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詩人林先生在日本到一家中國人開的餐館,要了一份他感興趣的湯。入座不久,服務生將一大盆湯放在他的眼前。他愣了,問服務生:“這么大一盆湯,我能喝得了嗎?”服務生理直氣壯地回答:“你沒說明是要一小碗湯呀!”他匆匆喝了幾口湯,心里感到不是滋味,便按一大盆湯的價格付了錢后拂袖而去。
后來,林先生又到一家日本人開的料理店,要了一份同樣的湯,也沒有說是一大盆還是一小碗。不一會兒,服務生給他端來一小碗湯,并說:“如果不夠,可以再來一碗。”他只喝了一小碗,當然只付了小碗湯的錢。再后來,他每次去日本,都要到那家料理店用餐,包括喝他感興趣的湯。
同樣是賣一碗湯,兩家店的做法大相徑庭,本質的區別在哪里?或許第一家店的店員,真的是為自己的企業著想,想多為企業賣點錢,如果一碗湯賣3元的話,一大盆湯怎么也得20多元,在一次交易中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這不是為企業著想嗎?第二家店的店員,是在為顧客著想,顧客需要多少就給多少,不算計客人。兩種做法哪個好?既然已經寫在了紙面上,那大家都明白,日本店員的做法更好,因為他賣湯的方式,尊重了客人的需求,給自己的企業帶來了穩定的客戶。
在現實中,類似第一家店那樣算計客人的企業太多了。特別是那些旅游景區的商店。現在有多少游客到了景區,因為怕挨宰,什么也不敢買!算計客人是最愚蠢的行為。要是企業不在滿足客人需要上動腦子,而是算計客人,減少服務項目,做事不大氣,路只能越走越窄。算計了客人,客人走的時候一肚子氣,甚至怨你、恨你,你還想讓人家再來?不僅人家本人不來,連人家的親朋好友都不來了,你還想發展? (新浪博客/孫大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