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
有市場需求,有技術支撐的創業機遇
張悅是PICOOC的聯合創始人兼CEO,PICOOC是他繼博看文思之后創辦的第二家公司。
2013年,正值互聯網女王Mary Meeker定義的“可穿戴設備元年”。張悅在《2013年互聯網趨勢報告》看到一條讓人印象深刻的數據:目前記錄健康數據的移動設備,配合可穿戴設備,正以每月2倍的速度在增長。而且就是在這一年里,許多具有創新能力的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產品—智能手環、手表、燈泡和插座……。有市場需求,有技術支撐,為什么不抓住這次機會呢?于是張悅理所當然地搭上了這次可穿戴的順風車。
當然,只因為一個報告就創辦一個公司是個很危險的行為。除了Mary Meeker的報告之外,另一個驅使張悅行動的就是近年來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在2000年以前沒有人在乎養生,也沒有多少人愿意為自己的健康買單。但如今,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有了保健意識。很多亞健康的人得病的時間較為漫長,不容易發現,發現后需要長時間監測,但又不能長期待在醫院,這個時候就需要用一個產品來對人們的健康進行監測。針對這樣的市場情況以及行業趨勢的發展,張悅決定做一款有關健康的智能硬件。
但幾乎和所有的創業團隊一樣,一個新團隊的成立,產品的確定,市場的調查都是漫長且充滿波折的過程。即便PICOOC不是張悅創立的第一個公司,他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在剛剛創立PICOOC時,整個創始團隊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團隊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硬件產品呢?經過多次爭吵和市場調研后,張悅和他的團隊最終達成了這樣的共識。
第一、該硬件產品一定要有海量用戶基礎,能短時間內迅速鋪貨上量。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足夠多的流量,建立一個規模夠大的用戶數據庫。
第二、用戶體驗要好,這樣才能擁有足夠多的活躍用戶。
第三、數據采集算法要足夠精準,否則后續的大數據挖掘都無法實現。
第四、完成這個產品的供應鏈和生產制造條件,都要足夠成熟。
基于這幾個因素,張悅和他的團隊最終沒有做當時市場上熱得發燙的智能手環、沒有做智能手表,而是一根針捅破天,希望用智能秤打開可穿戴設備的一片藍海。
沒有死磕時的痛楚,哪來成功時的幸福
由于張悅之前是學軟件的,互聯網的人沒有硬件基因,但硬件的終端要用互聯網的思路去改造。于是張悅找來了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幾個合伙人。但為了找到這幾個合作人,張悅算是深刻地體會到了“三顧茅廬”的感覺。由于各種原因,國外的開發者對國內的開發團隊并不看重,張悅幾乎是用“磨”的方式將他們請來的,天天登門拜訪,直到感化他們。
另外,為了讓產品給用戶帶來極致的體驗,張悅也用盡了各種辦法。他覺得,只有把自己逼瘋,才能把對手逼死,并能打造出極致的產品。張悅和他的團隊經常常拿“鳳凰涅槃”的故事自勉—每500年,鳳凰在肉體上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練后最終得以更美好的軀體重生。張悅也希望Latin誕生之時,就是每個PICOOC成員的涅槃之日。但即便是這樣的工作態度和苛刻要求,PICOOC也遇到了相當多的問題。
在Latin秤體底殼第一次出來時,其表面紋理很細,沒有質感且容易臟,于是只有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代價進行調整;秤體底殼的白色看似簡單,但也耗費了團隊難以想象的精力。白色分偏紅、偏青和偏黃很多種,張悅和團隊在一開始就決定要具有陶瓷質感的白色,但實現起來卻比他們想象的要困難得多,經過數不清的打樣和重新配比,才得到了現在的成果。
