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建
摘要:建國60多年來,我國的小學自然、科學教學改革經歷了“中國化探索—教育革命—引進與嘗試—教學實驗研究—教學建模”階段。小學自然教學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與探索。小學科學教學的發展趨勢為:以科學素養形成為核心,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追求教學生活化,強化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優化教學方式,拓展教學空間;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結合;追求教學方法與模式的特色。
關鍵詞:小學自然教學;小學科學教學;教學改革;60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6-0020-04
小學科學課程曾一度被稱為“自然”,2001年開始更名為“科學”。這一名稱不僅擴展了教學內容,而且還將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包含其中,豐富了課程的內涵與價值。建國60多年來,小學自然、科學教學改革經歷了系列變化。
一、小學科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歷程
1.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探索中國化道路
1950年召開的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新中國建設的方向要以蘇聯的教育建設經驗為榜樣。《人民教育》發刊詞指出,學習蘇聯經驗主要是“學習他們的新科學……尤其是教育科學;學習他們研究的方法,學習他們的教育方法,這樣來幫助我們擺脫資產階級教育學說,資產階級科學思想對我們的影響”[1]。蘇聯教學的基本原則、方法成為我國教學改革的行動指南,蘇聯教育專家來華講學,介紹蘇聯教育教學的理論與經驗,各地組織教師前往蘇聯一些學校學習、參觀,蘇聯小學自然課的教學思想、方法對我國自然教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吸收老解放區小學教育的經驗,特別是老解放區結合生產、生活與軍事的需要編選教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的經驗,以指導自然教學工作。此外,改造舊教育中自然教學的經驗也成為中國化道路探索的重要部分。
2.“文革”期間開展“教育革命”
“文革”期間,小學自然在教學方法與形式上大膽改革,如開展工農兵、教師、學生“三結合”的講課方式和大課堂與小課堂結合的教學形式,頗具探索意義。但片面強調政治與生產勞動,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輕視書本知識的學習,造成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3.1980年代初,科學觀念與教學方法的革新
1980年代初,西方科學教育理論傳入我國,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蘭達本女士倡導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廣泛傳播,推動了我國小學自然教學改革與實驗。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的發現法、布盧姆的掌握學習也曾對我國自然教學產生了較大影響。隨著國外新的科學觀念、教學方法的傳播,關于小學自然教學方法的專門探討逐漸增多,一些小學自然課教師與教學理論工作者大膽革新,引進或嘗試了許多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研究開始從經驗總結走向理性自覺,教學實驗起步,小學自然教學開始轉型。
4.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開展教學實驗
為了貫徹“三個面向”的精神,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國學者、教師進行了大量的小學自然教學改革實驗,探索出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其中影響較大的方法有四字教學、三段教學、五段教學、七環節教學、三聯系教學等。
5.2001年以來,教學模式的探索
進入新世紀以來,小學科學教學改革十分活躍,除了傳統的講授、討論、實驗等教學方法的優化與完善,人們還從不同方面進行探索,逐漸形成一些頗具創新意義的教學模式。這些新的模式盡管還不夠成熟,有待完善,但新觀念、新實踐已初現端倪,小學科學教學顯示出勃勃生機。
在60多年的改革歷程中,小學科學的教學手段、教學評價、課外活動亦備受關注,成果累累。
二、小學科學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1.教學方法的改革
小學科學(自然)教學方法除了常用的、基本的教學方法如觀察、演示、實驗、講授、談話、討論、閱讀、練習等方法,60多年來,影響較大的方法有:
(1)實習作業法。1956年,《小學自然教學大綱(草案)》提出小學自然課教學的實習作業法的八種形式:課堂觀察、參觀、記載自然歷、自然角作業、教學實驗園地作業、實驗演示和兒童的獨立實驗作業、采集和制作簡單的動植礦物標本、實際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或家庭的一些輕便的生產勞動,對當時的小學自然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2)“三結合”的講課方式、大課堂與小課堂結合、現場教學。“文革”期間的工農兵、教師、學生“三結合”的講課方式、大課堂與小課堂結合、現場教學等教學形式,頗有特色。
(3)教學方法改革。1980年代初,蘭達本教授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布魯納的發現法、布盧姆的掌握學習被引入我國,推動了小學自然教學實驗與改革,教學方法研究從經驗走向自覺。如劉默耕先生倡導的“在自然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大自然的奧秘”(有學者稱為“引導—探索”教學法[2]),在該教學法的指導下,涌現了像路培琦的“植物的果實”、李子平的“搭紙橋”、章鼎兒的“碘酒和淀粉”等優秀自然課例。一些小學自然課教師與教學理論工作者大膽革新,嘗試開展小學自然教學實驗與改革。如江蘇吳縣東山實驗小學教師張洪鳴的“四動”(動眼、動腦、動手、動口)教學法、蘇州大學許國梁教授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中央教科所總結的“看、做、讀、想、議、講、用”七字教學法,此外,還有“看、想、做、說”四字教學,等等。
(4)八課型教學。1982年人教版教材提出八種課型,一些自然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了自然課的類型與教學結構,如自然觀察課、自然實驗課、科學考察課、邏輯推理課、技能訓練課、科學討論課、“解暗箱”課、創造思維課,優化了自然教學實踐。1990年代,人們對這些課型結構進行了較多探索,小學自然課型與結構得到深化,自然課教學實踐日益豐富。[3]
2.教學模式的改革
1990年代,小學自然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通過教學改革實驗,人們探索出一些小學自然教學模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由“興趣開頭、能力培養、反饋訓練”構成的三段教學,由“提出問題—演示實驗—小組爭論—質疑問難—結論運用”組成的五段教學,此外還有七環節教學、三聯系教學等。2001年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人們在小學科學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主要有:(1)主題活動教學。其教學環節為:提出問題—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表達交流。(2)問題探究教學,其教學結構為:情景導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探究實踐—表達交流—進行評價。(3)任務驅動教學,具體操作如下:創設情境,發現問題—確定任務,擬定方案—解決問題,及時評價。(4)思維導圖教學,其基本過程為:制作思維導圖—引入主題—小組合作—展示成果。其中,制作思維導圖包括:主題放在中央,次概念放在支干上,每一個分支只寫一個關鍵詞,使用符號、圖畫或色彩,讓導圖更豐富。(5)網絡環境教學,即通過互聯網,學生可搜集各種文本、圖像、聲音、動畫等多媒體信息,進行交互式、個性化學習。此外,人們還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創造性教學、圖例教學等進行了研究與探索,豐富了小學科學教學實踐。這些教學模式將小學科學教學推向綜合化、高層次,拓展了小學科學教學的視野,提升了小學科學教學改革的水平。
