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茹
為了提高口語,結果卻治好了孩子的網癮;
為了給留學做準備,結果孩子卻突然想改換目的地;
為了開拓視野,結果孩子卻迷上了吉他;
游學或多或少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讓人驚喜的改變,超出家長最初的預期。如何讓這些改變持續下去?游學回國后,請進入“未完待續”模式。
早
在9月份,就有家長咨詢寒假游學的相關事宜,一直到12月中旬,陸陸續續,還有家長報名。面臨這筆數額不菲的教育投資,很多家長在報名前都是反復咨詢,小心謹慎,但在游學回來之后卻很少重視如何鞏固孩子的游學收獲。
《爸爸去哪兒》最大的問題在哪兒?
新東方英聯邦國家游學負責人楊陽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都流行看《爸爸去哪兒》,但你知道這個節目最大的問題在哪兒嗎?它只是表現出了過程,但沒有一個真正專業的聲音,去解釋和點評。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以后應該怎樣去做?爸爸的哪些做法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都沒有重點強調出來。”
這和游學有些相似,孩子回國后,除了最初幾天的興奮緩沖期,家長會詢問孩子在國外的所見所聞,過不多久,很多家長就不再去跟孩子做進一步的溝通和引導。他們認為從孩子下飛機的那一刻起,游學就結束了,一切照舊。但實際上,游學應進入未完待續模式,能否將孩子的游學收獲內化并延續,使之真正發揮促進孩子成長的價值,游學回國后,家長的觀念和作為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作為游學的組織方,不管是學校還是其他中介機構,由于學生的分散性,一般都很難組織全團學生和家長參加游學后的分享交流會。因此,家庭教育在這個階段就顯得尤為重要。游學是一種過程和經歷,背后沉淀的感悟才是最大的收獲。但是很多家長都忽視了這一點。
傾聽他,鼓勵他,支持他
“我建議孩子回來之后,家長一定要跟他多交流。”新東方美國游學負責人姜艷一再強調,“溝通之后,家長會發現孩子真正的改變。”
游學真正價值的載體不在于任何機構,而在于學生本身。“家長應該跟孩子多去談心,不管是對英文學習方面,還是對西方的文化、教育理念,甚至是個人的夢想。”在游學過程中,孩子的感受是最切實的。整個游學過程中,點滴感受都是潛移默化、滲透在細節上的。不管是生活、學習、文化、社會環境甚至政治,都會有所涉及。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講一講游學中讓他印象最深的事情,以及為什么觸動他,在認真聆聽的同時,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不僅進一步深化孩子的思考,還能促進親子關系。
“如果孩子養成了一些好習慣,家長需要趁熱打鐵鞏固他,”姜艷說,“比如有的孩子對學習英語開始感興趣,就應該幫他強化。有些孩子原來對自己不自信,游學后變得自信了,家長就可以趁機和他溝通,比如問問他的夢想是什么。當孩子明確了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后,就可能會培養出另外的特長。”
而針對那些留學目的明確的孩子,在游學結束后通常會對當地的學校、社會環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會更有條理的規劃自己的考試和擇校,此時家長需要積極配合,支持他做出自己的選擇。
堅持才會改變
絕大部分孩子自己回來之后,感觸最強烈的就是需要加強語言學習。很多孩子真正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并且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同時,孩子的自信心會得到很大提高,也會自主加強英語學習。為了防止三分鐘熱度,家長可為孩子買些英文原版的書和光碟,鼓勵他在家說英語,或者為他報英語興趣班,讓孩子對英語的熱情持續下去。
游學后的孩子會養成一些獨立生活的好習慣,比如常說謝謝,替別人著想,不亂扔果皮紙屑,或者過馬路看紅綠燈等。“這些做法當然值得提倡,但絕對不可以只是心血來潮。”楊陽提醒道,“一方面孩子自身要加強自律,注意保持;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做好監督工作,并且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
楊陽認為游學的目的是想讓孩子接觸文明之后,把文明帶回來影響周邊的人,而不是學成回來后又被同化,這樣游學的目的也就弱化了。
一次游學對孩子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因人而異,但不可否認,這的確是成長路上的一次助力。
“通常這種讓人驚喜的改變能持續一段時間,然后逐漸恢復原狀。所以如果家庭有條件,可以孩子多參加幾次游學,對比不同的文化,讓孩子不斷受到觸動。第二次游學的孩子,收獲往往更大,良好習慣也能保持更久。”姜艷說。一次游學,或許會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顆種子,不管這顆種子將來是否能長成參天大樹,作為家長,都有義務幫這顆來之不易的種子澆水施肥。
編輯_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