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藝術素質和文化修養極高的宋徽宗,為我國工筆花鳥畫甚至中國傳統繪畫的卓越發展有著無可取代的推動作用。他自創精致、富貴、高雅、寫真、傳神的工筆花鳥畫風格流派,開啟了中國花鳥畫的新篇章;他將極富文人氣息的詩、書、畫、印完美結合,使他獨特審美旨趣發揮得淋漓盡致;他追求“格物窮理”“淡而無為”的藝術審美觀,為現當代美學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宋徽宗;工筆花鳥畫;美學思想
一、藝術家宋徽宗趙佶
(一) 宋徽宗的生平及所處的時代背景
宋徽宗,名趙佶,青年極愛書畫藝術,并開始精研書畫,好與北宋文人、書畫家結交來往。公元1100年,趙佶開始帝王生涯,文化昌盛的北宋朝廷成為他放開心思精研繪畫藝術之地,他利用皇權發展畫學,培養畫家,搜集各地書畫名跡、奇花異石、珍禽美獸。他崇信道教,寵任道流,向往神仙世界,多次親注道經。
(二) 宋徽宗工筆花鳥畫的藝術淵源
宋徽宗生活在詩詞書畫全盛、名家人才輩出的北宋末年,經濟繁榮富足,繪畫成為他的生活雅趣,宮內有浩如煙海的典冊名跡,優越的藝術環境和氛圍開拓了他的思維及眼界。即位后,他對藝術的關注更是遠遠超出了對政事的熱情,他尤其鐘情于花鳥畫。據記載,徽宗每日上朝之余,最喜觀花察鳥。他以百倍的熱情和極大的興趣,深入細致地觀察揣摩,已充分理解掌握了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及行止習俗,使得他的繪畫認識和技能手法超人一等。他所提出的以“神”為核心的宗教審美判斷、“無心”的審美態度以及“淡而無為”的道教文藝觀,以及對生命靈性的盡情抒發和追求,影響了他的繪畫藝術及其內在精神。
二、宋徽宗獨有的藝術風格及美學思想
(一) 宋徽宗的“宣和體”花鳥畫風及特點
五代南唐是工筆花鳥畫發展的關鍵性階段,被稱為“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黃筌和徐熙是五代杰出的花鳥畫家。宋徽宗對 “徐黃異體”有其獨特的審美認識,他既“專黃筌之美”,又采用“妙體眾形,兼備六法”的方式,繼承兩派花鳥畫精工艷麗和氣韻瀟灑的特點,又提取升華,力求創新,欲達渾化一體的最佳境界。
徽宗時期,院體花鳥畫形象寫實、適宜含蓄、法度嚴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宣和體”。他的工筆花鳥畫繪畫風格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為精巧入微、秀麗華美、精工富麗的細筆重彩設色,受黃筌、黃居寀父子“黃”派的傳統影響,用筆精細;一為簡拙樸質、野逸風趣的墨筆花禽,以水墨渲染為主,崇尚清淡的筆墨情趣,這主要受文人審美氛圍熏陶,及徐熙、崔白、吳元瑜的影響。
“宣和體”在延續繼承前朝歷代佳作精髓及院體畫成熟寫實技巧基礎之上,強調“格物窮理”的審美觀,形成“精巧細膩,格物窮理”的寫實風貌。
(二)精致華美、寫實逼真的美學思想
徽宗傳世花鳥畫作品大多精工富貴、追求唯美、精致設色。精謹工致的繪畫筆法,艷而不俗、濃而不密的重彩設色,傳神為要、寫實逼真的精確刻畫是他的典型手法。
他重視“形似”與“法度”,追求“應物象形”,作品寫實逼真。為求得“妙體眾形”,提倡精細不茍、審物得“理”的繪畫精神理念。與莊子所謂“大美”,即追求自然之“真”是相通的。他講求“法度”,認真學習傳統;講求“形似”細致觀察物體。他認為不能掌握自然規律,再艷美曼妙也屬華而不實。他深入細致觀察生活的要求之精微,與學習研究傳統畫法一樣極為在意。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畫繼》中關于他繪畫極盡寫實的記載:徽宗發現同一株月季,在四季朝暮中形態變化不一。再則:他能準確觀察判斷出孔雀上臺階時是先舉左腳還是先舉右腳這極其細微的動作,并令畫師寫生孔雀這一真實動態。重視“形似”與“法度”達到了非一般的程度。
徽宗畫學教育的造型理念是極講究“格物致知”的。物體、物理的求“精”求“準”,是徽宗對寫實藝術的要求。這在他的作品中無不體現,如《鴝鵒圖》中兩只搏斗的鳥緊緊纏繞時,占上風者狂叫施壓著勝利者姿態,而占下風者啄爪解圍著以爪拒爪的動態,以及枝上調停之鳥焦急不安的鼓翅嘶鳴的神態,均體現“格物致知”的觀察功夫。又如《臘梅山禽圖》和《杏花鸚鵡圖》,用筆精練準確,寫實生動形象,臘梅、萱草和杏花,栩栩如生,宛若有神。暈染淡雅、注重筆墨情趣、格調清新高雅。有“濃淡運墨,約略如生,野趣幽閑清絕,不可摩狀”的意境及樸素雅致之感。尤其在繪制鳥的翎毛時“生漆點睛,高出紙素,幾欲活動”。
