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



在北緯27.5~28度東經(jīng)98~98.5度之間,喜馬拉雅弧形構造的大拐彎,鑲嵌著一條狹長的條狀流域,這就是位于云南西北部,與西藏、緬甸相接的獨龍江。其東面是5128多米高的高黎貢山(傈僳族稱曲果),西南有同緬甸毗鄰的4000多米高的擔當力卡山。“冬時欲歸來,高黎貢上雪;夏秋欲歸來,無那彎販熱,春時欲歸來,囊中資糧絕”,“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此處有絕壁千重險,連山四望高,行人至此,嘗望山嗟嘆。
獨龍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據(jù)2010年的人口普查還不到8000人,主要聚居在獨龍江兩岸,怒江流域有少量分布,緬甸境內也有數(shù)目不詳?shù)莫汖堊迦恕*汖埥饔蚴侵袊硟葍H有的獨龍族聚居地區(qū),并以江名設立了獨龍江鄉(xiāng)。由于地勢險峻,獨龍江鄉(xiāng)也被視為云南省最偏遠、最神秘、最難到達的地方。沒通公路前,獨龍江有半年與世隔絕。1999年,這里修通了從貢山縣城到孔當村的公路,改變了過去只能徒步翻越高黎貢山的歷史。雖說獨龍江公路已修通,但還是有半年大雪封山的時間,而在雨季,沿途因塌方、泥石流損毀嚴重,車輪經(jīng)常貼著路基的邊緣行駛,所以,能通路的時間只有全年的三分之一。
本期,我們跟隨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的步伐,走進云南省貢山縣獨龍鄉(xiāng)。
歷史上的獨龍族
目前比較可信的一種獨龍族族源的說法是,獨龍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帶,后因出獵偶然來到獨龍江河谷,看到這里不僅有寬闊的獵場,而且還有較為平坦的臺地,便陸續(xù)遷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發(fā)展。在獨龍族約15個氏族中,有8個氏族的傳說都說來自怒江,而且從語言以及過去曾有過的紋面習俗等文化特征來看,獨龍族與貢山的怒族也很相近。
獨龍族有自己的民族語音而無文字,現(xiàn)能查到最早記載獨龍族的史料是《大元一統(tǒng)志》,在其麗江路風俗條中,獨龍族被稱為“撬”,此后,漢文史籍中對獨龍族先民的文字記載有所增多,稱謂也越來越明確,有“撬”、“球夷”、“求夷”、“求人”、“袖子”、“曲子”、“曲夷”、“俅人”、“曲人”等。“結繩記事,少女有紋面習慣,相信萬物有靈”,這是對獨龍族的描繪。
及至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轉引《清職貢圖》如此記載道:“俅人,居瀾滄江大雪山外,系鶴慶、麗江西城外野夷。其居處結草為廬,或以樹皮覆之。男子披發(fā),著麻布短衣褲,跣足。婦耳綴銅環(huán),衣亦麻布。衣亦麻布,種黍稷……更有居山巖中者,衣木葉,茹毛飲血。宛然太古之民。俅人與怒人接壤,畏之不敢越界。”雍正《云南通志》也曾有“俅人麗江界內有之,披樹葉為衣,茹毛飲血,無屋宇,居山巖中”的記載,還有乾隆《麗江府志略》以及其它史志中,也有許多類似的記載。這些記載集中反映了當時獨龍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
1908年,滇督錫良委派麗江府阿墩子彈壓委員兼管怒俅兩江事宜的夏瑚,巡視獨龍江一帶,安撫了獨龍人。據(jù)夏瑚本人的見聞,當時獨龍人“不知為船以渡,只用蔑索三根,平系兩岸,雖以木槽溜梆,銜索系腰,仍須手挽足登,方能徐渡……地廣人稀,恒三五十里始得一村,每村居民多至七八戶,少或二三戶不等,每戶相距又或七八里十余里不等。”當時,獨龍江下游一帶人口比上游稍密,“每村有多至二三十戶者,房屋系隨結竹木,蓋以茅草,房中燒火一堂,家人父子圍爐歇宿。人多之戶,有燒火二三堂者。家有糧食布飾等件,則于附近山林密叢處,另結茅屋數(shù)處,分別儲存,日需若干,臨時始往取用”。獨龍江人所養(yǎng)的六畜只有雞、犬和豬三項,不飼養(yǎng)馬和羊。下游有養(yǎng)獨龍牛的,但并用于耕地,只供口腹。所用農具中,沒有犁和鐵鋤。所種之地,惟以刀伐木,縱火焚燒,用竹錐地成眼,點種玉米。若種蕎麥、稷黍等類,則只撒種于地,用竹帚掃勻,聽其自生自實。名為刀耕火種,無不成熟。今年種此,明年種彼,將自家房屋前后左右之地分年種完,則“將房屋棄之他,另結廬居,另坎地種;其已種之地,須荒十年八年,必俟其草木暢茂,方行復坎復種。”
