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法
騰訊微博如何“去”的?
要說《微視》很可能會步上騰訊微博“被死亡”的后塵,就得先說說騰訊微博到底是怎么死的。是什么讓騰訊微博這個曾經發展得不錯的項目,在短短三四年的時間里就被騰訊拋棄了呢?
從產品定位上來說,騰訊微博本身對于騰訊來說并不是一款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產品,其上線的初衷是為了狙擊那時候已經慢慢開始發展的新浪微博,扮演的是一個防守者的角色。其任務雖然在前期完成得不錯,但現在微博已經成功獨立上市,騰訊微博這個防守者與之的差距已經過于巨大,自然就可有可無了。
而從內部生存環境來看,騰訊微博能從騰訊內部得到的資源也已經越來越少,逐漸被邊緣化。2013年,騰訊進行了大規模的內部架構調整。由此開始,騰訊開始將全部重心轉向移動,騰訊微博所屬的OMG(網絡媒體事業群)所能獲得的資源已經開始減少。同時,OMG內部也將重心放在了發展《微視》上,騰訊微博更是成了邊緣業務。與此同時,由于騰訊微博在功能上與微信朋友圈、QQ說說和QQ空間過于相似,也導致其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存在價值被大大弱化。
在今年,更有無數信號表明騰訊微博將被拋棄。3月21日,騰訊開通了自己的官方認證微博,馬化騰也從4月11日開始不再在騰訊微博上更新動態,這都反映出騰訊微博已經離死期不遠了。
《微視》的未來之路荊棘密布
看過了騰訊微博的“被死亡”過程,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微視》,可以發現雖然它被騰訊力挺,但也有一些缺陷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微視》在2013年就已經上線,但除了才上線的那段時間推廣積極,弄得聲勢浩大之外,后續卻沒有延續下來。雖然其擁有騰訊龐大的用戶基數,卻始終沒有形成爆發式增長。有心人或許已經注意到,雖然在微信朋友圈上每天會發布為數眾多的短視頻,卻沒有多少是用《微視》拍攝的。究其原因,這或許跟《微視》的用戶體驗有很大的關系。由于現在的短視頻拍攝通常是用智能手機完成的,這就導致視頻只能進行簡單的后期優化處理。可是,在視頻優化方面,《微視》相較于其他競品而言確實非常一般,就連最最基本的MV和濾鏡效果都是到了今年6月才被添加進產品中,這實在讓人有些無法理解。畢竟,如果不能讓自己拍攝出來的短視頻有一個非常贊的效果,即便相關產品有著再豐富的關系鏈,相信也不會有多少用戶下載和使用。
除了拍攝效果不佳之外,用戶使用短視頻的成本較高,同樣會阻礙《微視》的進一步發展。雖然8秒的視頻長度不長,但上傳每個視頻平均需要消耗至少10MB的流量,而觀看視頻所需的流量也差不多。也就是說,不管是提供內容還是享受內容,用戶都要為流量買單。可是,對大多數用戶而言,短視頻的剛需在于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就會導致用戶獲取這些瑣碎片段所帶來的價值與他們獲取這些信息的成本并不匹配。雖然這對一些“壕”來說不算太大的事,但對于普通用戶而言,相比于QQ、《微信》和微博,在3G和4G資費還比較高的今天,長期使用《微視》所帶來的流量費用肯定會成為一個不小的負擔。
同時,《微視》在騰訊內部的地位和騰訊微博一樣,都比較尷尬,內部生態體系也比較脆弱。通常,《微視》所拍攝的短視頻分享的主要途徑是《微信》和《QQ空間》,可是這兩項業務在騰訊的體系中權重都非常高,而且《微信》本身已經非常臃腫,幾乎不可能再在其中添加一個現在看起來用戶接受度并不高的新功能。況且,《微信》和《QQ空間》基于其龐大的體量,完全有可能在時機成熟時自行添加與《微視》相同的視頻功能,這就會讓《微視》成為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再加上本來《微視》所處的OMG在騰訊內部已經被逐漸邊緣化,能拿到的資源支持肯定不算太多,能給《微視》的支持也一定有限。隨著《微視》另一個重要分享途徑騰訊微博陷入自生自滅的狀態,在未來僅憑《微信》和《QQ空間》的力量肯定不足以支撐起《微視》的天空。
另外,《微視》的盈利能力也會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關鍵。從《微視》的官方介紹可以發現,《微視》的主要目標是在未來形成一種營銷渠道,是一種商業形象廣告宣傳的工具。通常,視頻廣告由于時長所限,是通過某種具有極強沖擊力的畫面與簡潔凝練的廣告語相結合,來表現企業形象或品牌個性。而《微視》的拍攝與制作受智能手機所限,在其提供的內容和信息里一定充滿了碎片甚至是信息垃圾,遠遠趕不上用其他設備攝錄編制的有序信息量,很難在為商家進行宣傳時達到最優的效果。既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那其盈利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目前,雖然不少專業人士都認為,從產業邏輯和技術趨勢來看,短視頻無疑是移動社交的未來。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其發展會受到相當多的限制,比如中國的網絡環境。在4G剛剛起步資費較高的當下,更耗流量的短視頻普及需要很長時間,用戶習慣也需要長時間培養,畢竟QQ、微博和《微信》仍然屬于以圖文傳播為主,但《微視》是直接跳躍到視頻社交,跨度較大。同時,目前視頻社交市場也已經是一片紅海,競品眾多,稍有不慎,就離騰訊微博的前車之鑒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