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 鄭巖 肖春喜
摘 要:本文介紹了不同類型藍耳病的臨床特征、近年來豬藍耳病的演變和臨床表現,分析了后藍耳病時代的豬群疫病防控面臨的三重壓力,闡述了藍耳、繁殖和呼吸障礙、猝死的病理經過,歸納了后藍耳病時代藍耳病的四種示癥性癥狀。從更新理念開辟豬病防控新途徑著手,提出了新時期豬病防控的十項關鍵措施。
關鍵詞:后藍時代 豬病防控
2009年下半年全國范圍強制性免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弱毒活疫苗,成為中國豬病防控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她標志著中國豬病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豬病防控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 不同類型藍耳病的臨床特征
豬藍耳病學名是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病原是尼多病毒(Nidovriales)目動脈炎病毒科(Artertiviurs)動脈炎病毒屬藍耳病病毒[1]。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導致豬繁殖和呼吸機能障礙。世界上的藍耳病病毒分為歐洲株和美洲株兩大亞群,中國豬群的藍耳病病毒屬于美洲株。近年來一系列對美洲株藍耳病病毒(也成普通株)的研究表明,豬肺臟間質細胞是病毒的靶細胞,隨著病毒的增殖,泡液增多,肺泡間質增寬,壓迫改變了肺泡的空間結構,從而導致肺泡氣體交換機能的喪失和整個肺臟功能的下降,在危害胎兒O供給和CO2排泄、導致胎兒在不同胎齡的死亡同時,也導致母豬體質的快速下降,如:心室代償性肥大、心衰,免疫閾值上升、免疫應答遲鈍、免疫抑制等。因而,肺臟氣體交換機能的逐漸下降是體質銳減的主要原因,也是死胎、流產的主要原因。與普通株藍耳病病毒相比較,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H-PRRSV)的毒力更強,不僅肺間質細胞是其靶細胞,并且能夠侵襲主動脈和組織間的微動脈,導致升主動脈、肺靜脈、主動脈、肌肉組織間的微動脈管破裂出血,進而在表現呼吸道障礙的同時,出現雙耳鮮紅色的充血、暗紅色淤血,以及薦部、臀部、股部等肌肉豐滿部位的大量內出血所致青紫斑的特殊癥狀[2]。由于生理狀態和個體之間年齡的差異,體質強弱和混合感染病原的不同,臨床表現各異。母豬群妊娠中后期流產和分娩日期推后、產程延長,流產、難產胎兒中均見死胎、木乃伊,多數分娩日期推后胎兒中有死胎、弱胎,部分分娩日期推后胎兒中有木乃伊;大量集中在30~60 kg育肥初期的病例,在表現呼吸障礙、中熱稽留、拒絕采食、雙耳發紅變紫后死亡,部分表現為雙耳鮮紅、耳尖暗紅、軀體鮮紅時死亡;育肥中后期病例則在呼吸障礙,中熱稽留,采食廢止,雙耳鮮紅、暗紅癥狀出現的同時,有從會陰部、臀部、雙耳開始的全身充血鮮紅,從耳尖、臀部率先出現的淤血性暗紅的表現過程。
解剖檢查時,共性的癥狀是肺臟和心臟不同程度的病變。普通藍耳病死亡病例的肺臟病變以間質增寬、肺臟下部淤血為主,與健康豬的肺臟相比,病豬的肺臟網格狀明顯;死亡病例除此癥狀外,還有肺臟粘膜臟層增厚呈現灰白色、肺葉下部淤血或血液中鐵離子游離于組織液間而顯現隱約的藍灰色癥狀,此外,整個心臟尤其心室的代償性肥大特征明顯。