(三) 形神兼備、樸素雅致的美學思想
趙佶提出:“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善攝生者體性抱神,其心閑而無事,故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力求精準之“形”與運化之“神”美,顧愷之的“傳神寫照”“以形寫神”與徽宗思想有共同之處,強調對微妙而關鍵之處,也是最能顯示客體精神風貌的把握,通過事物的審美觀照,分析所描寫事物形神結構與作畫的形神結構,透過“形”來寫“神”。
存世代表作《柳鴉蘆雁圖》,全圖以墨筆繪于紙上,施以水墨淡設色,用筆拙重沉凝,富于對比。老柳樹干以厚實筆觸落筆寫之,力透紙背而樸茂韌勁,拙厚的筆法也使烏鴉造型略顯拙意,但濃墨的翅羽筆落清楚,結構井然。作為襯景的石后野草,亦在拙的基調上畫了規整的草形。濃墨粗壯的柳樹干與清淡細柔的柳樹枝的疏密穿插,以及黑羽白肚的大眼白鴉強烈的黑白對比凸顯作品亮點。畫中物象造型寫實嚴謹、清幽工整、一絲不茍、落筆精微,并不與其畫院風格脫節。
(四)提倡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審美旨趣
“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即是“詩畫同源”“詩畫合一”的審美旨趣。中國歷史上第一人于畫面題詩者為宋徽宗,這一創舉帶動了畫家創作向詩境靠攏,開拓了后代文人畫詩、書、畫、印相結合的風氣,成為中國畫的傳統特征,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促進和推動了后來文人畫的進程,也開創了“畫者,文之極”的新樣式。
所謂“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講求形似與法度乃繪畫第一步,進而提倡新意、巧思與詩情。詩與畫“異跡而同趣”,用畫中景拓展畫外意,高妙空靈,形象塑造精準實在,畫面意境不空洞。這是徽宗對傳統審美的一種超越,也是他將花鳥畫藝術推向有史以來最高峰的關鍵之處。
用“詩畫本一律”的審美觀來看宋徽宗的名作《芙蓉錦雞圖》,順著精工富麗體態雍容、設色華貴的錦雞目光,我們易見右側空白處的題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鬼管?!边@詩為徽宗自創并親筆題寫,巧妙地將詩融入到整幅畫面之中,畫因詩更顯圓滿的藝術效果??v觀全圖,結構完整,開合有序,字體秀勁,繪圖工麗,相映成趣?;兆诖罅康墓すP花鳥畫作品風格工細形似、富麗精美,并不乏詩情。
他畫中題寫的“瘦金體”書法為自創,結體疏朗端正,線條瘦硬勁逸,筆觸精美,氣質冷艷,筆勢靈動。但凡他的畫作,題款均用“瘦金體”書寫,他的書法惟妙惟肖的將畫意與畫法融為一體,將他秀勁的書法與工麗的工筆花鳥畫作品相配合更顯得趣味無比、協調和煦、高雅絕俗。
三、結語
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在藝術造詣極高,他的書畫作品堪稱一絕,對宋代乃至今日藝術創作及美學思想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這種重新再認識、學習借鑒,加深了對我國傳統工筆花鳥畫寫真、寫實、“格物窮理”的認識,以及對“形似”與“神似”相結合及傳“神韻”、達“生意”的又一肯定與學習。
參考文獻:
[1] 薛永年,趙力,尚剛. 中國美術·五代至宋元[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
[2] 金開誠. 宋代畫院[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4.
[3] 薛珂. 中國花鳥畫通鑒——姹紫嫣紅[M].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8:12.
[4] 賀西林,趙力 .中國美術史簡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林潔蕾,廣西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