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殼
娛樂時代,誰買吳宇森賬?
簡單明快的畫面,充滿吳氏戰斗美學的劇情,還有那招牌式的“吳宇森鴿子”……。《血色天使》即便不用吳宇森的名號作為宣傳點,相信熟悉他的電影風格的玩家都會輕松找到由他操刀的種種蛛絲馬跡。作為繼李小龍和成龍之后進入好萊塢的第三位華人明星,吳宇森在電影圈內無疑是一塊金字招牌,但為什么在同樣是年輕人領域的手游圈內,這塊金字招牌卻沒有發揮出預想中的作用呢?盡管剛剛上架時間不久,但截至5月19日《血色天使》在iOS付費游戲榜中卻已經在200名大名單中不見蹤影,業內對其更是反應平平,除了一些官方氣息濃重的宣傳軟文外,《血色天使》的惡評與好評幾乎蹤影全無。在這個惡評都能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年代,“無視”才是最大的不受待見。
在電影圈尚且能玩得風生水起的大導演顯然不明白,在這個全民娛樂時代,導演的個人票房號召力已經遠不如演員的票房號召力。人氣導演固然擁有更多挑選一線演員的機會,并且獲得更多的投資方青睞,但能讓觀眾最終愿意走進電影院的,往往是演員,尤其是在港片式微的今年,他的戰斗美學并不能為他的作品獲得太多加分。當他脫離演員的演繹,想僅僅依靠劇情和自己在娛樂圈內積攢下的經驗,在手游業內橫插一腳的時候,現實自然會給他一個響亮的耳光。
不會來事,嗓門不大如何吆喝
和電影一樣,一款手游想要熱賣,不整出一點坊間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來,是很難在一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中嶄露頭角的。尤其是像“外行人處女作”這種級別的作品,更需要一個靠譜的渠道,無論是簡單如Flappy Bird,還是好評如《憤怒的小鳥》,在作者的背后,渠道的力量都直接左右著作品的發展。但顯然在電影業內暢通無阻的吳宇森,在手游業內卻沒有充分利用起來自己的知名度。
盡管駕馭故事的能力上吳宇森可能比許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手游制造者來得更為出色,但也僅此而已。目前而言,一款手游的主要價值就在于它對于碎片時間強大的消耗能力,這就意味著手游不需要像很多平臺的游戲一樣,需要龐大的世界觀作為烘托,點到即止,甚至全盤拋棄手游的故事性,是現在手游的主流做法。所以如果如果玩家覺得它“不好玩”,那么利用手游這個平臺去講故事,也只是埋沒了一個好故事而已—更何況絕大多數的玩家,恐怕在還沒有耐心了解到整個故事的大致脈絡時,就已經拋棄了游戲。
而顯然,投資者和玩家們也看到了吳宇森正在用自己的軟肋,去迎戰一個自己并不熟悉的對手。因此盡管他在電影圈內有強大的號召力,許多人卻寧愿選擇觀望。
《血色天使》,一次不錯的教訓
在筆者看來,《血色天使》是吳宇森導演,甚至是其他想跨入手游這一行業的圈外人士,能直觀看到的經驗教訓。因為不管渠道是否暢通,影響一款游戲成績的最大因素,還是在于它的品質,《血色天使》與目前主流橫版游戲的差距,還是內在原因。
首先就是游戲畫面:這款游戲的畫面乍看下來以紅黑為主基調,看起來簡直酷炫,契合了“暴力美學”的特點。但在這背后,卻讓人更多感受到的只有“眼疼”。比如主角、對手和護送目標這三類人物的所在位置,因為簡單的色調而變得不明確,玩家時常搞不清誰是誰,這種情況在使用近戰武器攻擊時尤為明顯。而那一個個看起來設計得漫不經心的按鈕,更是讓玩慣了現在“優化”設計的玩家感覺別扭。
其次是游戲操作:無需瞄準這個設定是利是弊暫且不談,但游戲的武器自動切換系統卻看似貼心,實為敗筆。玩家在游戲過程中會發現,他們需要做的操作少之又少,只要控制好角色行走方向,然后不斷按攻擊鍵就好。決定一個關卡通關與否的關鍵已經不再是玩家游戲水平,而是角色花了多少錢用于升級。很顯然,游戲最根本的樂趣就這么被剝奪了。在如今社交情節嚴重,競技需求強烈的大環境下,這樣的無腦手游,是注定沒有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