超過半數的高致病性藍耳病病例是同豬副嗜血桿菌的混合感染,肺臟表面干凈,但是出血、淤血癥狀明顯,在網格狀肺臟表面可見零散的鮮紅色出血、暗紅色斑塊狀淤血,也可見點狀出血、邊緣不整齊的片狀出血。死亡病例可見整個網格狀肺臟全部出血的大紅色(臨床呈大紅色的“鯉魚肺”),也可見局部出血(鮮紅色)、淤血(暗紅色),但是邊緣整齊的“斑塊肺”,或在升主動脈、肺靜脈、大動脈有鮮紅色的出血點,以及臀部、股部、薦部、肩部肌群肌肉組織間的微動脈管破裂后的大量淤血。心臟的病變集中在心室的肥大、心包液的增多,以及心室的點狀、片狀出血[3]。同放線桿菌混合感染的可見心包增厚、心包表面多少不等的沉積(嚴重者呈現“絨毛心”)、心包粘連,心包液有不同程度渾濁(嚴重者如同稀粥狀)。同巴氏桿菌混合感染時,肺臟急性出血嚴重,但是出血部位邊緣不整齊,且網格狀不典型,故呈邊緣不整齊的鮮紅色。同肺炎型鏈球菌混合感染時,以鮮紅色針尖到米粒大小的點狀出血為主要表現。
普通藍耳病的病程漸進性表現明顯。發病豬群從眼瞼充血變紅(紅眼鏡)、淤血變紫(紫眼鏡)多數有1周以上過程,“紫眼鏡”到死亡也要經歷7~15 d的時間。即使飼養管理水平低下、混合感染嚴重豬群,從發病到大批死亡,多數需要2周的時間[4]。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從耳尖發紅到雙耳變紅、發紫,或后軀的發紅、紫斑,有5~7 d的病程,至軀體全部呈現鮮紅色、或軀體淤血斑擴展至2/3的死亡階段,又需2 d時間,7~8 d進入死亡高峰。當同口蹄疫、圓環病毒混合感染,或口蹄疫耐過豬群,發病后3 d就開始死亡的[4]。病程的縮短,既是高致病性藍耳病的一大臨床特征,也是臨床判斷混感病種的依據。
2 后藍耳病時代藍耳病的表現
河南、山西、湖北、湖南等內地豬群,使用弱毒活疫苗后,高致病性藍耳病控制收到明顯效果,“13個月周期” [5]已經終止。但是,2010年起,口蹄疫病危害的加重,仔豬流行性腹瀉的大面積發生,并且近三年發病率居高不下,加上各地豬群零星發生的藍耳病疫情,在促使人們反思防控思路的同時,引發“弱毒活苗加快藍耳病毒變異”的擔憂合乎情理。后藍耳病時代藍耳病的臨床表現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2.1 疫情得到有效遏制
東部地區豬群,強制免疫使用弱毒活苗后,周期性發生的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河南及周圍地區,自2006年6月華東地區大面積疫情后,雖然也開展了高致病豬藍耳病的強制免疫,但使用的是滅活疫苗,一些豬場老板反映接種后7~9 d開始死豬,導致許多豬場將政府免費發放的高致病性藍耳病滅活疫苗廢棄不用。2007年7月、2008年8月、2009年9月先后發生疫情,呈現13個月周期律。2009年秋季大面積使用弱毒疫苗后,未再發生大面積藍耳病疫情。
2.2 零星發生依然存在
不論是滅活疫苗,還是弱毒活疫苗,產生的抗體均有專一性,高致病性藍耳病疫苗產生的抗體,只能中和掉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即是選用最新型的自然馴化的弱毒株活苗,只是覆蓋面寬些,也不可能將豬群內存在的不同亞型藍耳病病毒全部中和。那些亞型不相符合的豬群,由于病毒的存在,打開了豬呼吸系統感染門戶,副放線桿菌、放線桿菌、肺炎型鏈球菌、巴氏桿菌感染成為必然。這種推論以及混合感染發生率的順序,已經被臨床病例的解剖檢查結果證實。
2.3 猝死特征明顯
零星發生的病例,多數集中在下保育床前后豬群,其次是65 kg左右豬群。前者在出現耳尖變紅0.5~1.5 d,耳尖呈現暗紅色后,再堅持1~2 d,部分表現呼吸困難癥狀、部分病例甚至沒有呼吸困難癥狀即死亡;后者則不見體表明顯的異常,在僅僅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后2~3 d即死亡。同普通藍耳病發病后2周出現死亡、高致病性藍耳病發病7~8 d死亡相比,3 d的病程顯得非常陡然,那些沒有明顯體表異常的育肥中期肉豬和成年母豬,甚至可以用猝死描述。
