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銅
“六淫”在中獸醫病因學概念中屬外感病因,指來自外界從皮毛、肌腠、口鼻侵襲動物機體,而引起動物發病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又稱“六邪”,是引起動物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
六淫與自然界的六氣有密切聯系,自然界的六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正常的自然氣候變化,與季節的更替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如春風、夏暑(火)、長夏濕、秋燥、冬寒。而氣候的變化總是以消長盛衰的規律交替進行著,這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觀規律。動物在長期的生命演化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調節對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產生了一定的適應能力,因此,一般情況下,六氣變化不會使正常動物發病。當自然界氣候發生異常變化,出現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于急驟,而動物機體不能與之相適應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此時的“六氣”便成為“六淫”。但在正常氣候條件下,也會有動物因自身調節能力低下而發生外感病,那么這時正常的“六氣”變化,對于動物而言也是“六淫”。由此可見,任何氣候變化,都具有致病和非致病的雙重性,“六氣”是否成為“六淫”,關鍵取決于動物個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即動物個體自身正氣的強弱。
從病因學的概念來講,“六淫”是采用把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結合起來研究病因的方法,是以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的不同特征,與動物疾病情況下的臨證表現相關聯,尋找二者之間的相似關系,以確立病因的名稱,雖然仍然包含著六種氣候因素的意義,但從主要方面來看,它是標示能夠使動物機體產生六類證候的病因符號,是依據動物證候特點對多種實體病因的六種綜合歸納,是以機體整體反應性為基準的關于外界病因的綜合性功能模型。因此,從臨床實踐看,六淫致病除氣候因素外,還包含了生物(如細菌、病毒等)、物理、化學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病理反應。
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六淫侵襲動物,盡管隨季節氣候變化的不同而各有其致病特點,但作為一類外感性病因,又有其共同的致病特點。
1.1 外感性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六淫邪氣自外而來,多從肌表、口鼻侵襲動物機體,引起外感疾病。六淫致病初起多為表證,常以發熱、惡寒、舌苔薄、脈浮為主要臨床特征;表證不除,多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傳變。
1.2 季節性
六淫的變化有一定的季節性,而不同的氣候變化,對于致病因素的滋生、傳播流行均有不同的影響,故六淫致病常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但六淫致病特征并非絕對不變,同一性質的病邪,雖然多見于相應季節,但其他季節亦可發生;加之不同體質對外邪的易感性有差異,所以同一季節也可有不同性質的外感病發生。
1.3 環境性
六淫致病常與飼養的環境和地域密切相關。如久居潮濕之圈舍,易患濕病;高溫環境下,常見火熱燥邪致病;西北高原地區天氣寒涼,多見寒邪、燥邪為病;東南沿海地區氣溫偏高,濕度偏大,常見濕邪、熱邪為病。
1.4 相兼性
六淫邪氣既可單獨致病,如傷風、傷寒、傷濕、傷燥等;也可多種邪氣相兼侵襲動物而致病,如風熱犯肺、風寒束表、濕熱中阻等,甚或三種邪氣相合致病,如痹癥中有風寒濕或風濕熱三邪相兼為病。
1.5 轉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條件下,其證候的性質可以發生轉化。如感受風寒之邪,初起多表現為風寒表證,但也可以入里化熱而轉變為里熱證等。“六氣之邪有陰陽不同,其傷人也,又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病邪的轉化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多與體質和邪郁有關。一般來說,陰虛陽盛體質,感邪后易于化熱、化燥;陽虛陰盛體質,感邪后易于化寒、化濕。
