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筍昂
在中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大有人在。如果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這樣的心愿,必會感覺此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什么是龍?怎樣才是鳳?恐怕沒有哪一個父母能夠確切地回答,因為它本身就是無解。試想,如果天下所有父母的孩子長大后都成龍成鳳,那么這個世界該是多么瘋狂?
換言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最成功的人,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敗,恐懼沒有人能解釋清楚。很多人也是因為自己“不成功”而把自己所希望的成功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
父母如果意識不到子女雖然是自己生養的,但他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那么,親子關系就不會和諧,孩子的成長就會停滯。在子女還處在小學階段的父母,如果能考慮以下幾點,興許你的心愿會“無心插柳柳成蔭”。
不給孩子太多學習負擔
3年前我接診了一個6歲的小女孩。她剛入學沒有多久,但她上課不聽講,對老師的問話沒有反應,跟同伴不交流,午飯也不怎么吃。這時候她媽媽開始著急了,開始放下工作帶孩子到處看病。有的醫院診斷她是孤獨癥,也有醫院診斷她是兒童抑郁癥,還有冠以兒童學習障礙等五花八門的診斷。目睹這個小女孩,你的憐愛之心肯定會油然而生:瘦弱、枯槁、駝背僂胸、無言少語、怯生生的神態……仔細詢問其母得知,媽媽為了不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從學齡前就開始給女兒在社會培訓機構報形形色色的課,每周要陪女兒上八門課。媽媽也感覺自己很辛苦,有時根本顧不上吃午飯就得像趕場子那樣在學校間穿梭,女兒也被媽媽搞得疲憊不堪,每天無精打采的。當我問及小女孩的媽媽:“如果女兒將來只有兩條路可走—健康和成才,但又只能選一條,您給女兒選哪條?”這位媽媽當時不假思索地答曰:“當然是成才了。”我最后指出孩子的病根就在她身上,是她給孩子太多負荷,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如果不給女兒減負,她將來肯定會厭學。這位媽媽將信將疑,表示要給孩子減負,不再逼孩子學習。一個月后,孩子的成績反倒上來了。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壓力過大,就會不堪重負,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倦怠。俗話說,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就是這個道理。人只有保持不大不小的壓力才會有動力去做工作或學習,效率才會提高。壓力過大,會讓人產生難以勝任以至逃避的心理,厭學、逃學、怠工等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穩步提升,最有效的辦法是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對知識的渴望,興趣才是學習的路標和動力。試想,一個學習不在狀態的孩子,你如何使其提升成績?就是成天請家教一對一輔導也是浪費精力,糟踐錢財。
不要總是替孩子做事
3-8歲的孩子可能還比較聽父母話,但是過了這個年齡,孩子就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了。父母往往感覺跟孩子說話不是那么有底氣了,自己已經沒有往日的操控力了。有些父母在單位還能領導一幫人,但回家卻管不了一個小孩。想給孩子一個驚喜,換來的卻是孩子冷冷的反應;父母的好心幫助換來的卻是孩子的暴怒……父母很沮喪,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相處。
一個媽媽看見上五年級的兒子在做老師布置的手工作業,自以為兒子學習太辛苦,做手工作業不值當,就搶著替孩子做。本以為那個手工很容易,沒有想到她的手不是那么靈巧,加上怕把材料弄壞心理太緊張,結果這位媽媽真的把材料弄壞了。兒子看到后,對他媽媽又哭又吼。這時的媽媽像犯了大錯的孩子,不敢吱聲,任憑孩子在家里發脾氣,卻不敢勸阻。其實,做手工也是一種學習,是操作能力的鍛煉,是綜合運用知識的方式,不是只有做作業才是學習,體會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人出生以后,就開始有欲望了,只是因為小不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么。父母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孩子,有時候解讀對了,孩子就會開心;解讀不對,孩子就會鬧脾氣。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但也不一定確切地知道自己到底在欲望什么。父母通常的做法是給孩子物質來滿足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把孩子逐漸訓練成父母的愿望的表達個體,是在用錯誤方式試圖滿足孩子無意識的欲望。比如不會哄孩子的媽媽,一旦孩子哭鬧,就會給孩子嘴里填東西,給手里塞玩具,而不去試圖了解孩子真正的欲望是什么。結果,孩子長大后,有可能就會以吃零食、暴食或者瘋狂購物來消除不愉快的心理。而真正有效的解決方式卻被個體本身忽視了,以致形成心理病征。
不要替孩子隨便做主
孩子自從有了意識以后,就開始探究外部世界與自己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自我意識不斷膨脹,其結果就是性格的獨立。如果父母替孩子做主太多,孩子的自我意識永遠會停留在嬰幼兒期,因為父母總是以容易做到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成長。父母照看嬰幼兒顯然會消耗大量的體力,但是心理消耗相對較少。父母如果只注意子女的身體成長而意識不到子女的心理成長,那么替孩子做主的時候就會很多。隨著照顧時間越長、機會越多,孩子的創造性就會越來越少,因為父母替孩子做事等同剝奪了他的鍛煉機會。但這時,父母往往美其名曰自己是心疼孩子,殊不知這是坑孩子。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孩子接觸完全陌生的新游戲,他們往往希望家長陪著玩,而不是讓家長替他們玩。
讓我們聽聽一位小學6年級女生的自述:
我們班主任喜歡抓基礎,可是媽媽認為我應該多做課外題。媽媽不跟我商量就擅自跟老師說:“以后能不寫您留的作業嗎?我想讓我女兒多做外面輔導班老師留的作業。”老師聽了很生氣,就在班上不點名地批評了她。我聽后知道是在說我媽媽,我當時感覺自己很沒面子,感覺大家都在看我。老師在放學前叫住我說:“你可以不聽我的話,聽你媽媽的就行!”那天老師在班上留了很多抄寫作業,我認為老師是針對我的,也感覺老師的語氣生硬。老師還補充說:“以后你可以不交作業!”所以第二周我就不想上學了,我假裝背著書包上學,其實在外面閑逛。
事先不征求孩子的意見,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沒有自尊。替孩子做主,往往也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自己成了另類,而導致人際關系不協調。這樣做破壞了兒童人際圈的平衡,更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不要總黏著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需要發展自己的獨立空間,父母過度關注會讓孩子感到窒息。
當今的父母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的原因,不自覺地溺愛孩子。父母害怕跟孩子分離。孩子上學送,放學接,所以一到開學日,學校附近交通擁擠不堪。孩子煩躁,大人起急。回家以后,父母還要嘮叨不停。孩子寫作業,父母時不時進房間端茶送水放水果送零食,總喜歡跟孩子黏在一起。這樣會令孩子很煩,孩子鬧情緒了,父母還大為困惑,不知所以然,甚至聲討孩子白眼兒狼。
孩子身體長高了,父母知道買合適的衣服和鞋襪。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也應該考慮給予合適的空間,否則孩子真不領情。
有位四年級男孩的母親,苦惱地講述自己帶孩子是如何辛苦:為了讓孩子平日里能夠按時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她沒少陪孩子寫作業,幫助孩子檢查作業,生怕孩子作業出錯,自己把很多時間都給了孩子。好不容易等到假期了,感覺大人孩子都該度假去放松心情,為了給兒子一個驚喜,她偷偷地報了一個豪華郵輪7日韓國游,費用已經交了,到頭來,兒子根本不想跟家長去玩。兒子說,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假期,還讓家長給綁定了,十分惱火。弄得這位母親垂頭喪氣,最后幾乎是求著兒子一起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