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香
雞痘是一種急性接觸性雞傳染病,可分為皮膚型雞痘和黏膜型雞痘兩種類型,部分患雞會出現兩者的混合感染。皮膚型雞痘其痘疹主要發生在患雞的無毛或少毛皮膚上,而黏膜型雞痘則發生于患雞的口腔、咽部黏膜和眼瞼部。本病由雞痘病毒所引發,由于對防疫不夠重視和疫苗防疫種類欠缺,農村散養雞極易發生雞痘病,給農戶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本文首先分析了散養雞痘的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然后以近期接診的一例雞痘為例,對散養雞痘的診斷與防治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1 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散養雞痘一開始通常為個別發病,之后患雞日漸增多并出現死亡現象。患雞通常有萎靡不振、呆立、縮頭閉眼、食欲減退或廢絕、眼淚較多、眼結膜發炎、眼角有膿性物滲出等臨床癥狀,部分病情嚴重的患雞會出現上下眼瞼粘連、眼瞼腫脹等現象,極少數患雞眼結膜渾濁,甚至因失明而無法正常采食。有的患雞頻頻張嘴,試圖咳出喉頭處的阻塞物;有的患雞呼吸時有較明顯雜音,晚上安靜時尤甚,仔細檢查其口腔可見其喉頭處有假膜阻塞。另外,出現雞痘的患雞其雞爪、雞冠、眼瞼及肉髯上有綠豆大小且數量不等的呈破潰狀態或已結痂的痘疹。一般情況下,皮膚型患雞無生命危險,而眼型、喉型和混合型患雞的死亡率較高。痘疹出現于口腔和咽喉等部位時為黃白色小結節,之后可發展為黃白色干酪樣的假膜,導致患雞采食和飲水困難,部分患雞可因營養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2 病例分析
2.1 主訴及臨床癥狀
本地某農戶共飼養蛋雞20只,近期有個別雞出現呼吸道癥狀,雞冠有痘狀硬塊,呈灰白色,食量下降,產蛋減少,每日死亡一只,農戶遂前來就診。其臨床癥狀如下:雞采食量下降,糞稀呈黃色。個別雞的雞冠、腳部、喙邊緣有干燥黃豆大小隆起,單眼流淚且腫脹,有明顯的喘氣、咳嗽等呼吸道癥狀。
2.2 剖檢與診斷
剖檢可見患雞的口腔及喉部黏膜處有黃色假膜,腸壁內有粥樣內容物且明顯水腫,眼瞼處可見黃色干酪物,腎臟稍顯腫大,其他臟器未見明顯病變。可結合患雞的臨床癥狀、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剖檢及實驗室檢測結果對雞痘作出初步診斷。
2.3 治療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①提高飼養管理水平,保持環境衛生、清潔,交替使用稀戊二醛溶液和聚維酮碘溶液進行消毒,1次/d。②皮膚型雞痘使用2%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創面,然后將大蒜搗成泥狀涂抹患面或使用龍膽紫溶液進行清洗,清除之后使用碘酊涂擦患面;眼型雞痘首先使用過氧化氫溶液消毒,之后滴入氯霉素眼藥水。③以4倍量在翼膜下接種雞痘活疫苗,接種后密切觀察其是否有免疫反應。④患雞喉頭處如出現假膜或呼吸困難,可使用小鑷子將其剝離,同時使用碘甘油在口腔內涂擦并噴入消炎藥物,促使其早日恢復。
2.4 回訪情況
經治療5 d后回訪,病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采食量開始上升。為提高產蛋量,筆者建議農戶使用二氫嘧啶預混劑拌料。
3 總結
雞痘的傳播媒介有蚊子和野鳥,其主要傳播渠道為接觸傳播。雞痘病毒對環境的適應力和抵抗力較強,其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數年以上,在長時間陽光照射下也無法被滅活。為降低雞痘的發生率,可采取措施改善雞群的養殖環境,適當降低飼養密度,雞舍應加強通風換氣,同時還要嚴格消毒,平時勤打掃,保持環境清潔;應將雞舍周圍的雜草清除干凈,填平臭水溝,防止滋生蒼蠅、蚊子等吸血昆蟲;可在雞舍上安裝紗窗、門窗,避免蚊子、蒼蠅、野鳥等動物進入其中。
實踐證實,免疫接種是預防雞痘的最理想方法。接種時應擬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確保雞痘疫苗接種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其中雞痘鵪鶉化弱毒苗是目前使用較多的雞痘疫苗,可于翼膜下刺種,接種2 d左右仔細觀察雞群的刺種部位是否有結痂、紅腫等免疫反應,如未發生任何反應則表明免疫接種失敗,應重新進行免疫。此外,還應重視藥物預防的作用,盡量降低混合感染的發生率,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日常保健時可選用具有增強免疫力作用的廣譜抗病毒中藥,以提高雞的抗病毒能力。■(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