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靈是萬古長青的課題,學者們屢屢埋首于推敲心靈的機密。縱觀現代西方心靈哲學發展中唯物論所面臨的理論挑戰,若從美學角度出發,嘗試從感性、知性和志性角度加以探索,不但能為“心靈”拓展出更多審美之維,亦能闡明“心靈美學”理論建設之迫切性。
關鍵詞:心靈美學 心靈哲學 感性 知性 志性
“心靈”在哲學界的各類思考依然如日中天,因為那是關乎生命本質的課題。高新民教授形象地形容哲學雖然不能烤面包,但能給人以不朽,并認為哲學在人類的自我拯救和解放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該作用應由“心靈哲學”①來完成。本文將在西方心靈哲學發展語境下重新探討“心靈”的詞義概念,嘗試與之對話,希望從其真實含義中為“心靈”尋找更貼近其本意之學科理論。
一、現代西方心靈哲學發展簡述
據高新民教授在《人心與人生:廣義心靈哲學論綱》所著,20世紀40年代后,隨著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的傳播,促進了以語言分析為基礎和特征的心靈哲學迅速崛起并成為現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發展的主流,故心靈哲學的方法是語言分析方法;與此同時,隨著物理主義的發展和科學實在論的興起,科學主義的心靈哲學亦隨之勃然興起。科學主義的心靈哲學在方法論上堅持的是多元主義,即強調心靈哲學的對象在科學的基礎上可以得到合理的科學探討,主要表現形式有阿姆斯特朗等人的心腦等同論、福多“心靈是人腦內的計算機”之功能主義論、塞耶爾的信息實在論等。
但近來西方心靈哲學又出現一種明顯對心靈哲學基礎性觀念的解構或顛覆的傾向,即針對民間心理學的分析和拆解,丹尼特和丘奇蘭德為其中之佼佼者。丹尼特在心靈研究中之意向系統理論原屬民間心理學(Folk
Psychology,簡稱“FP”)概念,用以表示人們解釋、預言行為中作為基礎和原則而發揮作用的知識或資源。西方哲學界對FP內容的闡釋取丘奇蘭德的觀點:FP是人們關于心理現象的常識概念框架,其核心是命題態度,即關于心理命題的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信念、愿望和意圖。但丘奇蘭德是悲觀的取消主義者,他認為關于心理現象的常識概念是完全虛假的理論,其基本原理和本體論最終會被神經科學取代,即主張人腦中真實存在的只有神經元及其活動、過程和連接模式;而丹尼特和戴維森等人卻倡導“解釋主義”以主張保留FP,并提出獨具一格的“解釋主義”觀點:人本無心靈,本無意向狀態,它們是我們解釋性投射的產物,就好像我們為了描述地球而強加于地球的坐標系、經緯線一樣。
誠然,唯物論在現代西方心靈哲學發展中是占主導地位的。無論是福多、丹尼特還是丘奇蘭德,他們都是科學物理主義者,相關言論皆屬于唯物主義的論述。故下文對“心靈”詞義概念的重新探討既由此語境展開,分別從唯物論和廣義的哲學范疇進行分析,以期為“心靈”重新探路。
二、現代西方心靈哲學與“心靈”的對話
“心”和“靈”同為多義詞。據唯物論者解釋,“心”為人類有機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是唯物本體論的根據;然孟子曰:“心之官則思”(《告子章句上》),是指“思考”,思考是哲學立論的前提。“靈”,唯物論意指“功能”,是生物在進化后的規律性機體功能;而據《說文》記載:“靈,靈巫也”,則指古代通過禮儀舞蹈以傳達神明旨意或為民眾占卜的巫師。巫術是古人在原始思維引導下展開的感知活動,思維活動離不開思考,故和哲學有一定的淵源。由此可知,唯物論之“心”和“靈”是指稱物質性主體的各項功能性機體操作,但就廣義的哲學范疇而言,無論是“心”或“靈”,皆意指“思考”。再看結合為并列式合成詞的“心靈”,《現代漢語詞典》的詞義解釋是內心、精神或思想等,顯然傾向于廣義哲學范疇的含義。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里說,一個普遍且充分地表述經驗的這種形式和客觀條件的概念,就可以叫做一個純粹的知性概念。② 那么,“心靈”的詞義概念就應建立在人們對“心靈”所理解的經驗形式和客觀的詞義解釋上,也即人類內心思想和情感的哲學性思考,而不是科學地解釋大腦的機能運作,或觀摩計算機的程序模式去推論人類的感知活動,因為一旦將一切的心理現象都還原為物質性的反射條件就會喪失其探尋的意義,同時也會錯失許多精彩內容。再者,“心靈”之西文“mind”同樣取感知、思維、推理能力等含義,這就表明了,“心靈哲學”應是探索人類內心思想感知的哲學。由此,唯物論無法完全呈現“心靈”的真實含義,故有必要思考是否有比唯物論更貼切地闡釋“心靈”本體之學科理論,況且唯物論者已發現其在心靈研究上所面臨的理論挑戰。
首先,丹尼特說“我們需要研究各類生物的生活,不只是它們的腦”③;其次,杜威表示“心靈是一個有感觸的動物所具有的一個附加特性”④;再者,高教授也認為“人的徹底解脫與自由,除了離不開相應的社會和物質條件以外,還依賴于特定的心態結構與感受結構”;
