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明 姚光奎
目前,農村部分規模較大的養豬戶是專門飼養育肥豬,也就是養豬戶在仔豬市場上或小型繁殖場(飼養一頭或幾頭母豬的農戶)購買斷奶后的仔豬進行育肥,直到90~100 kg時出欄銷售。人們之所以選擇這一生產類型,是因為這樣易于起步,根據行情的波動隨時上馬或下馬;飼養周期短,固定資金投入少,資金周轉快,從投入到產出最多3~4個月;豬舍結構相對簡單,設備要求較低,欄舍周轉快,每個欄舍每年最少可飼養3批。然而,由于仔豬來源復雜,養豬戶對新購仔豬的疾病和免疫情況不可能清楚的了解;仔豬進場后,又由于環境、飼料的變化,疫苗接種、斷奶、去勢等應激因素,使豬抗病能力下降;再加上豬只在市場上和運輸中的相互感染,存在引發疫病的危險。據查,新購仔豬進場后的20 d內,是疾病的多發期。因此,做好仔豬購買,運輸及進場后的各項工作,妥善處理好各種應激因素,對減少乃至杜絕疫病的發生至關重要。具體來說,應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
1 購買
為了避免上市交叉感染,最好到小型繁殖場、戶直接購買。這樣便于雙方就仔豬的防疫問題達成協議。對重要的疾病如豬瘟、丹毒等,做到交易前按時預防。
2 運輸
新購仔豬在運輸前,除對車輛、籠具進行嚴格消毒外,還要對豬體用0.3%的過氧乙酸逐頭進行體表消毒。另外,要堅持“一窩一籠”的運輸原則。
3 分群
新購仔豬進場后按“一窩一圈”的原則分群,可避免因重新組群,爭奪群居位次而相互咬斗。
4 做好“三點定位”
骯臟、潮濕的圈面容易引發一些流行性傳染病如副傷寒、丹毒、下痢、疥癬等蔓延。做好“三點定位”(吃食、睡覺、排便有固定位置)是保持圈面干凈、干燥的重要措施。具體做法是:首先及時清除圈面上的糞尿,使豬睡覺的地面干凈,然后將糞尿堆放在欲使豬排便的角落,供豬辨認,若還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前幾次可在圈外用竹竿強制豬只到指定地點排便。必要時可將飼料撒在圈面上供豬添食。
在仔豬市場上購買的仔豬,進場后應立即注射豬瘟-丹毒二聯疫苗,若是冬春季節,應防豬瘟、口蹄疫兩病。注射疫苗,一定要每注射完一頭豬就要換一個針頭。為緩解各種應激,確保防疫效果,應在飲水中加入口服補液鹽或水溶性多種維生素等。
6 驅蟲
使用左旋咪唑按8 mg/(kg·bw)的劑量驅蟲,應和防疫同步進行。因為左旋咪唑不僅是驅蟲藥,還有助于免疫。以后,每月驅蟲1次。
7 飼喂
為了防止消化不良性腹瀉及水腫病的發生,新購仔豬不宜喂高蛋白飼料,應在飼料中加入有機酸如檸檬酸等或微生態制劑如DM-423或抗生素如新霉素等。
8 去勢
仔豬進場10多天后,等一切正常便可進行閹割,只閹割公豬即可。閹割時注意手術部位消毒,至少要用肥皂水洗凈,然后涂以5%的碘酊。術后豬舍要經常保持清潔干燥,加強護理,防止術部被糞、泥污染而引發鏈球菌、破傷風梭菌等感染。(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