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



太空“學前班”
多年以來,人類一直在憧憬著——沖出地球,進軍宇宙。
隨著地球環境的不斷惡化,這種愿望似乎越來越迫切。
科學家上下求索,于是,“生物圈2號”應運而生。
“生物圈2號”?好奇怪的名字?
原來,科學家把地球視為“生物圈1號”,地球以外視為“生物圈3號”。
為了邁向“生物圈3號”,科學家決定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先建立一個介乎兩者之間的“人造模擬生物圈”,這就是——“生物圈2號”。
簡單點說,“生物圈2號”就是一個太空生活“學前班”。
這個“學前班”里,有海洋、平原、沼澤、雨林、沙漠……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小型生態系統。
既然是生態系統,就不能太寒磣。
科學家花費了9年時間、2億美元,終于建成了這座樓高8層,占地1.3萬平方米的超級“學前班”。
措手不及
1993年1月,8名科學家進入“學前班”,開始他們為期兩年的生活實驗。
按照計劃,為了保證微型世界里海洋、沙漠、雨林的生態平衡,科學家首先進行了人工降雨。
就在科學家入駐“生物圈2號”的上午10點左右,人工降雨開始了。
這場雨不是特別大,卻下個不停。
持續傾瀉數小時的雨水,滲入了深黑色的土壤中。
帶著興奮的心情,科學家們將當時的降雨場景向“圈”外傳送。外面的科學家則利用計算機,開始進行數據評估。
當天下午,評估結果出來了:雨量過大,可能會對“生物圈2號”的生態平衡造成不利影響。
果然,午夜之后,“生物圈2號”里的“小山”都喝“飽”了,水開始在地表聚集奔騰,沖出一條條水溝,并隨著雨水不斷加寬加深。
幾個星期之后,參加實驗的科學家們聚集在小山腳下,實地觀測人工降雨帶來的變化。
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抬頭望去,陽光穿過白色金屬網格照了下來,地面上盡是黑色的淤泥。
這表明,人造小山過于脆弱,山坡被來勢洶洶的大雨“削去”了一大片,甚至沖積到科學家的居住區域中。
看來,計算機的評估很準確——人工降雨有點過了。
除此以外,暴雨把之前種下的甘薯和水稻都給沖毀了。
這下好了,科學家們賴以生存的“莊稼”損失慘重。
按照規定,“生物圈2號”中的科學家,吃的食物全是自己種的,喝的則是循環水,呼吸的氧氣來源于植物。
眾所周知,在正常的生物圈里: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真菌和細菌是分解者,它們之間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從而構成了完整和諧的循環系統。人為地打破這種環環相扣的平衡關系,災難就會不期而至。
果不其然,一年未到,“生物圈2號”的生態狀況急轉直下。
氧氣含量從21%迅速下降到14%,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含量卻直線上升,大氣和海水變酸,很多物種死去,而用來吸收二氧化碳的牽牛花卻開始瘋長。
大部分脊椎動物死亡,所有傳粉昆蟲死亡,這導致了大批植物無法繁殖、生長,接著也大批死亡……
這一切,直接危及到“生物圈2號”中的居民健康,科學家們被迫提前撤出!
鍥而不舍
“生物圈2號”的失敗有技術上和設備上的欠缺,但科學家們并沒有灰心喪氣。
畢竟,地球環境是經歷了幾十億年的磨礪才最終形成,這種異常可靠的結構,并不是一兩次模擬可以構建的。
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生物圈2號”當作旅游景點,向世界開放。
它的寓意在于,必須告訴全世界:在茫茫宇宙中,我們只有地球這一處家園,破壞和逃離只能是最糟糕的選擇。
地球不是實驗室,我們輸不起,只有善待和保護它,才是人類真正的出路。
小鏈接:
受陸地“生物圈2號”的啟發,科學家又設計出海底“生物圈2號”。
這是一個水下的概念城市。在這個水下城市里,人類同樣擁有自己的小型生態系統。憑借這個系統,人類可以自給自足,即便地面發生核戰爭,海底生物圈也會安然無恙。
雖然陸地“生物圈2號”并沒有取得多少成果,但是,作為未來的一種可能,海底“生物圈2號”也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因為,相對稀缺的地表和遙遠的太空,海洋,擁有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