烤火喝酒的娛樂方式
由于有大半年的封山期,烤火喝酒就成了雨季獨龍族人消磨時間的唯一娛樂方式。封山期在外鄉(xiāng)人看來,是獨龍鄉(xiāng)最難捱的時候,每年到這個時候,鄉(xiāng)里的領導怕駐防官兵孤單,就帶頭領著他們到家里做客。屋里爐膛里升著火,從山上撿來的干樹枝噼里啪啦地響。桌上擱著豐盛的晚餐,獨龍牛肉、烤洋芋、手抓飯……吃著吃著,一切都熱鬧起來。獨龍族人有串門喝酒的習慣,封山期在家是貓不住的,村民就通過喝酒走動把人情關系再梳理起來,彼此“酒后吐真言”,樂樂呵呵地唱歌跳舞。“那里的人特別淳樸,家家戶戶幾乎不鎖門,老鄉(xiāng)家門口都貼著毛主席的掛像。春節(jié)去的時候,他們還會圍在一起唱歌跳舞,有自己的語言,雖然不懂但你不會覺得別扭。”“鐵鎬”在博客里這樣寫道。
獨龍族嗜酒,會自釀水酒,工藝不難,把煮好的糧食加入酒曲,放在陰涼的地方蓋好,發(fā)酵一周就可以。喝時用熱水兌,度數(shù)不高,但喝起來很辣嗓子。走在鄉(xiāng)村的小道上,能看見喝得醉醺醺的人,他們眼神迷離又脆弱,身體搖晃,走出來的線路極為復雜。
酒對于獨龍人而言,除了娛樂,還有重要的意義。酒可以驅寒祛濕。獨龍人生活在獨龍江,空氣中濕度很高,加上該地區(qū)本就下雨很多,人們易得風濕病,酒有舒經(jīng)血之效,對防治風濕病有較好的作用。另外,酒是獨龍人交流的媒介,陌生人之間可以用酒來打通關系,所以,獨龍人的小孩很小就愛酒了,一些小學生經(jīng)常偷偷地喝酒。
吳飛在自己的書中寫道,“來獨龍江,我沒有見到幾位清醒的鄉(xiāng)干部或縣下派的干部,他們多半帶著酒氣,個個是剛醒的樣子。在鄉(xiāng)政府見到的縣公安局的張政委是如此,鄉(xiāng)人民政府高主任是如此,在龍元碰到的鄉(xiāng)黨委書記是如此,在巴坡碰到的鄉(xiāng)黨委和副書記也是如此。他們對我說,下村搞工作不容易,不喝酒辦不成正事,任何問題只有在酒喝到一定的程度上才能提出來或加以解決”。因此,獨龍族有時被稱為“醉倒在酒壇邊的民族”。
即將遠去的紋面女
獨龍族語稱紋面為“巴克圖”,紋面女為巴都儒(音)。紋面是獨龍族最具本民族特色的習俗之一。紋面的習俗,大約可以追溯到唐代,樊綽《蠻書》“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面蠻,并在永昌、開南,雜類種也。……繡腳蠻則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膚為文彩。……繡面蠻初生后出月,以針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繡狀。”“蠻”是古代文人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證明“繡面”是一種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時至今日,西南地區(qū)延留下這一傳統(tǒng)的僅有獨龍族。
獨龍族姑娘大多一到十二、三歲就開始紋面,一般每隔幾個村寨有一個專門為姑娘們紋面的女紋面師,紋面師要準備一些松明,在火塘里讓松明燒盡。然后把附在鍋底的灰刮下來,放在水里泡上幾天幾夜,使它成為和墨汁類似的汁液。紋面時,女紋面師用針狀物蘸上之前泡好的汁液,在女孩臉上先描好紋路,等待汁液晾干后,紋面師左手拿針狀物,右手拿用來拍針的棍子沿著紋路輕輕的敲打針狀物。使針狀物刺入皮肉,再敷以鍋煙汁。一個星期過后,創(chuàng)口脫皮。再用水洗臉。這時面部就會呈現(xiàn)黑色和靛青色的痕跡。在獨龍族的傳統(tǒng)里,少女紋面時,由老年有經(jīng)驗的婦女用竹簽蘸上鍋煙子調成的“墨汁”,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再用削尖的竹針刺出圖案,由下而上將圖案刺完后,將血水拭干,用鍋煙子水或藥草搗成汁反復在臉上搓揉,直到汁液滲透進皮膚里。這一古老紋面習俗一直沿襲到上世紀50年代。
