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中國壁畫的發展可謂伴隨著中國的歷史發展歷程,壁畫的興衰變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歷史的此起彼伏,壁畫所代表的教育職能也在不同的歷史朝代中演變出不同內容與特征。直至20世紀初,中國壁畫幾度處于近乎消亡的狀態,于今才得以發展直至繁榮,本文就簡要敘述壁畫發展歷程,試析我國當代壁畫的教育職能。
【關鍵詞】壁畫;當代;發展;教育
一、我國壁畫教育職能發展歷程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壁畫發展領域也是富有建樹,至今留下了種類繁多、影響深遠的壁畫作品,并且多帶有某些教育職能于壁畫之中。究其發展淵源,應以原始的巖畫為始,貫穿古今。我國壁畫教育職能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歷程:
(一)壁畫教育職能成形期——原始巖畫
在人類早期的生命活動中,巖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廣泛出現在早期人類活動、精神追求之中,代表了早期社會人們的一種心理想法,那時候的人們沒有現代的繪畫工具,只能通過石刻的辦法,在堅硬的巖石之上刻出自己的內心活動,或用以記錄生活內容和生產方式,或用以簡單情緒的表達和宣泄,總之,代表了早期人類的一種古老文化現象。
為什么說早期的巖畫是與教育職能相聯系的呢?經過考古學家的考察,巖畫遺址大約有上千處,其中重要的巖畫遺址像甘肅黑山巖畫、新疆阿爾泰山巖畫等,聯系當時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現象我們發現:巖畫記錄的內容大多比較全面,對于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較為真切的記載,并且畫風比較粗獷、質樸,卻不缺乏靈動之感。通過對這些巖畫的細細考察,我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古老原始的生命氣息,他們逐漸生成了對世界和生活的觀察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早期人類心智的成熟,藝術天生的教育職能也在展露萌芽了。
(二)壁畫教育職能漸變期
1.儒家傳統思想影響壁畫職能
除早期巖畫對壁畫的教育職能有所體現之外,2000多年前的《周公輔相成王圖》中,對于壁畫的教育職能也有所記錄,并且經查詢史料,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最早的室內壁畫存在于先秦時期,受某些因素的影響,我們已無法進行先秦時期壁畫的實物研究,只能依靠史料記載進行脈絡梳理。文獻資料也表明,早期的壁畫多出現在廟堂建筑,并且壁畫發展到漢朝時期已經相當成熟,技藝精湛、場面宏大華麗,在《天問》《孔子家語》中均有記載,同時漢代著名的《列女傳》《孝子丁蘭》等壁畫,對于古代奉承的尊孝、忠君思想皆有涉及,隱約展現了儒家、道家與教育隱含的雙層功能。
2.封建馴化意識影響壁畫職能
宗教思想在我國歷史發展中,有著無法比擬的地位,歷代君王或多或少的均會采用宗教迷信來維護國家統治,利用百姓愚昧無知的思想心理,大力發展宗教迷信思想,加之佛教、道教的理念過于神化,形成了皆以宗教崇拜為主要指導思想的壁畫內容。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就是在古代佛教興盛的大背景之下遺留而來的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壁畫,其中的敦煌藝術也攜帶了濃厚的佛學意蘊,百姓一定程度上的推崇敦煌藝術,間接地展現了封建馴化意識的根深蒂固,而這封建馴化意識的滋蔓源頭即來自于壁畫。
二、教育職能在當代壁畫中的顯現
如今保留下來的完整壁畫,主要是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主題,從而展現出的一種精神意識的弘揚與批評,也是壁畫教育職能的別樣展現方式,主要有以下三個教育職能的顯現:
(一)揚真揭假教育職能的顯現
1.“真”的贊揚
現代社會的藝術家,他們在進行壁畫研究時,不僅僅只限于研究壁畫所表達的表面涵義,更多的是對壁畫深層含義的一種找尋,有時甚至加入某些主觀臆斷對壁畫內容進行深層次地詮釋,力求踏入“復古”之路,尋找出“現實”之意。比如,以愛國主義為主要基調的壁畫不在少數,蘇雪峰、張新榮的《中國鐵路史》就是一幅以編年史為順序、以外國非正義侵略為主要線索而勾畫的飽含愛國主義情懷的壁畫,真實的顯現了中華民族的威武不屈精神,充分利用了壁畫的深意展現了教育職能,對于歷史中的“真”給予了贊揚。
2.“假”的揭露
