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相關園林文本觀察文徵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①與拙政園的流傳,以及明后期和清代園林文化的關系,以探析文徵明在園林繪畫中所傳達的文人園林理念,及其對后世園林文化發展中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 文人園林 ;園林文化; 流傳
文徵明藝術造詣極高,在明后期和清代都得到文士們的贊賞與追慕,對蘇州地區的文人文化影響深遠。清代學者沈宗騫(1736~1820)在論“山水”的“宗派”時有言:“……有明沈、文諸公,皆為后世楷模。”②王時敏在“跋文太史《許溪草堂圖》”中亦有言:“非但妙跡永傳,將使吳中后學瞻先輩風流,益起高山景行之慕。”③可見文徵明在書畫方面得到后世的推崇。自古園林參畫意,其園林繪畫所傳達的園林審美理念勢必影響后世文人的造園活動與園林文化。
一、《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在拙政園流傳中的作用
拙政園幾經瀕臨摧毀的境地,人們根據文徵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頁中的園記、詩文及景圖進行重建,園林由于時間的變幻也難以維持原貌,因此常處于變化與修建之中,文氏的拙政園圖冊在拙政園文化的傳承及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參照作用。如清代文人錢泳(1759~1844)在道光十三年(1833)給《拙政園三十一景圖》所題的跋文中寫道:“……余嘗論園亭之興廢有時,而亦系乎其人,其人傳,雖廢猶興也。其人不傳,雖興猶廢也。”④當觀者在欣賞園林圖冊時,勢必會將之與實際園林相比較,并試圖追尋昔日的風姿。由此便推動了園林文化的品評與發展,證實了園林的興廢在乎人傳的事實,也可以說實現了王獻臣請文徵明給拙政園作詩、畫與記的初衷,將他致仕后致力建造的家業記錄在案,從而將儒士政治上治國平天下的報負轉向文化上的創造,振興家業,光宗耀祖。由于當時文徵明已名揚海內外,他創作的園林繪畫、詩文及園記勢必受到世人矚目,所以拙政園一直以來都是江南名園之首,并為后世文士們廣為傳唱。園林雖然幾經興廢,屢易其主,但所幸得到歷代文士的追慕,未作較大的改動,雖然增建了許多建筑,但至今大體布局仍基本維持明代的狀態。
清代文士的雅集活動留下了大量與之相關的詩文與繪畫,一些詩詠將文徵明參與建園作為主題而贊頌,其中最多見的是“文衡山手植古藤歌”為題的詩文,著名藝術家李家煌有詩《拙政園文衡山手植藤》,贊頌文徵明參與造園的事跡,將傳為文徵明當年親手栽植的紫藤作為園中稱盛的尤物,藤根蟠旋的姿態蜿蜒、險峻,其粗獷的肌理與迂回的形狀蘊含著古意,是園林中創作古雅空間的重要造園手法。近代詩人金天羽(1874~1947)在歌詠《拙政園文衡山手植古藤歌》中也描繪拙政園中紫藤的風姿,贊頌文徵明手植古藤所營造清郁的園林空間,其藤蔓似蛇似龍翻騰揮舞,又增添了豪邁、神秘的氣息,隔世仍能感受橫山(文徵明的號)的高節與古風。
二、《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對明后期文人造園文化的影響
文徵明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以及與園林相關的作品對明后期文人園林范例的奠定影響至深。清代學者方薰認為,明代后期稍有成就的畫家都師法文徵明與沈周,并各有心源,饒有意味而富有生機,從而“了無俗格”。方薰還認為文氏的藝術與文人文化在其后嗣中也得到了發揚與發展,其中較為顯著的應為他的曾孫文震亨(1585~1645),著有《長物志》,其扉頁有沈春澤所作的序,其中記錄了他與文震亨的對話:“余因語啟美:‘君家先嚴徵仲太史,以醇古風流,冠冕吳趨者,幾滿百歲,遞傳而家聲香遠,詩中之畫,畫中之詩,窮吳人巧心妙手,總不出君家譜牒……。”⑤
明中期江南文化都以醇古之風為趨向,但明后期江南逐漸出現了奢靡之風,文震亨欲以通過撰寫《長物志》重申祖輩建構的古雅文人文化,防止庸俗文化的濫觴,或者說為使文人身份區別于凡俗之人而著書立說。其中卷一、卷二、卷三和卷四的內容都與園林有關。從他們的對話可知文徵明所創造的明中期文人文化對文震亨《長物志》的撰寫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或者說《長物志》是對祖輩所創造的文人文化的整理與歸納。由此可推,文震亨《長物志》中園林文化也受到文徵明所傳達的園林理念的影響。文徵明沒有撰寫過關于園林的著作,因此這些理念必來自于與園林相關的作品:園記、詩文或園林繪畫。文徵明有園記、園林詩文與繪畫留存至今,其中現存的園記有“王氏拙政園記”和“顧氏慧麓新阡記”,而《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集“王氏拙政園記”和園林詩、書、畫三絕為一體,是文徵明的傾力之作,拙政園也仍舊是一代名園,可見,文震亨在撰寫《長物志》時勢必參照文徵明所繪制的園林繪畫樣式,歸納與整理,以宣揚文人“雅”的形跡及其生活方式,以期區別于世俗的生活方式。以至此書在明后期成為有真韻致、真才情之士的生活指南,誠宇內之一快書,文人雅士之一大快事。
