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玉
導語:北美開學季,許多家長第一次面臨子女離開身邊的事實,想要順利度過緩沖期,需要和孩子一起“留學”,接納全新的世界,放棄干涉,更重要的是學會“不愛”孩子。
又是一年開學季!數萬留學新生奔赴美國,開始在北美新大陸的求學和成長之旅。與此同時,這些孩子的家長們,人生第一次面臨子女離開身邊的事實。有些不舍,有些失落,更多的是不太放心:出籠的鳥兒,會振翅飛翔嗎?家長們如何度過這一緩沖期?我在這十多年間與成百上千位家長接觸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實踐證明蠻有效。
親自看看外面的世界,學會“不愛”孩子
首先,我給中國家長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親自去美國看一看,除了直接了解一下美國大學的學習、生活條件之外,更是去切身感受一下中美教育的差 異。
中美之間,歷史、文化、經濟、教育、習俗乃至自然環境等等,差異太大。中國社會,從農耕時代綿延至今,很多傳統中斷了,但對子女教育的重視,還是延續了下來。美國華裔學生表現優秀,不僅是因為聰明,更重要的原因是華人家庭重視孩子的教育。這當然是一件好事,這種對教育的重視,可以說滲透進了中國人的遺傳基因里。但某種程度上如果過了“度”,對孩子的成長就會變成一種限制的約束。
而西方社會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呢?西方的家長們“不愛”孩子。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們忍著不去糾正他們,不去批評他們,甚至不給他們建議,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就說出國留學,限于接受的美國大學相關資訊太少,很多家長下意識地將中國大學的教育模式,生搬硬套到美國大學身上,送孩子出去留學,總在糾結“選什么專業好就業”、“哪個專業掙錢多”。很多家長的出發點完全是自己的教育經驗,認為一定要進入常春藤盟校,進入前20的大學等等,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甚至錄取的學校排名落后三四位,就滿心沮喪,認為吃虧了、失敗了。事實上,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并不完全取決于學校的排 名。
而美國家長更看重的是孩子能否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他們不像中國的家長這樣無微不至地去愛一個孩子,他只會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父母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等,然后鼓勵孩子自己去實踐,去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勇敢追求自己的愛好。
通過這種方式,優秀的孩子就會變得非常獨立,而大多數孩子們,即使成不了社會精英,也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秀的公民。西方家長們并不追求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科學家、政治家,美國的教育更關注于個體的體驗和成長,讓每一個人都獨立地去選擇自己的未來,通過自己的實踐、觀察和認知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
美國的教育是宏觀的,社會效應更好。西方的家長們不會幫孩子安排好工作,婚姻和未來,他們更多是希望孩子自己去闖,去追求。因為在城鎮文明效率很高的社會里,對自己的工作沒有熱情,很難成功。所以美國的家長不敢幫孩子做決定,選擇放手。而中國仍然處在農業文明:家長是絕對的權威,對孩子的未來有決策權。
但是,這種教育上的差異,以及中西方學生之間的差異,光憑耳聞,家長們是無法受到觸動的。因此我希望家長們能夠借著去美國探親的機會,親自接觸一些美國的學生,感受他們的獨立自主,去體驗一下美國的校園文化、教育理念與模式、西方先進的城鎮文明,了解年輕人在社會中是如何學習生存的,并親自看一看自己的孩子在美國的生活和學習是怎樣的。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游刃有余地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們友好相處,能夠比在國內時更加獨立,更好地照顧自己,家長們自然就會放心了。
放棄決定權,保留知情權
其次,家長們應該放棄決定權,保留知情權。具體而言,就是建議家長們保持和子女的緊密聯系,至少一周一次,及時了解子女生活學習上的基本情 況。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和了解,留學生的父母們由于一直關心著兒女的變化,自己也對美國逐漸更加了解。隨著孩子到美國留學時間的增加,家長們慢慢地從掌握決策權變成了建議權,從建議權變成了知情權。現在很多90后孩子很懂事,跟父母都是報喜不報憂,學業上的壓力,文化沖擊的不適應等,或者默默承受,或者自己來想辦法慢慢化解,逐步融入。家長們要多多鼓勵孩子,支持孩子,讓孩子通過這種變化去成長。
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有Skype、QQ這些即時通訊工具,現在又有了微信等,家長工作再繁忙,也要每周至少和孩子交流一次。家長們如果對孩子不放心,可以適當建議,但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我們的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決定未來。如果家長參與太多,孩子就會失去自主意識和競爭力。讓孩子自己去選擇,這也是一個鍛煉的機會,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犯一點點錯誤,那他將來走上社會就有可能犯更大的錯誤。人都是在犯錯中成長的。CA4新設的申請文書中,有個題目就是問你犯過什么錯,從中吸取到了什么教訓。如果家長們剝奪了孩子犯錯誤的權利,那他就不會為自己的人生做抉擇,也不可能學會獨立思 考。
找回自己的二人世界
最后一點,我給家長們的建議是,家長們應該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
中國的家長們從孩子出生開始就一直把生活的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如今孩子們去了異國他鄉尋找全新的生活目標,在人格方面得到了成長,越來越自信、自強,更加陽光,也更加自知。對于家長來說,也應該及時放手,孩子出國留學之后,父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逐步減少對子女的依戀感以及關注度,同時慢慢調整生活重心。平時一方面不斷給自己充電,了解國外的風俗習慣,努力接受國外的新鮮事物,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話題;另一方面拓展自己的社交生活圈,轉移注意力,重新適應夫妻“二人世界”。中年人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這也正是事業的最好發展期,不妨把重點轉到工作當中或培養其他興趣愛好。
拎客
CA4
CA是美國本土及國際學生一站式完成大學申請資料(如個人信息、成
績、推薦信及Essay等)的公用申請平臺。該平臺自1975年由15所美
國大學設計啟用,意在簡化美國大學本科申請步驟,目前有超過500
所美國大學在使用CA進行申請,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在內的
絕大多數美國本科名校。2013年8月1日,改革后全新的第四版CA上
線,即CA4。此次是CA歷史上最大一次改革,其中文書變化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