最讓張悅驚心動魄的是Latin健康秤在第二批200臺批量試產的時候。團隊在全檢時發現有部分產品在連測300次以后,會發生脂肪率誤差很大的情況,這時整個團隊的弦都蹦到了極限,因為他們知道哪怕一點細小的差錯也會未來可能給用戶造成很大的體驗問題。于是經過數夜的排查,最終發現是其中某一個模塊的電壓不穩造成的。隨后之前的方案被推倒,并進行結構件的重新設計,待問題解決后才進行了下一步500臺的試產。
“為了趕產品進度,我每天都能在午夜之后看到PICOOC一種近乎于死磕的工作狀態—成員們插著耳機緊盯屏幕,狂飲咖啡與產品、與睡眠、與時間死磕……”在談到這里的時候,張悅透露出的感慨是很難用言語表達的。后來,張悅將團隊們工作的場景存在了手機里,并在上面標注了一句話:“一年后,再回頭看今朝,我相信那時候可能會緬懷這段一起吃苦的幸福。”
2013年12月,Latin在易迅、京東和《微信》等多個渠道開始發售,都賣得不錯,截止目前為止累計已出貨三萬多臺,每日活躍用戶比例有60%。更讓張悅覺得欣慰的是,那些在微博、朋友圈上炫產品的用戶—“高大上”,“讓舊秤在角落養灰去”……。每當看到那些照片上的評論時,張悅都有一種別人在夸自己孩子的感覺,而之前所經歷的一切苦楚都能瞬間變為難以言喻的快感。
成功,永遠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匯
在整個采訪的過程中,記者一直在尋找PICOOC成功的原因。從前面的內容來看,認真、執著和一絲不茍的精神無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真正聊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張悅卻給了我更為深刻的回答。
在張悅心目中,作為智能硬件,就必須要達到頂級的硬件配置。所以Latin的秤體材質、傳感器、表面玻璃,包括秤體中央的金屬標識等全都選用了全球最優質的原件。
工業設計也是產品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Latin邀請了獲得過德國BRAUN全球最佳TOP20設計師、德國IF設計大獎以及日本國際Good Design Award設計大獎等的FANDI MENG。
為了保證Latin所采集的數據被完全利用,PICOOC還與中國營養協會、國家體育總局、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理實驗室研究團隊以及百度云等進行了深度合作……
如果說以上一系列工作,為的是設計一款手機或電腦,那實際上并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但將這些努力付諸在一款秤上,可能是很多傳統廠商無法想象的。PICOOC正是用互聯網的思維,從Latin秤做起,將幾個互不關聯的領域打通,從而延伸出一個龐大的移動健康產業。在匯聚了這一切的努力之后,PICOOC的成功其實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張悅心目中的智能穿戴行業
“就像一個詞語C2B,你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很多國內的科技新潮都是從國外刮過來的,所以這種現象就是曾航在《移動的帝國》一書中所言的Copy to China。”
在張悅心目中,互聯網的精神是“開放、平等、協作、分享。”國外以Google為首的科技巨頭很好地秉承了這一思想,并且其創新進取的思路十分值得借鑒學習。另外,像蘋果在產品上的精雕細琢的鉆研做法不是隨便一家科技公司肯下的慢功夫的。反而,急功近利成為常態心理。
國外創業者一直堅信,好的產品將會被注入信仰,給予人本身以精神啟迪。這非常值得國內硬件廠商們學習和分享。
國內的智能硬件創業還處于嬰兒期,離豹變之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張悅認為,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原因。更嚴重的是,國內整個創業的氛圍還很浮躁,大家扎堆做硬件很大程度上是沖著資本市場去的,而非從用戶的實際應用場所考慮產品。
智能硬件創業難,困難就在于“硬+軟+云”的大跨界與整合。你首先要將硬件端做成一個藝術品,把軟件端做成一個藝術品,更重要的是“端對端”的體驗流程也必須是個“藝術品”。倘若做不好這三個領域的話,建議不要卷進這場新技術的革命洪流中,否則,會從很高的云端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