在文震亨的《長物志》中論述了文人雅居的具體形質,如“室廬”篇中的“居山水間為上”;“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臺具曠士志懷,齋閣有幽人之致”;“種佳木怪籜”;“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⑥。這些景致儼然出自《拙政園三十一景圖》,與景圖中描繪的景致相近,清靚、雅潔而具幽人之致。臺階是古意園林空間營造的一個重要元素,關于“階”的意涵,文震亨認為“自三級以至十級,愈高愈古”⑦,在文徵明的拙政園冊頁“嘉實亭”一景中,描繪了18級的臺階;文震亨又言,“木欄最雅”⑧,而在文徵明拙政園冊頁中,傍池、臨檻、橋、亭、臺、樓的欄桿都為木制,簡潔凝練,冊頁“芭蕉檻”中詩文云:“不嫌粉堵高,雅稱朱欄曲”⑨,認為木欄或朱欄與周圍景致雅稱,其規則的直線與自然中不規則、豐富多變的曲線相互映襯,形成雅致的園林空間。
晚明造園家計成厭倦遠游之后,追隨自小便有的悠游林泉的興趣,逃名于山水之中,遠離世事,從事造園事業。由于無買山之力,而甘心作一個依附于隱士的人。在其著作《園冶》中也分析了植竹造園創造靜虛園林空間的手法:“竹塢尋幽”“結茅竹里”“移竹當窗”“梅繞屋,余種竹”“編籬種菊”“尋幽移竹,對景蒔花”,營造出“竹里通幽”的清雅空間,與文徵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描繪的景致相似。
由此可見,晚明文人在文徵明創造的詩意、優雅的園林文化基礎上,繼續推介前代文人園林空間的營建手法,并同時進行雅俗的辨析,以弘揚先輩創建的“古雅”園林文化,駁斥晚明時期滋長的“俗”氣。文震亨的《長物志》與計成的《園冶》對清雅文人園林的建造作了系統闡述,得到了晚明及清代文人雅士的追捧與喜愛。后代文人們雅集于園中,唱酬歌賦,留下了大量詩文贊頌文徵明所營建的精雅文人園林文化。因此可以說文徵明所建造的園林文化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也可以說為明晚期和清代的文人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滋養著文人志士的生活及文化創造,影響著明后期及清代園林文化的建構,并且使拙政園成為世人雅慕的名園,得到后世的珍愛而遺存至今。
注釋:
*[項目] 廣西藝術學院科研項目《明朝中期文人園林繪畫研究》(BS201402)
①〔明〕文徵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1533年,絹本設色,26.4×45.7厘米,藏處不詳.
②〔清〕沈宗騫,潘耀昌編著.芥舟學畫編(清代卷下),選自《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73.
③〔清〕王時敏,楊亮、何琪點校.煙客題跋,選自《清初四王山水畫論》[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55.
④ 鄭曉霞,張智主編.園林名勝志(三十)[G].揚州:廣陵書社,2006:128~129.
⑤〔明〕文震亨,陳植校注.長物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1.
⑥〔明〕文震亨,陳植校注.長物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8.
⑦〔明〕文震亨,陳植校注.長物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21.
⑧〔明〕文震亨,陳植校注.長物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25.
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藏處不詳,冊頁“芭蕉檻”詩文.
參考文獻:
[1]鄭曉霞,張智主編.園林名勝志(三十)[G].揚州:廣陵書社,2006:103.
[2]鄭曉霞,張智主編.園林名勝志(三十)[G].揚州:廣陵書社,2006: 107
[3]〔清〕方薰,陳永怡校注,山靜居畫論[M].杭州:西冷印社,2009:128.
[4]〔明〕計成,陳植注釋,.園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22.
【韋秀玉,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