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中國西北邊陲。古代新疆是歐亞大陸的中心、絲綢之路的樞紐、歷史文化的文明傳播交匯的前沿。藝術是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重要載體和直接產物。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疆出土了摩尼教的細密畫插圖,充分說明這種古老的繪畫傳統在新疆地區依然有著遺存。細密畫的特點:1.精細備至;2.色澤鮮艷;3.二度空間;4.寫實性人物、阿拉伯書法、裝飾性圖案三者的結合統一。人類表現自我,再現具有生命力的人是一種來自本能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質力量實現的方式之一。
【關鍵詞】文化遺產;藝術瑰寶;細密畫;平面性;裝飾性;多元發展
藝術、宗教和哲學都以不同形式表現絕對精神:哲學用概念,宗教用表象,藝術用形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中國西北邊陲。古代新疆是歐亞大陸的中心、絲綢之路的樞紐、歷史文化的文明傳播交匯的前沿。藝術是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重要載體和直接產物。在藝術文化的發展史上,新疆藝術史是一部開放的歷史。
新疆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相對差異及東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在新疆各個區域發展不平衡,因而各個區域的藝術所呈現出的面貌和文化性質也不盡相同,這就構成了新疆文化藝術各具特色、多元發展的局面,吸納和兼容多種宗教藝術是新疆歷史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新疆宗教有著自己的發展規律,各種宗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傳播,豐富了新疆各民族的精神生活,并留下了豐厚的宗教文化藝術遺產。古代的巖畫和神秘的草原石人雕塑見證了新疆的古代文明,新疆巖畫其中位于天山以北的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巖畫久負盛名,它們表現了狩獵馴養、農業生產、部落戰爭、圖騰崇拜、宗教信仰和星辰天象等內容豐富的歷史事件;龜茲佛教藝術是新疆佛教文化傳統的代表,新疆現存的克孜爾等著名的石窟保留了古代佛教壁畫藝術的瑰寶,在漢唐盛世,以龜茲壁畫為標志的佛教藝術曾經輝煌地覆蓋了絲綢之路,龜茲佛教壁畫藝術獨特的風格是把印度佛教壁畫藝術與新疆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充分體現,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艷麗,線條勻稱嚴謹富有彈性,并強調線在畫面中的營造;伊斯蘭的視覺藝術的抽象性和裝飾性,把自然界中的物象圖案化,高度概括,其人物造型分布在建筑內壁裝飾畫上、書籍插圖中、器物裝飾以及織物紋樣上,在視覺的感受中詮釋了獨特地域文化影響下人們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情感。
在新疆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的背景之下,文學藝術成果表現形式及內容相當豐富,不僅包括了傳統意義上的詩歌、散文,而且包括傳說、故事、神話、傳記、小說、戲劇等。展示出新疆多元文化交流溝通后再創造的魅力。戲劇文學的創立就是一例典型,如分別在新疆哈密托米爾底佛寺遺址和焉耆錫克沁佛寺遺址發現的《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冊,不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劇本,還是中國古代民族文學作品的典型代表,劇本長達27幕。劇本的題材雖然取自于佛教傳說中的彌勒生平,但將神圣的佛典生活化、世俗化,則表明新疆古代的佛教徒,將理想世界的火焰引領到了現實生活中。
細密畫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手抄本的插圖藝術形式。據歷史記載,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物卷上就已出現細密畫,后來又相繼在希臘、羅馬、巴比倫和拜占庭出土的各類讀物、珠寶盒上出現過。到中世紀,在基督教的《圣經》和祈禱書上,也曾有過類似的畫種。細密畫以人物為主要描繪對象,表現歷史和生活題材,在色彩和造型上追求一種想象和抽象的美。細密畫對于中亞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在中亞美術的發展中細密畫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細密畫在其不斷發展和演變中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和流派,主要有西方基督教細密畫、波斯細密畫和印度細密畫等。