2.4 母豬流產
流產既見于內地母豬群,也見于西部母豬群,但二者的原因不盡相同。河南、山西、湖北等內地豬群,多見于妊娠中后期,并且流產胎兒中有木乃伊,懷疑同疫苗株型不符合的無效免疫有關。四川、甘肅、新疆等西部地區的豬群,母豬流產多見于接種弱毒苗后20 d左右,并且多數表現為“一過性”的早期流產。即:同一母豬群再次在妊娠期接種弱毒活苗時未發生流產,一些再次免疫母豬群,甚至接種2~3頭份/頭次也未見流產。懷疑此類流產同西部地區豬場密度較小、豬群本來為陰性、接種弱毒活疫苗后反應強烈有關,或者群內僅有普通藍耳病毒有關。
3 后藍耳病時代豬病防控面臨更大壓力
接種弱毒活疫苗提高了群體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抵抗力,但在提高豬群免疫力的同時,弱毒病毒擴散普及到了所有接種個體,那些已經強制接種豬群仍然有藍耳病的發生,是否同變異加速有關值得懷疑。不可否認的現實是豬瘟病毒在中國豬群廣泛存在,許多豬場偽狂犬凈化并不徹底,口蹄疫由于牛羊感染后的持續排毒成為豬群頭頂的“堰塞湖”,近半數豬群圓環病毒帶毒[6]。再加上藍耳病、流感、口蹄疫病毒的不斷變異,諸多病毒同細菌的混合感染,以及粗放的管理,表明后藍耳病時代豬病防控面臨更大的壓力。
3.1 病毒病更加猖獗
豬瘟、口蹄疫等老病毒在豬群依然廣泛存在,其危害由于藍耳病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加猖狂。豬場內狗的大批死亡原因,多數專家已經從河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華中農大的檢測報告統一了認識:偽狂犬病毒變異是這種神秘現象的病因[7-8]。仔豬水樣腹瀉2010年來在華東、華南和中南地區持續流行,即使管理水平很高的大型規模場也未幸免,導致仔豬、育肥豬大批死亡,在否認病原是庫克病毒后,新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了流行性腹瀉病毒的變異株的存在[9-10]。這些現象的發生,不僅表明病毒病更加猖獗,也表明豬群整體體質的脆弱。就像一座八面透風、四處漏雨的破房子,堵住了一兩個大洞仍然解決不了透風漏雨的問題。
3.2 條件性致病菌肆虐
夏、秋季節的附紅細胞體病、弓形體病、乙型腦炎,春季和晚秋的傳染性胸膜肺炎、豬副嗜血桿菌病、肺炎型鏈球菌病,冬春季節的支原體肺炎,都是在遭受藍耳病病毒侵襲時“湊熱鬧”的角色。在接種亞型不相符合疫苗豬群,這些細菌病的來世更猛,常常導致患病個體體表癥狀不明顯(飼養者熟悉的體表發紅不明顯)、或者示癥性癥狀未顯現時突然死亡。
3.3 普通病危害加重
夏秋高溫季節的熱射病,睡眠不足和睡眠質量下降,冬春季節豬舍封閉嚴密時的塵肺病,常年存在的玉米、麩皮的黃曲霉污染和魚粉的大腸桿菌超標,預混料中銅、砷等微量元素和食鹽的超標等,這些因素對于地方品種,可能構成威脅但不至于斃命,一些因素甚至不會構成威脅,如高砷、高銅、高鋅日糧,曾經是飼料企業作為改善豬皮膚亮度、顏色,促進被毛順暢的措施。但是在后藍耳病時代,則成為體質下降的主因,常常誘發疫情。
4 回顧和分析
不論是自然感染的普通株、變異株,還是人為接種的弱毒株,只要是一種新型病毒的進入,豬群都有一個馴化、適應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的臨床表現,人們只有不斷總結分析后才能夠認知,這種認知需要表現、需要時間。同科學的認識論相反,豬場老板和專業戶最害怕表現,最希望的是不表現。
4.1 藍耳及其成因
