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高漲的軟件團隊
從今年開始,智能硬件的風開始吹向垂直領域,一些在垂直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軟件團隊,紛紛開始了在智能硬件產品方面的嘗試。
5月11日,北京798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墨跡風云的CEO金犁登上講臺,正式對外發布了公司首款智能硬件產品—空氣果。而這家公司,正是知名天氣APP《墨跡天氣》的開發商。他們的硬件產品,自然也跟天氣緊密相關。
據了解,“空氣果”是一款智能空氣質量監測設備,具備室內和室外兩種版本。“空氣果”能夠監測PM2.5、二氧化碳濃度、溫度和濕度。此外,產品還支持屏幕隔空操作和語音播報等功能,售價999元人民幣。“空氣果”室外版可以懸掛在陽臺,墻壁等地點,它會將監測數據傳至云端。室外版可以在墨跡天氣官網免費申請,官方會對特定地區擁有“空氣果”的用戶免費發放室外版。
無獨有偶,2014年5月29日,世紀佳緣也正式宣布進軍智能穿戴領域,并發布了具有傳情功能的智能情侶手環“Miss U”。這款產品主打的功能有配對、時尚外觀、實時語音對話、收發地理位置信息和預防失聯等。傳統婚戀平臺開始涉足智能穿戴領域,一時間在行業中引起熱議。
“Miss U”情侶手環主張去中心化。世紀佳緣CEO吳琳光曾表示,與目前市場上已有的各種健康類智能穿戴設備不同,世紀佳緣希望通過智能穿戴為正在熱戀的情侶或已婚夫妻提供一種“傳情”服務,讓戀人之間更有安全感。
不僅僅是墨跡天氣和世紀佳緣團隊,早在去年年中,美圖公司就發布了旗下首款自拍手機美圖手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并被譽為“自拍神器”。前不久,美圖秀秀團隊還向本刊寄送了第二代美圖手機測試版。
而在今年的3月份,老牌手機音樂播放APP《天天動聽》也宣布推出其首款硬件產品—T1四核能量耳機。這款售價199元的入門級發燒耳機,發布不久就已經在官方淘寶店被搶購一空。此外,另一款知名音樂APP《酷狗》的硬件產品,Wi-Fi音樂盒也已經登上了眾籌平臺,蓄勢待發。
事實上,想染指硬件領域的軟件團隊遠不止這幾家。今年3月,滴滴打車與東南大學在南京舉辦了研討會,早前有消息透露或涉足硬件,以解決政府對于司機使用打車軟件時的安全問題。緊接著快的打車也稱將聯合小米推出方便司機搶單的硬件產品。此外,暴風影音公司的CEO馮鑫前不久就曾向媒體透露,今年第三季度將推出硬件產品。同時,迅雷的智能路由的測試機已經在公測當中,正式版即將和用戶見面。
軟件企業的硬件創業風潮,正愈演愈烈。
玩硬件,少不了BAT
在中國的移動互聯網行業里,任何熱門的細分領域都少不了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的身影,智能硬件領域自然也不例外。
這其中,百度涉足硬件領域的步子邁得最大。百度甚至還成立了子品牌“小度”,專門開發智能硬件產品。目前,已上線的有小度Wi-Fi、小度路由、小度TV和百度影棒等產品。而除了自己研發,百度還曾聯合其他企業,先后推出了基于自身百度云服務的咕咚手環、愛奇藝電視和100+愛奇藝視頻手機等產品。
前不久,百度還成立了人體健康服務的可穿戴設備品牌dulife。其深度整合了百度云服務,包括健康數據存儲、分析、處理和展現等,百度希望為硬件廠商提供軟件和服務解決方案。
與百度的全面突擊相比,阿里巴巴在硬件領域則更顯專注。目前大家已知的,只有天貓魔盒、天貓魔盤(隨身Wi-Fi)和阿里云手機幾個硬件項目。在和阿里云團隊成員交流的過程當中,記者也得知,目前該團隊還并沒有進軍穿戴設備的具體計劃。
相較于其他巨頭而言,騰訊在智能硬件產品方面的步伐顯得要謹慎不少。不過,盡管傳言已久的QPhone至今仍未出現,但是在今年的北京GMIC現場,騰訊終于對外發布了一款有些看頭的硬件產品—路寶盒子。
搭配《騰訊路寶》的APP,路寶盒子可以幫助用戶在駕駛全程享受車輛診斷和油耗分析等服務。此外,產品還引入了社交屬性,可與好友比拼駕駛安全。雖然外觀看起來就像個隨身Wi-Fi,但評論認為路寶盒子對于騰訊的意義,以及帶來的反響都非同一般。路寶盒子可以說是騰訊第一款真正面向市場的智能硬件。
不僅僅是BAT,奇虎360最近在智能硬件產品領域的動作,也多了起來。無論是去年的360兒童衛士手環,還是前不久發布的360隨身Wi-Fi、智鍵和360防丟衛士,都是頗具話題性的產品。
事實上,國外軟件創業團隊涉足硬件,也已不再是新鮮事。谷歌推出Google Glass、收購MOTO,微軟推出Surface、收購諾基亞,已經被分析師來來回回討論多時。4月份,已經擁有Kindle的亞馬遜又宣布推出電視盒子。大名鼎鼎的Instagram所推出的實體相機,更是讓無數文青口水不已。
為何都想“爭硬氣”?
