求破除“重陸輕海”的舊觀念,認為海洋性的成長才是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基本途徑。但是,抗戰勝利以后,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預見到,國民政府如果還都南京,在國策上勢必要重新重視代表現代化建設的沿海地區,而使內陸地區再次邊緣化。因此,他們均以為中國仍然是一個陸地國家。魏晉賢非常明確地指出:“海都論者,往往忽視了民族的本質。中華民族由于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根本是農業民族,而不是商業民族。農業民族主要的憑藉是陸地,而不是海洋。鶩海上之雄風,不計本身力量,妄談海洋發展,是頗為危險的。我們今后建國大業的決策,應該是陸主而海從。”魏氏認為,那些主張建都南京的人,“似乎忘記了這次戰爭的教訓,同時也沒有估計我們戰后的力量。”魏晉賢:《建國與建都——陸主海從政策》,《隴鐸》1944年第2期。魏氏的“陸主海從”說,代表了大多數西部建都論者的主張,也充分揭示了這場論戰的實質。從抗戰經驗出發,西部建都論者認為,建都西部才是符合中國實際的,也有望中止因現代化所造成的內陸與西部地區邊緣化的趨勢。建都論戰中的東西之爭,其核心命題也就在于此。

對于西部建都論者而言,消解因國家現代化發展而帶來的邊緣性,是他們參與建都論戰最為重要的初衷。這種消解邊緣性的努力,有一個較為極端的案例,那就是論者將一直默默無聞的西北城市蘭州列入首都的候選名單當中。“陸都”蘭州與“海都”南京的對決,進一步凸顯了這次論爭中反抗邊緣性的強烈訴求。

蘭州在傳統中國的疆域觀念中一直位居邊疆,但是辛亥革命以來,“長期處于絲綢之路咽喉要沖的蘭州,地理位置的優勢忽然‘復活,從名不見經傳的邊疆小城一下子提升到中國‘中心的地位”。彭南生、邵彥濤:《民族命運共同體話語下的“蘭州中心說”》,《人文雜志》2011年第1期。早在1906年,孫中山在新加坡的時候,就曾提出:“統一十八省之后,可都南京;統一滿、蒙、回、藏之后,可都蘭州”,蘇全有:《孫中山與建都設置問題》,《天府新論》2004年第2期。也就是廣為流傳的“孫中山主張五族共和時建都蘭州”觀點的由來。其后,孫中山在1919年完稿的《建國方略之二:物質建設》中又提出要以蘭州為中國鐵路和公路網絡的中心。隨后,他又提出了“海都”和“陸都”的說法,把南京稱為海都,把蘭州稱為陸都。在孫中山的總理遺教中,曾有“中國的國都,須設在蘭州”之語。邵力子:《開發西北與甘肅》,《西北開發》1934年第2期。孫中山的這一觀點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它不僅大幅提高了近代蘭州的政治地位,更賦予建都蘭州的合理性。

張其昀緊跟孫中山的思路,首先提出應設蘭州為陪都。他說:“在中國之版圖上,求一疆域之中心,四至八到道里維均者,即為蘭州”,“二金者(指南京和蘭州,南京古稱金陵,蘭州古稱金城)建國大業之要領也。”他總結了蘭州的十個特點,即大陸中心、半壁樞紐、水利淵藪、林牧寶庫、織造巨鎮、石油總站、貿易焦點、鐵道動脈、各族會堂、國際名都等。他認為今后陸都蘭州規模之宏遠,將遠超漢唐盛世之金城,“建國宏業之完成,要當賴我國民皆能深體陸都之新使命,奮發有為,克服環境,以集成我先民建國之精神于茫茫大陸之上也。”胡煥庸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認為應該把“蘭州定位西京,可作經營西北之根據”。胡煥庸:《戰后我國應都武漢》,《新中華》1943年第12期。

朱文長是更堅定的“建都蘭州”的擁護者,他認為建都蘭州能夠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中國的根本究竟在大陸上。不論是自立,或是立人,不能不先將根本立穩。這需要在一最適中的地點來建都以控制全國(包括新疆、西藏、蒙古、東三省),而最適于這條件的,是蘭州。”他又對孫中山的海陸兩都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建國需要相當掩護,屋基必須首先鞏固,有蘭州則可以治國;世界正義須樹立,弱小民族待援手,有南京則可以平天下。所以這海陸兩都都是各有任務的,然而‘國治然后天下平。”朱文長:《戰后應建都蘭州》,《東方雜志》第39卷第16號,1943 年10 月30日。他其實是從“國治而后天下平”的傳統出發,提出建都蘭州要優于建都南京。周開慶也提出:“在抗戰勝利以后,為國家千百年來的長久大計著想,為加緊開發西北著想,我以為我們理想的國都應該是在蘭州。蘭州這個地方的重要性,真是誰也不能否認。”周開慶:《西北剪影》,中西書局,1934年,第135頁。

對于這種建都蘭州的主張,論者多持不屑一顧的態度。翁文灝就批評說,若首都在“一部分人所主張之蘭州,則環顧皆山,氣候干旱,糧食較少,人口無多,對于根本重地如東北華北江淮及東南各要區,一律距離甚遙,交通不便。”翁文灝:《建都濟南議》,《大公報》1944年1月2日。其實,蘭州建都說是中國大陸性認同者反抗邊緣性的較為極端的一個個案,從孫中山到朱文長,建都蘭州的邏輯基礎都在于,以蘭州作為中國之陸地中心的天然合法性來消解其邊緣性地位,以達到建設民族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最終目的。正是在 “陸都”蘭州與“海都”南京的這種極端個案的對立,凸顯了這場建都論戰的實質性內涵。

近代以來,中國自覺不自覺地展開了海洋化過程,中央政府在治國方略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并將其重心放在代表現代化的沿海地區,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內陸與西部地區的邊緣化。但是,日本的兩次侵華戰爭,使得中國的海洋化努力一再受挫,長期以來象征中國現代化和海洋化成就的沿海地區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輿論不由自主的折返回陸地中國,重新強調傳統中國具有優勢的大陸性特征及其文明,并試圖消解海洋化過程所造成的內陸的邊緣性。20世紀40年代的建都之爭,其實質就是國人對中國陸地性和海洋性的論戰,突出地體現在有關西安、洛陽、蘭州、重慶等城市與南京孰為首都的東西之爭上,表面上看是“陸防”與“海防”的沖突、開發西部與發展東南的爭執,實質上則是近代以來的“海國精神”與傳統的“陸地中國”觀念的對抗,是試圖以陸地中國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以反抗和消解其邊緣性的歷史努力。

猜你喜歡
南京
南京比鄰
“南京不會忘記”
環球時報(2022-08-16)2022-08-16 15:13:53
南京大闖關
江蘇南京卷
學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2
南京·九間堂
金色年華(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7
南京·鴻信云深處
金色年華(2017年7期)2017-06-21 09:27:54
南京院子
電影(2017年1期)2017-06-15 16:28:04
又是磷復會 又在大南京
南京:誠實書店開張
南京、南京
連環畫報(2015年8期)2015-12-04 11:29: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欧美日韩午夜|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97色在线|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一区| 亚洲欧美不卡| 亚洲三级a|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区| 日本午夜三级|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五月天在线网站|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va| 午夜小视频在线| 亚洲无码电影|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成人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高h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99久久性生片|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9|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成人精品|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成年人福利视频|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在线欧美a|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91精品综合|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