獨龍族為何有紋面的習俗卻說法不一,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有傳說紋面是為了逃避西藏察瓦龍土司強擄,免受土司的蹂躪與踐踏而采取的一種消極自救的辦法,才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也有說以前,各個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間以及氏族部落內部,都習慣去搶別人家的漂亮姑娘回家做老婆。許多姑娘不愿意被搶,就想出了紋面這種辦法,讓原本漂亮的臉龐變丑,從而使搶姑娘的人見到后嫌棄而放棄。而在民間,還有另一種版本的傳說,是為了逃避緬甸的雇傭軍翻山過來搶擄而紋面的。
而據(jù)某些曾對獨龍族文化做過深入研究的學者認為,獨龍族紋面習俗與獨龍族早已消失的圖騰崇拜物有某種聯(lián)系。獨龍族人相信萬物皆有靈,他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崇拜集中表現(xiàn)在對各種鬼魂的信奉與祭祀上,認為人的亡魂“阿西”最終會變成各色好看的蝴蝶,于是紋面以眉心為準,鼻翼、鼻粱刺互相聯(lián)結的小菱形長紋,以嘴為中心,從兩側鼻翼向兩邊展開去,經(jīng)雙頰匯合到下頜,組成小菱形紋的方圈,雙眼以下的兩頰空間,橫刺點狀,下頜方圈內刺豎向條紋,整個臉龐看似張開翅膀的蝴蝶。紋面成了獨龍人民族身份的一個象征。
不過,現(xiàn)在的紋面女只剩下一些年紀較大的獨龍族老年婦女,全鄉(xiāng)不足幾十個,中青年婦女已經(jīng)不再紋面了。
此外,獨龍族男女都愛戴裝飾品,佩掛珠子項鏈,多墜竹木耳飾。小孩在胸前系麝香、獐皮、鹿子尾尖等,以避鬼邪和毒蛇。男女都愛披麻毯,叫“獨龍?zhí)骸薄3鲩T時男子必帶砍刀,女子必佩篾籮。以前,也有人把獨龍族稱之為“繡面部落”。
飲茶定親道婚俗
在過去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獨龍族男女的婚姻要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幼年訂婚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聘禮較多,一般是1頭黃牛(稱為“活牛”)或1頭豬、1口鐵鍋、1個鐵三角以及幾件首飾和毯子等(稱為“干牛”)。
后來,自由戀愛開始盛行。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后,便會相互贈物定情。姑娘送給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編織的獨龍?zhí)海』镒铀徒o姑娘一把鋤頭或自己編的背簍。
到了提親的時候,小伙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煙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tài)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后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準備。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等的話。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么,但只要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它人也跟著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明年再來。
另外,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然后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儀式便算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