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福成 段明月
每種動物都有一套通訊的獨特辦法,其中有些動物使用的是“氣味語言”。它們發出的有味的化學物質,可以用來標明地點、鑒別同類與敵人、引誘異性、尋找配偶、發出警報或者集合群體。但是,它們沒有想到,有一天會葬身于自己的這種特殊本領。
但是,負責這項工作的不都是鼻子。比如,昆蟲是用頭上的觸角來分辨氣味的,而海洋哺乳動物鯨是靠舌頭來感知氣味的。
前蘇聯科學家用臭蟲做實驗。臭蟲稍一受壓,即散發出臭烘烘的“芳香”質,劑量不大,但足以使周圍的臭蟲不再爬向它所在的地方;如果壓得再重一點,發出的“芳香”質濃度便增大,表示“我要死啦”。這時,附近的臭蟲“弟兄們”就屏息靜伏,慶幸自己沒有落難。
前蘇聯科學家分離出一種耗子芳香質,表明“老鼠先生到此一游”,涂在鼠夾鼠籠上,前來送死的老鼠大增。后來又分離出另一種芳香質,表明“鼠君游此,心曠神怡”,這下子連警惕性最高的老耗子也頓釋疑竇,歡歡喜喜地落入圈套。
昆蟲吸引異性的性引誘素是保證昆蟲延續后代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有性引誘素,雄舞毒蛾能被半公里外的雌蛾所吸引,雄蠶蛾則可找到兩公里半以外的雌蛾。而天蠶蛾、枯葉蛾的雄蛾,則能被4公里以外的雌蛾引誘。
性引誘素是一種極其微量的化學物質。一只雌舞毒蛾僅能分泌0.1微克性引誘素,但這已足夠誘來100萬只雄蛾。一只關在籠子里的雌松樹鋸蠅,其氣味能招引約1億只雄蠅。由此可見,雄蟲的性引誘素接收器是極其靈敏的。雄蟲的接收器就是觸角上的嗅覺感受器。就距離、精確性和反應敏捷性等方面來比較,昆蟲觸角要比目前的雷達的性能好。可以設想,昆蟲觸角的結構特征和功能原理將為新型的航空雷達提供設計原理。
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終于搞清了家蠶蛾、舞毒蛾、棉鈴蟲等昆蟲性引誘素的結構,并人工合成了多種人造性引誘素。這就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新型捕殺害蟲的有效方法。只要把一種雌蟲的人造性引誘素置于涂有蟲膠的捕蟲器上,這種昆蟲的雄蟲便會興沖沖地飛來自投羅網。人們還可采用一種“擾亂法”來消滅害蟲,使雄蟲無法辨別單個雌蟲放出的性引誘素。雄蟲找不到雌蟲交配,害蟲也就斷子絕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