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阿得雷德大學的Phil Hynd教授領導了一個改善肉雞腸道效率和健康的研究項目。該項目旨在開發用卵內療法提高孵出后生長速率、改善腸道健康和飼料轉化率。Phil Hynd教授定義胚胎程序化為"改變胎兒的環境,從而改變后代永久的結構、生理、代謝、健康和生產的發育的適應。胚胎程序化科學加上卵內注射技術一起代表又出現了一個有針對性處理雞胚的新機會,這樣可以提高胚胎孵出后的表現和健康,使得雞胚在孵出后更快地適應生活,無論是在營養還是在免疫調節方面。“到目前為止,研究確定了兩個有前途的候選分子。第一個是一種必需氨基酸。當在第9天進行卵內注射時,發現后期雛雞腸道有明顯的改變,包括回腸重量和長度的增加以及空腸絨毛數量的增加。項目的下個階段研究在0 d時注入蛋清。在0 d時注入蛋清中導致孵化率顯著改善,肝臟、法氏囊和嗉囊重量增加。第二個是多胺。”在孵化第7天時在氣室內注射多胺效果非常好,對胚胎成活率也沒有不利影響。總之,在處理組總腸道長度和重量明顯增加。為了了解是什么導致了這些重大的變化,進行的組織學研究表明在腸道各段絨毛高度和面積均呈現一致的增加趨勢,但是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沒有統計學差異。回腸絨毛面積有顯著的改善。回腸絨毛面積的增加加上在腸道其余位置絨毛面積的增加趨勢可以解釋總的腸道長度和重量顯著增加。絨毛面積的增加會增加雞的表面吸收和消化能力。研究的下一步是調查給予這種多胺后肉雞隨后的孵化率和生長性能。上述結果表明,該研究項目在提高整個雞群的效率和性能上正表現出很大的前景。
(李凱年 摘編自:The Poultry Site網站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