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媒體”
根據艾瑞咨詢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京東已經躋身為國內第二大B2C網站,占據了23.3%的市場份額,僅次于占比50.6%的天貓。而在直營類B2C網站中,京東更是占據了46.5%的份額,這也讓京東和阿里巴巴(以下簡稱“阿里”)得以成為規模最大的兩個網購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平臺不僅充當了聯系用戶和商品發售方的中介者角色,更能讓平臺本身創造無限商機。如淘寶僅靠在線廣告收入,每年就能獲得數額不菲的人民幣,而京東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挖掘自己的平臺優勢。
我們知道,京東依靠“平進平出”的低價策略和大量的廣告,在短短幾年內迅速擴大了自己的銷售規模,而這也使自己在采購談判上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從而使自己公司開始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之中。而京東在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自己就能化身為一個巨大的廣告平臺,公司可以因此反客為主,從上游供貨商中獲得相當的廣告費以及市場調研費用。
而對于那些為京東提供了大量廣告收入的廠商來說,與京東的合作也并非沒有好處。
在媒體渠道泛濫的今天,廠商在傳統媒體上投放廣告的話,短期內效益并不明顯。而在新媒體平臺上,媒體的數量多如牛毛,面對的用戶群也千差萬別,想要在其中投放廣告,不僅難以得到應有效果,反而會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費。在這時,像BAT這樣的巨大平臺就會顯得格外有吸引力。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廠商發現,在擁有龐大用戶群的京東投放廣告,同樣也能獲得不遜于BAT的廣告效果。擁有大量相關數據的京東,能夠利用這些數據,將自己的廣告有效投放到最有可能購買自己產品的人群之中,從而將自己的潛在用戶轉化為真正的“金主”。雖然成本不低,但回報率也不俗。另外,獲得了主導權的京東也通過自己強大的活動策劃能力,積極與廠商進行聯動,通過一系列活動向廠商收取傭金和提成,變相收入了廠商的大量廣告投放費用。
以巨大的用戶群為依托,配合精準的廣告投放能力和活動策劃能力,京東正在利用自己這個平臺,迅速成為國內互聯網市場上的一線媒體。
智能家居主導廠商
在收入大量廣告投放的同時,京東也并不滿足于賺現在的錢,它很快將自己的目光轉移到了正在日益蓬勃發展起來的智能家居市場之中。
早在2014年2月時,京東就推出了京東JD+計劃,聯合創客社區、眾籌平臺、生產制造商、技術服務商、內容服務商與渠道商等形成智能硬件產業聯盟,搭建創新智能產品開放平臺。這也讓外界開始紛紛猜測,京東是否即將進入智能家居領域大展身手。
2014年6月26日,京東攜手數十家合作伙伴舉辦了智能硬件云領袖峰會。京東宣布自己的智能云將涵蓋家居云、健康云、車載云和個人云四個領域,為合作伙伴提供五大支持:物聯網技術支持、大數據分析能力、多方位云服務支持、構建開放平臺生態以及京東超級APP。這些也將用于打造全產業鏈的智能硬件、全兼容芯片級物聯網及全維度的個人健康聚合開放平臺。而這也意味著,之前多方猜測的京東醞釀已久的智能家居計劃,終于得以展現于人們的面前。
在智能家居計劃浮上水面之后,京東的步伐也越邁越大。8月15日,京東在2014智能家居世界大會上宣布,未來所有在京東銷售的商品都將要接入京東智能云超級APP中,實現跨品牌智能設備互聯互通。
在電商領域,京東和主要對手阿里不一樣,在智能家居領域中,京東所面臨的對手則是像美的、海爾這樣的老牌家電硬件生產商。身處業內的它們,作為局中人自然明白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的智能家居在最近終于因為技術、市場的成熟而可以開始擔負起未來家居市場的重任,也因此這些廠商也開始構筑自己的智能家居云平臺。
然而,由于國內的家電、家居品牌多如牛毛,而這些老品牌也無法放下身段,只能各自為戰。雖然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作為后臺,但卻只能將自己的產品收入自己的云平臺下。而京東云則可以破除這種門戶之見,兼容云平臺,讓不同品牌的不同設備互聯互通。
為此,京東云平臺智能硬件事業部總監鄧正平曾經舉例:“當某品牌空氣監測產品發現室內有害氣體超標的時候,可以自動觸發家中另一品牌的空氣凈化設備。”而想要實現這一“美好生活”的前提就是,用戶需要在京東這一平臺購買京東與其合作伙伴的產品。
可以看出,京東和美的、海爾等廠商間的關系并非純粹競爭關系,反而更接近于合作關系。對于久經商場的老手而言,在互相聯通,實現共贏和各自為政,封閉經營之間,哪條路更能為自己帶來利益,并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在過去,想要實現這種兼容,廠商之間就要一家家進行談判,耗時長、成本高,但卻未必能立竿見影。而現在由京東為媒,打通這一渠道,顯然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支出。很顯然,在一連串的布局之后,京東正在成為互聯網上智能家居的主導廠商。
互聯網金融的排頭兵