目前收集的容易觀察到的藍耳病臨床癥狀:從耳尖開始,逐漸擴展到整個耳面的鮮紅、暗紅、藍灰色,會陰部“一過性”藍紫色斑,臀部、薦部、肩部淤血的藍紫色斑。眼瞼鮮紅色的“紅眼鏡”和眼瞼呈現藍灰色的“紫眼鏡”。母豬的流產、分娩期推后,產弱胎、死胎、木乃伊。
不論是普通美洲株,還是變異株,或者是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作為動脈炎病毒科的小病毒,其接觸傳播為主的傳播方式、肺臟間質細胞為其靶細胞的特性,決定了在豬群內傳播和體內增殖的漸進性。在這個漸進性的過程中,首先影響的是豬的肺臟的氣體交換功能。動物體自我調節的本能,又使得氣體交換功能的下降通過心室收縮壓的升高予以補償。所以,在解剖檢查時,能夠看到肥大的心臟或肥大的心室。如果收縮壓、舒張壓能夠同步升高,豬體內血液循環就能夠維持正常。但是隨著豬舍內病毒不斷進入肺臟和已經進入肺臟病毒的大量增殖,收縮壓的增高總是先于舒張壓的增高,當體質下降到舒張壓增高難于同步時,在循環末梢就會出現微動脈供血量大于微靜脈回血量的狀況。此時由于豬體構造的原因,頭部動脈流向耳部的分支埋藏較深,長白或中國地方良種等垂耳型豬,由于雙耳下垂,耳動脈分支幾乎沒有角度平直的通過,約克夏、漢普夏等立耳型品種則稍有彎曲;靜脈血管埋藏較淺,對于垂耳型豬,有向上的彎曲迂回,而那些立耳型豬種,耳靜脈分支以小于90°的銳角通過。不難理解,垂耳型豬種耳部的血液循環在正常的情況下需要比身體其他部位較大的壓差才能完成,患病時壓差縮小,耳部首先表現出血液循環的回流障礙、耳面遠端微動脈首先爆裂出血、組織淤血的鮮紅、暗紅、發藍(游離于組織液中鐵離子)癥狀;立耳型豬種由于耳靜脈分支呈銳角的原因,這些癥狀更容易出現。同樣道理,眼瞼也隨著病程的進展呈現“紅眼鏡”到“紫眼鏡” 的變化。會陰部的“一過性”藍紫色斑的出現,同耳部發紅變藍的原理大同小異,相同的是該部位的靜脈彎曲大于動脈,不同的是由于兩腿的不斷走動,便于血循回流障礙的疏通,否則就沒有“一過性”表現。臀部、肩部、薦部的淤血斑則是微動脈管爆裂后組織淤血的表現。
藍耳成因分析的啟示,就增強對藍耳病的抵抗力而言,在“三元雜交”生產商品豬的過程中,“長白二元雜”母豬應當是首選母本,
4.2 繁殖障礙是豬群天賦的自然表現
對于妊娠母豬,肺臟漸進性氣體交換功能的下降,直接影響臍動脈血液的氧分壓。妊娠前期,胎兒體積較小,較低的氧分壓依然能夠維持其生命活動。但是隨著胎齡的延長、胎兒體積的增大,需氧量急劇上升,功能受損的肺臟難以滿足需求,心臟的代償性搏動和收縮壓的增加也難以滿足其需求時,胎兒出現陸續死亡,腐敗后成為木乃伊,這是藍耳病特有的木乃伊大小不同的根本原因。當然,隨著母豬體質的下降,流產、分娩期推后、產程延長的發生水到渠成。部分年輕體壯的母豬不發生流產、分娩期推遲,只是生產的仔豬體質強弱不同,或有死胎,或有木乃伊,或壯胎、弱胎、死胎、木乃伊均有。
應當明確,不論是胎兒死亡,或是流產,都是母豬面臨生存壓力時的本能體現,是其天賦的自然表現。對人們的啟示是,仔豬7日齡內大批死亡、流產、死胎中有大小不等木乃伊現象的出現,是母豬群遭受病毒侵襲的極端反應,管理者應當立即開展篩查,并依據篩查結果,采取免疫、治療、隔離、淘汰等相應處理措施
4.3 猝死的必然性
同人類不同,豬沒有汗腺,呼吸器官既承擔氣體交換的任務,也要承擔多余體熱的散發任務。所以,肺臟在其維持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地位比人要高。同樣道理,因其在生命活動中的地位重要,可塑性也非常強大。自然環境中,野豬仔出生后,很快要跟隨母豬奔跑,肺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家豬在規模飼養狀態下,后天鍛煉肺臟的機會幾乎被剝奪殆盡,肺臟鍛煉的不足,是規模飼養條件下豬抗病力、抗逆性下降的基本原因,當然是染疫發病的伏筆。