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疆柏孜克里克、高昌故城考古發掘出土了摩尼教的細密畫插圖,細密畫的出土充分說明這種古老的繪畫在新疆地區依然有著遺存,被收藏并流傳于新疆地區,并沒有完全消失。
1981年在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曾出土一本粟特文摩尼教寫本,其中的插圖是二天神供養摩尼冠帽的情節,經本插圖帶有波斯細密畫的特點,說明高昌回鶻的摩尼教藝術曾受到來自西亞畫風的影響;20世紀初年,德國人在高昌故城清理佛塔遺址,從中獲得了一批摩尼教經卷及藝術品。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摩尼教壁畫殘片,類似佛說法圖,畫面以淡藍色為主調,人物白袍白帽。中心人物身量高大,頭戴白色高冠,頸系黑帶,有日月頭光,高冠上金繪卷草花紋,白色法服上繪有標志性的紋章。右側殘存三排人物,均雙手合十恭立,有的標有名姓。這位居于畫面中央的人物,頭冠與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寫本插圖相同。
細密畫的特點:1.精細備至;2.色澤鮮艷;3.二度空間,即平面性的裝飾效果;4.寫實性人物、阿拉伯書法、裝飾性圖案三者的結合統一,不同于西方寫實繪畫對現實的真實再現。細密畫在表現空間上采用散點透視,突出平面化的構圖,從而使得藝術家的想象力得以充分施展。畫面中多俯視的觀察角度以便于更大范圍內看到完整的活動場面。細密畫采用了佛教傳統的構圖模式,追求平面空間視覺享受,充分運用阿拉伯幾何紋飾和植物紋飾,還滲透著中國傳統的山水技法,裝飾性極強。人物形象或被五彩繽紛的精美邊框圍繞,或被置于類似地毯的圖案作邊飾帶。
任何畫種都是由其本身特有的功能作用和具體材料的制作方法等藝術語言去反映生活、表現自然的。在中國的繪畫發展史中,模擬、寫實與裝飾、變化(神似)兩大造型手法,始終并存發展。而西方繪畫,從文藝復興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基本上屬于藝術寫實的體系。自19世紀末的印象主義之后,才從寫實發展到裝飾變形,直到抽象主義的出現,藝術形式成為其脫離內容的一種純外在形式的追求。寫實、抽象與裝飾的風格也是在不斷交替使用和發展著。裝飾,是藝術造型的一種手段,它是不能脫離具體畫種而單獨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從屬性,必須屬于對象、功能和工藝。各民族、國家、個人都有不同的審美觀點、審美趣味。各種構圖、造型、線型、工藝、色彩、肌理都要按照美的法則和藝術規律進行加工處理,以滿足人們視覺審美需要。裝飾性對任何一個畫種來說,在創作構思上,是指藝術意境、藝術技巧、藝術手法,而在審美欣賞上,是指藝術風格、藝術形式。裝飾性繪畫中的寫實與象征、真境與幻境、材料與工藝的奇妙結合形成的藝術形式,能極大地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心理需要,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家創造新的藝術風格的主要手段。
新疆處在絲綢之路的中樞地段,無論在人文環境還是在地理景觀方面都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區域。新疆文化藝術的積淀并不是單一的產物,這里有著多種民族和多元文化,古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傳播在加重這種傳統的同時也體現了新的特色,是經過多種不同文化交叉、滲透、融合的結果。它對于我們當今的藝術文化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并且在潛在的意義上影響著生活在新疆的藝術家。在幾個世紀的演進過程中,新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裝飾工藝與民間藝術的風格,在主題上它貼近于當地各民族的生活習俗與文化習慣,換言之裝飾藝術體現在宗教建筑及民居與日常生活用品的各個方面之中。新疆民間裝飾有其顯著的特征:色彩單純、強烈,形式豐富多樣,復雜的幾何形式與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交相輝映,與新疆各民族的審美意識極為契合。應該說新疆各民族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這一切從各個方面都滋養著新疆的藝術家,進而體現在他們的創作之中。
從細密畫中,我們不僅能看到艷麗的色彩、中國的平面構圖散點視圖和西方的透視焦點視圖的融合,從細密畫中更能看到中西方宗教文化藝術的交融和碰撞,以及在宗教發展的過程中,各宗教文化藝術相互影響、交融和發展。細密畫中所表現的伊斯蘭宗教文化的主題和變遷,中國文化中儒釋道文化對中亞產生的影響,祆教在佛教和伊斯蘭教文化的發展歷程中遺留的色澤,原始薩滿教的背景底色等,都在畫面上鮮活地呈現著。人類表現自我,再現具有生命力的人是一種來自本能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質力量實現的方式之一。
【胡西丹·阿布都克里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