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詞在我國早已有之。2400多年前,墨子就說:“今夫輪人(做車的工匠)操其規,將以量度天下之圓與不圓也,曰中吾規者謂之圓,不中吾規者謂之不圓,是故圓與不圓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 則圓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將以量度天下之方與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謂之方,不中吾矩者謂之不方,是故方與不方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 則方法明也。”(《墨子·天志》)《中文大辭典》對方法的解釋是“行事之條理也”,即方法是有效辦事應遵循的條理、軌跡、途徑、線路。
做學術研究更要講究方法。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方法的研究,不是真正的研究。對研究方法選擇的合適與否,及其應用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科學研究的效果、效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的研究者都非常重視對于研究方法的探索,可以說,一切理論探討都可以歸結為對其研究方法的科學探討。研究方法的完善,某種程度上表征著該學科的完善程度。
一般來說,在制定學術研究計劃時,研究者首先要根據選題性質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并對自己選擇的研究方法進行必要的介紹,向讀者清楚地表達研究數據的采集整理、論證材料的組織加工、理論運用和實踐活動的過程。這樣做,一則可以增強學術研究的規范性,體現研究的可行性和結論可信度,便于他人檢驗和審核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同時,研究方法與研究結論一樣,是科學知識的一部分,并且研究方法是人類運用知識、獲取知識的知識,可以為以后做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也能夠推動此類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因此,無論是作為課題研究的執行者還是論文的寫作者一定要注意研究方法的選擇和運用。
在電視這種現代傳播工具進入黎族地區村寨之前,這些地區的信息傳播方式一般主要是以相對原始的人際傳播為主。這就使得該地區現代化過程漫長而且緩慢。電視媒體以接近于實時的傳播速度和強烈的現場感、目擊感把世界上遙遠的距離拉得很近,把世界各地信息以聲像與影像的方式傳達到黎族地區的各個村落,大大促進了這里的現代化進程,民族傳統文化逐漸被現代文化所取代。于是,這里居民的民族身份困境與身份焦慮成為現代化背景下的主題。電視媒體是如何影響黎族村寨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這種影響作用機制是什么?要回答這些問題,僅僅靠理論闡述和邏輯推理是不能完成的,必須深入到社會實際中去觀察、調查,甚至實際體驗。本書的作者到黎族村寨做民族志的田野調查,我認為這種研究方很法適合該書的選題。
雖然民族志在傳播學研究中的是一種新研究方法,但是在人類學研究中有很長的歷史。這種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西方殖民者傳教士所做的紀錄報告及探險家所描繪的奇風異俗志就是民族志作品,當然這些作品不是受過訓練的專業人類學者所為,帶有傳奇浪漫及種族中心主義的色彩。20世紀初,一批有專業訓練的觀察者直接進行田野工作,標志著民族志研究的真正開始。這些研究者與他所研究的對象生活在一起,說他們的語言、研究他們的文化,搜集當地文物、家譜及生活史,并做系統性的紀錄。馬林洛夫斯基在1922年完成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被認為是民族志研究的扛鼎之作,他認為,民族志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當事人眼中的另一種生活方式,他主張研究者應與研究對象生活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當地人的生活過程。
田野調查是民族志研究中核心的部分,它使得民族志的研究設計能夠具體化。這就要求民族志研究者一定要走入“田野”,成為該團體的一份子,進行自然觀察,并且需要較長時間。只有“較長時間的走入田野”,才能幫助研究者對當地的歷史、文化的脈絡有更深一層的掌握。田野調查中,要求研究者能夠融入調查的社區中去,要不僅“身入”,還要“心入”。還必須指出,觀察者的偏見或先入為主的觀念,可能會嚴重影響研究的發展及詮釋的真實性,卻不易察覺,因此要防止情感過于投入,而降低搜集得到資料的信度。
本書作者工作在海南,居住在海南,跟主管和研究海南民族事務的有關部門有過較多的接觸,選擇海南黎族村寨這一特定社區來做田野觀察,具有研究的接近性,便于其“深入”。他在研究的過程中,在村里生活了一段時間,調查期間能夠尊重村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也能夠“深度浸入”村民中去,“以文化持有人的眼光”來觀察和記錄當地村民的言行。當然,作者在與村民打成一片,“跳進去”的過程中又盡量保持不喪失觀察的敏銳性,注意自己的觀察任務,還要從村民的思維模式中“跳出來”,以保證參與觀察的信度和效度。
在采用田野觀察法的同時,作者還采用了問卷調查法,把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對黎族居民的生活方式變遷做了描述。當然,作者也沒有停留于對一般的現象的描述上,而是依據國家—社會關系理論以及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站在高視點并分析了電視在黎族居民生活方式變遷中所起的作用和作用機制,提出了建立適應民族地區發展需要的電視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議,這將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由于選題好,方法得當,并且對方法的運用也不錯。從整體上看,這部著作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其研究的問題不僅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值得一讀;同時,該書布局脈絡清晰,行文語言流暢,采用小敘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很有可讀性。
(吳廷俊,男,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新聞史與新聞傳播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