這么多軟件背景的企業都試圖開發自己的硬件產品,這背后有哪些層面的原因呢?將軟件和硬件捏合在一起,會成為接下來的大趨勢嗎?除了硬件產業鏈的成熟,進入門檻的逐步降低這一外部條件之外,這同時也是軟件企業發展的一種內在必然。
關于這一點,相信喬布斯在首款iPhone的發布會上引用的Alan Kay在上世紀70年代的名言:People whore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真正認真寫軟件的人應該自己做硬件),或許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第一,軟硬件的結合勢必是個趨勢。有評論認為,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需要更加智能的設備,以及使用這些智能設備帶來智能和方便的生活,達到“傻瓜化”的操作。而目前看來,最容易達到的讓硬件智能起來的方式,就是簡單地將軟件契合到硬件當中。
第二,對于做軟件的創業團隊而言,其產品快速迭代的特性,很容易就使得其被其他企業超越。除了QQ和《微信》這類已經斬獲海量群眾基礎的超級APP外,其他應用很難一直保持較高的用戶黏性,讓用戶從一而終。而硬件相對更新慢,用戶持有周期更長,這就為軟件企業增強用戶黏性,乃至拓展用戶群提供了機會。
或許正是基于這兩個原因,才讓大量的APP開發團隊對于涉足硬件,一直樂此不疲。
并非每一個APP都該涉足硬件
盡管不少APP廠商對于開發硬件產品的興趣濃厚,但實際上并非每一種APP都適合涉足硬件領域。具體的,要根據產品的屬性和應用場景來定,而不是絕對的“軟而優則硬”。具體的,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類。
其一是手游。對于單款手游來說,要推出自己的硬件產品,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手游的生命周期太短,而硬件產品的生命周期通常較長。因此,玩家很難為某一款手游作品購買特定的硬件產品。
此外,智能手機越來越闊綽的屏幕為手游帶來了越來越多樣的操作方式,加之絕大多數手游也是針對觸控操作開發,導致PC時代的手游外設產品往往在手機平臺上難有太多用武之地。即便是有人開發出了通用的手游外設產品,也很難切合手機隨時隨地使用的基本特質。
其二是為系統服務的大多數APP。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應該很難想象,一款手機殺毒APP推出的硬件產品是什么樣的。諸如ZAKER這樣的資訊推送類APP,可以開發相應的硬件閱讀器產品。而像瀏覽器這類沒有自主內容的產品,則顯然不具備獨立的硬件先天基因。
其三是理財類APP。這類產品既沒有復雜的操作需求,也不需要特別的呈現方式。它們本已經是傳統行業和移動互聯網的一次跨界,手機已經可以較完美的承載用戶所有的功能需求。若是再開發相應的硬件產品,只會是畫蛇添足。
事實上,APP團隊開發硬件產品,本質上是為了讓產品提供一種不同的用戶體驗。這種體驗或許更直接,更干脆,也或許只是對原有體驗方式的一種加強。一款APP到底是否應該開發自己對應的硬件產品,也應該從這些硬件產品是否能夠為用戶在體驗上實現加分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