應該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轉化,并不是六淫中一種邪氣變成了另一種邪氣,而是邪氣所致疾病的證候性質隨體質、治療等因素的轉化,表現出的病證特征與最初感受之病邪所致病證的性質有所不同。六淫邪氣侵入動物,多在感邪之后,很快就發病;但也有不立即致病,而是郁伏于體內,在適當的時節發病,“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也可稱此為六淫的“郁發性”。
另外,在病理變化過程中,由于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可以導致類似風、寒、濕、燥、火致病特性的病理反應,但并非六淫外感所致,不屬于外感致病因素的范圍,故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即“內生五邪”,以便與外感病因相區別。
2 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六淫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根據其性質及致病特點,又可以將其劃分為陰邪、陽邪兩大類,即風、暑、火、燥為陽邪,寒、濕為陰邪。
2.1 風
“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是六淫之中最為常見,致病極為廣泛的致病因素。究其原因,一是風邪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寒、熱、濕、燥等邪常依附于風邪侵襲機體,比如風寒、風熱、風濕或風寒濕等多種外感疾病。“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如兼寒則曰風寒,兼暑則曰暑風,兼濕曰風濕,兼燥曰風燥,兼火曰風火。蓋因風能鼓蕩此五氣而傷畜,故曰百病之長也。其余五氣,則不能互相全兼,……由是觀之,病之因乎風而起者自多也。”故稱“風為六淫之首”。二是風邪致病最多。風邪四季皆可發病;風邪無處不在,各種生活狀態下均可侵襲機體,且致病部位較廣,表里內外均可遍及,可引起多種病證,并易變生他病。古人甚至把風邪當作外感致病因素的總稱。“風者,百病之長也”。風為春季的主氣,故風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為多,但四季常在,不限于春季,其他季節也可有風邪為病。
風邪的致病特點如下:
1)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侵襲動物機體陽位,所以風邪致病常侵襲機體的上部、肌表、腰背等屬陽的部位。如風邪上擾頭面,可見頭項強痛、口眼歪斜等癥。肺為臟腑之蓋,外合皮毛,風邪外襲,常傷于肺,使肺氣不宣,而見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等癥。風邪客于肌表,可見惡風、發熱等表證。風邪襲于陽經及背部,則見腰背疼痛等癥。風性開泄,是指風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風邪侵襲肌表,使腠理開泄,而出現汗出、惡風等癥狀。“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傷于風者,上先受之。”
2)風性善行而數變,“善行”,是指風邪具有善動不居、游移不定的性質,所以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點。如風寒濕三氣雜至而引起的痹證,如見游走性關節疼痛,痛無定處,則屬于風邪偏盛的表現,稱為“行痹”或“風痹”。“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發病迅速、變幻無常的特點。如蕁麻疹,中醫認為是風邪所致,正是因為其具有發作無常,瘙癢不已,小如麻粒丘疹,大如豆瓣,甚則融合成片,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總之,以風邪為先導的外感性疾病,通常具有發病急,變化多,傳變快,病位不定等特點。
3)風性主動: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不能自控的特點,常表現為眩暈、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等。如風中經絡,而見顏面肌肉顫動,或口眼歪斜;因外傷再受風邪,出現的四肢抽搐、攣縮、角弓反張等癥狀,也屬于風性主動的臨床表現。“風勝則動。”
2.2 寒
“寒”為陰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寒之陰冷、凝結、收引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寒邪為冬季的主氣,所以寒邪為病多見于冬季。此外,其他季節氣溫驟降,或涉水淋雨,汗出受風,貪涼露宿,飼喂過于寒涼以及空調致冷等,均可成為寒邪致病的原因。外部寒邪侵襲機體引起的病證稱為外寒病。根據寒邪侵犯部位的不同,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傷于肌表,郁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于里,傷及臟腑陽氣,稱為“中寒”。
寒邪的致病特點如下:
