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波
將對的應用獻給對的人
目前,《最美應用》APP已經登陸了iOS和Android兩大移動平臺。不僅如此,這個啟動僅一年半時間的項目,已經在APP、網站和《微信》等平臺上贏得了上百萬的用戶。馬力自豪地表示:“大量創業團隊以登上最美應用的推薦為榮。”事實上,除了自有平臺,團隊還與小米和華為等第三方應用商店,以及知乎日報、豆瓣一刻和澎湃新聞等新媒體平臺進行了合作,將用戶覆蓋面擴大至千萬。
“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品質,對于用戶越來越重要。用戶并不缺少下載應用的渠道,但是缺乏尋找真正好應用的空間。”馬力發現,現在的用戶已不再像以前,會盲目地裝大量應用,“人們真正需要的是優秀的、適合自己的應用。”然而,在動輒幾十上百萬個應用面前,要發現好應用談何容易。
“我們看到這樣一個趨勢,整個社會正處在大的消費行為轉型過程中,人們對于產品的需求,已經由滿足基本需求、方便大量生產,轉向注重品質與設計。”這讓馬力決心推進最美項目,在此之前他是豌豆莢創始團隊成員和產品經理。在馬力看來,價格便宜量又足,已經不是賣點,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們要求享受到更好的產品和體驗。他認為在這樣的大趨勢面前,自己可以做更大、更長遠的事情。而應用,則是他非常熟悉的領域。
“我們有非常專業的設計和運營團隊,對于應用品質的理解非常深入,而且我們也能夠聚集一大批移動互聯網的活躍用戶,對于新應用、好應用有非常強的挖掘能力。”馬力和他的團隊希望幫助用戶發現那些真正做得好的應用,將正確的應用傳播到正確的人那里去。
什么應用才是最美?
最美應用,何謂最美?功能、內容、形式和行為,是馬力眼中“最美應用”應具備的四個特質。
具體說來,產品在功能和內容方面要滿足特定用戶的特定需求,幫助用戶解決問題。馬力指出:“這種功能應該是正向的,而非破壞性的。”采訪中,他還拿此前備受爭議的蹭網類APP舉例,“雖然能夠(從功能上)解決問題,但蹭人家網絡,造成損害并且導致風險,就不能稱之為美了。”
形式是外部展現的美,即應用的視覺設計,包括了外觀和各種動畫效果等。馬力堅信,良好的視覺表現能夠帶給人們美的感受,更能夠讓人覺得產品有品質和品位。行為則是產品和用戶的互動之美,則主要指應用的交互設計,功能應該容易被用戶找到、流程應該有效率,以及容易學習等。
馬力特別強調,最美團隊會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對應用進行考察,著眼一個或者多個點。例如某個應用的功能和內容都非常到位,只是界面要稍差一些,也會被認定為“最美應用”。同樣的,功能雖然很簡單,但比同類產品的形式和行為都要更好的應用,也同樣有可能被授予“最美應用”的稱號。
據馬力介紹,“最美應用”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社區,最美社區已經集中了一批移動互聯網活躍用戶,他們樂于在此分享優質應用。其二,編輯團隊會到各種渠道中挖掘應用。其三,不少開發團隊也會主動邀請最美團隊進行評審。
超越渠道,走品牌化之路
相對于國內的其他大型APP分發平臺,《最美應用》看起來有些特立獨行—應用數量少,其中一些英文應用還略顯小眾。而這種不同,本質上是源于產品定位上的差異。
馬力坦言,《最美應用》只收錄最好的應用,不追求量,只注重質。他笑言:“如果說各種APP分發平臺是音樂電臺的話,我們則是中國音樂排行榜,希望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參考。”
除了推薦“最美應用”,最美團隊還正著手親自創造“最美應用”,《最美壁紙》、《最美鎖屏》和《最美倒數日》等就是這樣的產物。馬力認為,他的團隊在應用的用戶體驗設計方面有很好的積累,這些產品都在品質、品位和體驗方面有非常高的標準。“我們希望有格調、對品質有要求的用戶都能嘗試我們的產品,從中發現最美的事物,讓自己的生活體驗更美。”
事實上,馬力此前曾表示,不希望讓《最美應用》僅成為應用分發渠道,他更看重品牌的打造。如今,他亦表達了類似觀點:“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在信息領域真正有影響力的品牌。希望更多人能認同最美的理念,認同我們的品牌。”
“我們認為對于品質和品位的追求會是未來的趨勢,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會在這個趨勢上展開。”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最美應用》并未采用應用分發渠道已有的成熟商業模式。而當我們將話題轉到最美應用的盈利模式時,“既是現實主義者,更是理想主義者”—馬力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