當代壁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虛假歷史的揭露,這里揭露出的“假”,是為了警醒、教育國民,歷史的疼痛哪怕已經過去千百年,但是它所帶來的恥辱是需要歷代中華兒女所銘記于心的。拿《十惡不赦》此幅壁畫作品來說,它主要表達的是1937年7月8日早晨日軍進攻宛平城的情景,圖中日軍指揮官正用挑釁的手勢指揮著日軍進攻宛平的侵略活動,這種對于中國領土指指點點的手勢就是惡魔之手,必將被正義力量所斬斷。畫中表達的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明顯地展現了思想、文學的教育職能,也對虛假歷史的創造者是一種揭露。
(二)懲善惡揚教育職能的顯現
1.“善”的弘揚
“文革”結束之后,改革開放政策得到落實,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蓬勃發展,為中國現代壁畫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為壁畫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沿襲古代的壁畫素材方式,選自神話故事的《哪吒鬧?!繁诋嬐癸@了對善的弘揚這一要點。哪吒鬧海的傳統神話故事,主要講述了追求光明、勇敢就義的小英雄哪吒最后死于非命的故事,將哪吒的善良與邪惡勢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利用壁畫的線條結構和濃墨重彩,將作者內心對于善的渴求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了其內心美好的憧憬以及對英雄的緬懷之情,可以說是作家用自己的良知去實現教育職能的顯現。
2.“惡”的貶斥
壁畫這種藝術形式,需要作者具有足夠的想象力和知識面去打造,才能創作出具有真正精神意識的壁畫作品,才能傳達出作者的真情。著名的壁畫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講述了一個美麗卻悲情的愛情故事,祝英臺的敢愛敢恨、馬文才的卑鄙無恥、梁山伯的癡情敦厚完整聯結成了此故事的內容,以至于家喻戶曉、流傳千古。其中祝英臺為擺脫封建婚姻束縛的幾次逃跑經歷,無疑教育和引導我們要勇于和封建勢力作斗爭,向著自由不斷前進與追求,而故事最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蝶相守結局,實則是悲劇中的喜處,也側面貶斥了惡勢力。
(三)贊美貶丑教育職能的顯現
1.“美”的建構
現代壁畫作品之中,并不全是悲情作品,不少作品傳達出美的現實,也是十分令人神往與羨慕的,就拿袁運生先生設計制作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此幅壁畫作品來說,其中主要是對云南少數民族潑水節的歡樂情景進行繪畫與表達。壁畫中細細描繪了云南的風土民情與風俗習慣,尤為對潑水節進行過程中的親情、友情、愛情等畫面均進行了正面或側面的描寫,揭示了人民熱愛生命、追求自由、崇尚生活的美好愿景,儼然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禮樂相濟”的理想世界,也是一種對于美的完美構建。
2.“丑”的鞭笞
對美的事物進行贊美的同時,自然對于丑的事物進行鞭笞,而今以美鞭丑的壁畫不在少數,就拿上文提及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來說,壁畫主要是對梁祝的愛情進行高度的贊揚與評價,但在此過程中必然對馬氏父子的丑行給予了嚴厲的鞭笞,表達了美的教育思想;還有《十惡不赦》壁畫中的人物展現,著力表現中華民族兒女的英勇不屈、愛國主義、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卻也深刻地對侵略者的丑惡嘴臉進行了大尺度的鞭笞,反映了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對丑陋事物的厭惡與鞭笞,間接地展現了辨別是非的教育職能。
三、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壁畫的發展歷程可謂是命途多舛,但其最終還是頑強的存活了下來,并且朝著愈來愈繁榮的方向發展,其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形式也展現出了明顯的教育職能特征,對于人民的心靈與思想都是一種引領與洗滌,為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也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 馬慧慧.試論現代壁畫中的象征性[D]. 山東師范大學,2009.
[2] 侯玉梅.面壁思境——對壁畫與社會環境關系的思考[D]. 山東師范大學, 2010.
[3] 楊國棟.談中國現代壁畫繪制技法與傳統壁畫技法的傳承與應用[D]. 西北大學,2011.
[4] 魏曉冉.現代建筑中的壁畫藝術淺析[D]. 山東師范大學,2011.
[5] 白麗.試論中國壁畫色彩中的文脈性[D]. 山東師范大學,2009.
[6] 李翔.論壁畫藝術的公共性[J]. 美術大觀,2010(07).
【何如濤,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