1)寒性陰冷,易傷陽氣,患病動物常伴有惡寒、四肢不溫、小便清長等全身癥狀。
2)寒主收引, 寒性凝滯,易致疼痛。寒勝則痛,寒邪侵襲動物機體而致局部氣血凝滯,血脈流行失常,易患凍瘡、脫疽等病。
3)寒邪為陰邪,致病多為陰證,常常侵襲動物筋骨關節,使動物運動受限,患部多表現為色紫青暗,不紅不熱,腫勢散漫,痛有定處,得暖則減,化膿遲緩。
2.3 暑
暑邪為陽邪,行于盛夏,有明顯的季節性,其致病特點如下:
1)暑性炎熱,易致發熱:暑邪為火熱之氣所化生,屬于陽邪。所以暑邪致病,常常使動物出現高熱,口渴、脈洪、大汗等陽熱之象。
2)暑邪具有升散的特性,容易耗氣傷津:所以暑邪入侵動物機體,多直入氣分,使腠理開泄而汗出。出汗過多,不但耗傷津液,引起口渴、唇干舌燥、尿短赤等證,而且氣也會隨之耗散,導致氣津兩傷,出現精神倦怠、四肢無力、呼吸淺表等證。
3)暑邪致病多挾濕:在夏暑之季,除氣候炎熱外,還常多雨潮濕。熱蒸濕動,濕氣較大,所以動物體在感受暑邪的同時,往往還兼感濕邪,故有“暑多邪濕”或“暑必兼濕”的說法。臨床上,除具有暑熱的癥狀外,還有濕邪困阻的表現,比如汗出不暢、口渴而不多飲、倦怠身重、便溏泄瀉等。
常見暑癥:傷暑、中暑、暑濕等。
2.4 濕
濕邪為陰邪,具有重濁的特性,以長夏感受者為多見,但四季皆有。其致病特點如下:
1)易損陽氣,阻遏氣機:濕為陰邪其性類水,故濕邪滯留動物臟腑經絡,容易阻遏機體氣機,使動物氣機升降失常;又因脾喜燥惡濕,故濕邪最易傷及脾陽。脾陽為濕邪所傷,就會使水濕不運,溢于皮膚則成為水腫,流注胃腸則成泄瀉;如脾陽為濕所困,阻遏氣機,導致動物氣機不暢,就會發生肚腹脹滿、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
2)濕邪具有重濁趨下的特性:所以濕邪致病,常見邁步沉重,步態黏著,如負重物,或無力倦怠;濁即穢濁,濕邪為病,動物的分排泄物、泌物有污濁不清的特點,如尿液混濁,瀉痢膿垢黏滯,眼眵量多,舌苔厚膩,以及瘡瘍疔毒,破潰流膿等。濕性趨下,主要是指濕邪致病,多起于機體的下部。
3)濕邪具有黏滯和纏綿難退的特性:在癥狀上表現為糞便黏滯不爽,尿澀滯不暢;在病程上則表現為病變過程較長,纏綿難退,或反復發作,不易治愈,如風濕證等。
2.5 燥
燥邪為陽邪,其特性是干燥,以秋季多見,四季皆有。其致病特點如下:
1)燥邪為陽邪性干燥,易傷機體津液,出現動物機體津液虧虛的病變,燥邪為病,有涼燥與溫燥之別,在發病過程中,以溫燥者居多。燥傷陰液,多致皮膚干燥皸裂,外邪乘機侵襲,容易導致生癰,或引起局部疔瘡等。燥邪致病特點:易侵犯四肢、皮膚、黏膜等部位,出現患部干燥、枯槁、皸裂、脫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眼睛干澀,糞便燥結,尿液短少,喜飲,干咳無痰等癥狀。
2)燥邪易傷肺臟: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而肺又開竅于鼻,外合皮毛,所以燥邪致病,最易導致肺陰受損,宣降失司。動物表現為:鼻咽干燥,干咳無痰或少痰等。肺與大腸相表里,如燥邪自肺而影響大腸,也可出現糞便干燥難下等癥狀。
2.6 火(熱)
火(熱、溫)邪屬陽熱之邪,火熱溫三者僅在程度上有差別,溫為熱之漸,熱為火之輕,火為熱之重,既有外感也有內生,動物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溫熱之邪或因動物機體臟腑機能失調所引起,也可由其它五邪化生,其致病特點:
1)火為熱極,有炎上的特性:火性燔灼,所以火邪致病。動物常常出現高熱,口渴,舌紅,苔黃,尿赤,騷動不安,脈洪數等熱象。火有炎上的特性,所以火邪侵犯動物機體,癥狀多表現在動物機體的上部,比如心火上炎,導致口舌生瘡;胃火上炎,導致齒齦紅腫;肝火上炎,導致目赤腫痛等。
2)易生風動血:火熱之邪侵犯動物機體,往往劫耗機體陰液,使動物筋脈失養,導致肝風內動,出現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二目呆直,狂暴不安等證。血受寒則凝,受熱則行,所以火熱邪氣侵犯動物血脈,輕則使血管擴張,血流加速,重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引起出血和發斑,比如衄血、尿血、便血以及因皮下出血而致體表出現出血點和出血斑等。
3)易傷津液:火熱邪氣易迫津液外泄,消灼陰液,所以火邪致病除見熱象外,往往伴有咽干舌燥,口渴喜飲冷水,尿短少,糞便干燥,甚至出現眼窩塌陷等津干液虧的癥狀。
4)易致瘡痛:火邪侵襲血分,淤于局部,腐蝕血肉而發為瘡瘍癰腫。臨床上,凡瘡瘍局部紅腫、灼熱、高突者,皆因火邪所致。■(編輯:狄慧)
【復習思考題】
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有哪些?
2.六淫“轉化”的含義是什么?
【執業獸醫考試模擬題】
1.不屬于火(熱、溫)邪致病特點的是( )
A.易傷津液 B.易致瘡痛 C.易損陽氣,阻遏氣機 D.易生風動血
2.六淫邪氣既可單獨致病,也可多種邪氣相兼侵襲動物而致病, 但唯有( )能全兼五氣。
A.寒 B.風 C.暑 D.熱 E.濕
3.屬于寒邪的致病特點的是( )
A.具有黏滯和纏綿難退的特性 B.具有凝滯,易致疼痛的特性
C.主收引 D.善行而數變
答案:C、B、C
下期內容:李繼紅 主講《病機十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