如果說京東的電商平臺和阿里的關系,更像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而它的智能家居計劃暫時也沒有直接和阿里旗下的業務硬碰硬,那么它的互聯網金融計劃,則看起來野心勃勃—似乎要從一個撿肉者,變成直接參與瓜分市場的搶肉者了。
很早以前,阿里就確定了“平臺、金融、大數據”三個未來發展策略,而京東也隨之確定了“自營電商、開放服務和數據金融”三個未來發展規劃。雖然各自表述不同,但很明顯雙方都在覬覦互聯網金融這塊大蛋糕。
在京東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后不久,其內部業務也開始了一系列大震蕩。在在線零售領域打下了一片江山之后,劉強東也隨之成立了電商集團和金融集團,外加子公司拍拍和海外事業部組成了整個京東集團,而其中金融集團的CEO更是可以直接向劉強東本人匯報。這也意味著京東將正式成為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而其金融業務將成為未來的發展主方向。
京東插足互聯網金融,其實是京東發展計劃中的必然之舉。作為互聯網電商,京東的在線零售業務為京東帶來了大量的現金流。而根據自身客戶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也是在自己用戶群達到一定數量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但為了能把這“渠”挖通,為自己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京東也下了不少力氣。
從收購網銀在線,到兼顧供應鏈金融,從京東白條、京保貝,到基金銷售等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京東針對不同用戶群提供了不同的產品。京東白條這一類似于虛擬信用卡的業務,意外被有關部門予以放行。要知道,虛擬信用卡的先行者騰訊和阿里卻因風險控制還未得到解決而被有關部門叫停,這讓京東白條爭取了寶貴的發展時間。而為了進一步降低自己的風險,京東白條也雇傭了大量在傳統銀行有相當經驗的銀行界人士,不求速度只求質量。
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上,京東則是一邊聯合銀行向供應商提供貸款需求,一邊又推出京保貝這樣可實現快速貸款的產品。由于京東擁有全國最大的自建物流體系,對于供應鏈的基礎數據掌握較為全面,它可以通過開發技術系統,對供應鏈數據進行快速處理,從而大幅度降低自己的風險,并完成自動化審批。
相對于阿里更注重于將消費者的錢引到它的池子中去,京東則是將消費者和供應商兩大群體的錢包都系到了自己的腰上。雖然為了風險控制,它的發展速度并不快,但誰又能斷言,在余額寶的用戶群逐漸飽和的今天,京東不會后來者居上呢?
京東思維: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BAT三巨頭發展至今,早就已經進入了“不差錢”的境界,龐大的現金流允許他們能夠隨時進入一個新的市場領域進行布局,并在短時間內通過用錢鋪路方式來獲得快速增長。
而自2013年年末到2014年年初的打車大戰,正是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在打車軟件這一陌生領域互“別苗頭”、使勁燒錢開路的最佳證明。對于這些不差錢的巨頭來說,一個新業務能不能賺錢是其次,關鍵在于能不能先把位子給占了,幫助集團打開某個市場,把攤子鋪大,把通道打開,不要使其錯失先機,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相對于BAT這樣的巨頭,還稍顯稚嫩的京東就不能這么大張旗鼓地做散財童子了。
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從今年開始,京東就趁著上市之際開始一系列動作,對不同領域伸手試水,但這些領域無不是以自己的發家原點電商為軸心進行運作—京東龐大的電商平臺,為其帶來了大量廠商的廣告訂單,而這些廣告以及相關廠商合作活動也使京東的電商業務進一步鋪大;入駐智能家居系統看起來是給各大智能家居生產廠商做“媒人”,但京東的超級APP卻只會為從京東商城賣出去的家電保駕護航。
也就是說,用戶如果想要將自己的智能家居設備的功能發揮到極限,就要讓自己成為京東的死忠消費者。而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者,京東并沒有將重心放在“如何吸引新用戶”這件事上,而是著重于“如何將老用戶和供貨商的錢放到自己籃子里去”。
從這三點來看,京東對于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相當謹慎,寧愿小步走,降低風險,緊緊圍繞自己的根基電商平臺向外輻射,而在這些領域的得益最終也將為電商平臺進行輸血。這種做法雖然無法讓自己的攤子在短時間內鋪到最大,卻降低了自己的風險,這或許也是京東的投資人們所樂于見到的。
雖然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京東的業務已經不能僅限于電商一個池子之中,但它的業務卻并沒有完全剝離自己的電商平臺。這就能保證不同的業務之間能夠在保證自己獨立性的同時,互相串聯,從而提高自己在這些領域中的生存能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京東這種偏向于保守的戰略,也許能幫助自己比別人想象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