其次,豬舍空氣質量的低劣, NH3、H2S、CO2等有害氣體的超標不斷刺激上呼吸道,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多也不利于豬的呼吸。其三,粉料、顆粒料、自動料倉等一整套干料喂豬工具和器械的使用,使得豬在采食時吸入了許多附著有病原微生物的粉塵,提高了塵肺病、支原體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其四,廣泛存在的豬瘟病毒無時不在中和豬瘟抗體,當豬瘟抗體低于保護閾值時,豬體通過加快心搏頻率、加快血液循環予以抵抗。其五,部分豬群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口蹄疫、圓環病毒,以及變異強烈的藍耳病病毒,在損害肺臟影響其功能的同時,又可直接導致心臟的損傷。
試想,在一個上述五種因子不同組合的豬群,一旦遭受藍耳病病毒攻擊,肺臟功能下降,需要通過心臟快速波動補償時,心臟卻因損傷(口蹄疫、圓環病毒)無法承擔,只能是生命活動的終結。同樣,當豬瘟抗體下降到低于保護閾值時,急需加快心搏,受到損傷的心臟無法完成,也只能停止生命活動。同理,當一個豬群的豬瘟抗體降低到谷值時,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口蹄疫、圓環病毒,隨便哪一個、或以組合形式攻擊豬群,就是難以抵抗的驟然襲擊,病程縮短、難以見到示癥性病變的猝死,是必然結果。
要命的是,現階段即使設備先進、管理規范的豬場,也存在兩種以上的不同組合。哪些條件簡陋、管理水平低下的豬場,常常呈現三或四種組合。所以,120 kg以上育肥豬、經產母豬群的無預兆猝死,成為后藍耳病時代臨床豬病的一大特征。
4.4 示癥性癥狀經過十多年的積累,人們對豬藍耳病的認識不斷豐富,通過多種臨床表現的綜合分析,多數豬場獸醫能夠判斷該病。歸納起來,示癥性癥狀有如下幾個方面。
4.4.1 繁殖障礙 多數感染母豬有產死胎、弱胎、木乃伊的記錄。妊娠期滿卻沒有臨產癥狀,需要使用催產藥物才能啟動分娩。弱胎增多,即使群內母豬沒有生產木乃伊記錄,但是所生產仔豬在7日齡內無明顯異常大量死亡,或抗病力下降極易感染,斷奶仔豬成活率低于75%。
4.4.2 呼吸綜合征 群內仔豬、保育豬和育肥豬易發呼吸道疾患。突出的表現是呼吸頻率的加快至40~60次/min。這一點經常被飼養員忽視,待出現明顯喘氣癥狀時,多數呼吸頻率已達到80次/分以上。解剖檢查可在胸腔的肺臟、心包膜,腹腔的肝臟、腸系膜見到不同程度的放線桿菌、副放線桿菌感染。
4.4.3 體溫變化 測試多頭病豬,會發現體溫均在40℃以上,沒有低于40℃的個體,也沒有超過40.5℃的個體。不同群體、不同發病日齡的表現會有差異。如40.1~40.3℃,40.2~40.4℃。同一群體內發病個體的體溫一致性很強,多數在0.3℃之間。其次,管理水平越低的豬群,體溫一致性越明顯。其三,隨著病程的延長,體溫緩慢上升,但是不超過40.5℃。體溫40~40.5℃是本病的特殊表現。
4.4.4 病程進展 7日齡內仔豬,發病個體多在3天內死亡。斷奶前后發病個體,在發病2-5日間陸續死亡。保育豬則在3~7 d間死亡。轉入育肥舍內的30~60 kg階段,為高發病年齡段,轉歸期3~12 d。60 kg以上較少發病,一旦發病則預示豬群疫情的到來,死亡可見于病程的3~15 d。60 kg后,病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延長。這種現象提示人們,三元雜商品豬,只有體重達到60 kg后,才能形成對本病較強的抵抗力。(未完繼續)(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