劉占峰副教授則表示在你說感覺疼痛、快樂,體驗痛苦、悲傷時,科學家只能看到你腦中的“神經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集體行動”,根本找不到疼痛、快樂、痛苦等心理狀態⑤等等。是故,為了解開心靈的奧秘,除了科學的解釋之外,還必須通過研究人們的生活、感觸、感受結構或心理狀態等才能較全面地了解心靈的本質,而能夠更貼切分析上述范疇的學科理論,應是“美學”莫屬。
三、“心靈”與美學的對話
黑格爾稱“美的生命在于顯現”⑥,貼切地說出了心靈的旨趣。“在心靈領域里,尤其在想象領域里,比起自然界來,顯然是由任意性和無規律性統治著,這些特性就根本挖去了一切科學的基礎。”但心靈并非不平穩的狀態,而是“心靈能夠觀照自己,能具有意識,而且所具有的是一種能思考的意識……構成心靈最內在本質的東西正是思考。”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則表示“反思”是一種心靈的狀態,我們在這種狀態中首先要發現使我們能夠達到概念的諸般主觀條件。在《判斷力批判》里,他又稱:“對美者的愉快……是純然反思的愉快”,而“審美意義上的精神就叫做心靈中活躍的原則”⑦。那么,從黑格爾的心靈具有思考的意識及康德的反思是心靈的狀態等論述,更加證明美學是闡釋“心靈”概念的理想學科。
然而,學術界對“心靈美學”的論述不多,但可參考胡家祥教授所理出的分別對應于科學、藝術及宗教三大
文化領域之由淺入深的心靈層次:感性、知性和志性。感性強調表面的反映能力和主體能動性,其中包含感
性直觀和感性體驗。知性指稱“理解力”,即人腦將感性材料加工后使之構成有條理知識的思維能力。它直接體現于抽象認識領域,同時表現于價值評價。志性則統一知性認識,探求個體深層體驗,是心靈里要求超越有限的精神,包蘊生存的內在目的性,能使各種矛盾沖動趨于和諧,并總要實現自身和化必然為自由。志性包括“自由意志”和“自性原型”兩個維面,前者體現價值的追求,后者是聯結心靈與外部自然根本法則的臍帶,是構成人們追求最高同一性而使觀念達至和諧的心理根基,它們是難解難分的。⑧
其次,胡教授再從心靈層面構出兩大縱向系列。其一是向內收斂的“要求和諧統一”系列,即從感性的“直觀表象”到知性“認識抽象”,進而追求至高的統一性;其二是向外散發的“要求自我實現”系列,由志性的“自由意志”、知性的“評價價值”和“感性體驗”構成,由抽象到具體,將心靈深處的“理想自我”對象化。然心靈三層面和兩系列是縱橫聯系和交叉感應的,即知性通過分析和綜合來自感性的材料而把握事物的“真”,價值觀念則透過情感對對象做評價也即所謂的“善”,待表象滲入道德的內涵后,認識因素也潛在制約著情感活動,內容與形式皆相互統一,認識因素與價值因素——真與善相統一,于是便產生了“美”。
再者,據駱冬青教授在《心靈美學緒論》所言,心靈的探討方法有:1.描述的方法,即現象學“回到事情本身”的方法,用感性的方式描述感性;2.敘述的方法,將人生總結成不同的“情節”或階段,把情感的環節敘述出來;3.反省、探索的方法,即從感性描述和情感敘述中,以知識和智慧加以打量。⑨ 針對首個方法,可借鑒丹尼特的“異己現象學”觀念。“異己現象學”是從外部描述別人的經驗,實施的主體和解釋對象是分離的,故“異己現象學”對對象描述的真實性持中立態度,即“異己現象學”只收集并整理對象的內省報告。⑩至于后兩種方法,理應圍繞“異己現象學”展開,“中立”地探索解釋對象的心靈狀態,尤其是反省部分。
綜上所述,“心靈”概念的研究在現代西方心靈哲
學發展中是有局限的,由“美學”來推敲心靈的“機密”更為貼切。借鑒胡教授的心靈三層面和兩系列的分析,再參照駱教授的心靈探討方法,“心靈美學”理論之拓
展研究是迫在眉睫的。
① 高新民:《人心與人生:廣義心靈哲學論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67頁,第9 —12頁。
② [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頁。
③ [美]丹尼爾·丹尼特:《心靈種種:對意識的探索》,羅軍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頁。
④ 杜威:《經驗與自然》,傅統先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頁。
⑤?輥?輮?訛 劉占峰:《解釋與心靈的本質:丹尼特心靈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第36—37頁。
⑥ [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7頁。
⑦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頁。
⑧ 胡家祥:《心靈哲學與文藝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9 —30頁。
⑨ 駱冬青:《心靈美學緒論》,《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第91頁。
作 者:陳思銘,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心靈美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