4.教學評價的發展
1950~1960年代初,小學自然教學十分重視教學評價的改革。1949~1966年的自然科的成績考查,不僅要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同時要檢查學生是否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一些教師在進行自然課學業成績考查時,把平時考查與期末測驗結合起來。平時考查一般采取課堂提問、檢查家庭作業、平時測驗等方法。期末測驗常采取填充、問答、填圖、填表等方式。
“文革”期間的小學自然教學評價,基本取消傳統的考試,改用提問、觀察、實踐等方法,更加關注知識的運用。
1980~1990年代,小學自然教學評價改革多種多樣。一些學校采取平時考查與期末筆試結合,平時考查的主要項目有觀察記錄、統計、研究報告、小制作、操作實驗等。期末筆試注重考查知識與考查能力相結合。有的小學采取綜合性書面練習、口頭答辯和實驗制作三結合的做法。這些改革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現象,促進了兒童生動活潑地發展。
2001年《科學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淡化了終結性評價及評價的篩選功能,強化了過程性評價及評價的發展功能。在新的評價理念的指導下,小學科學教學評價更加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追求評價多元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對評價與絕對評價、診斷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探究活動評價與知識學習評價、最佳表現評價與典型表現評價等多種方式結合。檔案袋評價備受關注,學習檔案包括收錄作業的樣本、自我小結、活動的設計方案與過程記錄、活動成果、研究報告、自編的故事、手工制作、攝影作品,以及他人評價結論、自我評價結果等。這些評價方式豐富了科學教學評價活動,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過程。
三、小學科學教學的未來展望
綜觀60多年小學科學(自然)教學,可以窺見如下趨勢:
1.以科學素養形成為核心,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60多年的小學科學(自然)教學改革經歷了從重視科學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到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歷程。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及解決日常問題的決策等,它體現為公眾關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的理解。“科學素養”一詞更具概括力與統攝力,它特別強調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克服以往自然教學存在的知識本位傾向。可以說,科學素養的養成是未來科學教學改革關注的基本目標。
2.追求教學生活化,強化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內容生活化是小學科學(自然)教學的基本理念,也是未來世界教學改革的方向。重視科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是我國小學科學(自然)教學的傳統。共和國成立之初,自然課本根據生活生產需要、結合科學知識的實際運用介紹自然知識,1950年代學習蘇聯綜合技術教育的經驗,十分重視自然教學過程中的生產技術、勞動技術教育。“文革”期間,特別重視工農業生產知識的教學,1980年代以后,強化了科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系。新世紀初特別關注對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教學,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兒童生活經驗,回歸生活世界。科學教學生活化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探究活動以及課外作業等的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有助于形成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感受科學知識與技術的價值,養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這一追求將成為未來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
3.優化教學方式,拓展教學空間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科學探究是科學課程學習的基本方式和中心環節。未來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善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評價,有效引導、促進學生的學習科學、探究自然活動。同時,拓展教學空間,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自然中、社會中探究、合作、體驗,讓學生成為科學活動的實踐者、探索者。
4.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結合
除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學技術與實物教學、現場教學外,近年來,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催生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國際互聯網為科學學習提供了巨大的知識庫、資料庫和廣闊的交流平臺,促進了交互式、個性化學習的發展。借助互聯網,學生可以搜集多種文本、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豐富科學學習過程。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歡樂的情景中獲取科學知識。[4]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機結合,展示著日益廣闊的發展前景,科學教學將煥發無窮活力。
5.追求教學方法與模式的特色
小學科學(自然)具有自身的特點,它不同于小學其他課程教學,也有別于中學科學教學,除了教學目標、內容的差異,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點。60多年來的小學科學(自然)教學不斷探索自身的教學特點。講解閱讀法、實習作業法、自然課的類型與結構等探索頗具特色,豐富了小學科學(自然)的實踐,加快了自然課教學改革的步伐。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深入,人們將更加關注小學科學教學的規律,創造更多的具有科學性質與特點的教學方式、形式與模式,小學科學教學也將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發刊詞[J].人民教育,1950(1).
[2]謝鐵漢.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小學科學教學法[J].小學自然教學,2002(10).
[3]潘季順.小學自然課教學結構的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2(5).
[4]范榮欣.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6(2).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