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長河
在氣候濕潤、雨水充足的季節,高溫高濕而導致飼料霉變的問題非常嚴重,霉菌污染飼料后降低飼料的適口性和營養價值、其代謝產物霉菌毒素具有較強的致病性,牲畜食用發霉飼料會影響生長發育、發生疾病,甚至死亡,人食用了過量霉菌污染的動物食品也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對飼料生產企業和養殖場而言,飼料防霉都是頗為緊迫且棘手的問題,由此導致的糾紛案件也相應較多。因此,本文綜述飼料防施、除霉霉措供大家借鑒。
1影響飼料霉變的因素
預防飼料霉變的關鍵是要了解飼料霉變的前提條件,并不是所有飼料都是由于儲存不當而發霉,谷物從田間收割下來之前就存在霉菌污染的風險。當谷物或飼料中的營養成分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及氧氣、pH共同作用下,霉菌即可生長。
霉菌生長的營養成分需要具備碳源(碳素化合物),碳源是構成菌體的重要成分、又是產生各種代謝產物及貯藏物質的主要來源,繼而再合成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蔗糖、麥芽糖以及谷物中常見的淀粉纖維素均是霉菌可利用的碳源。氮源是構成微生物細胞蛋白質、核酸等的主要營養物質,蛋白質是霉菌主要利用的氮源,霉菌分泌胞外蛋白酶分解蛋白質加以利用。完整的谷物有保護層避免霉菌侵蝕,而谷物生長過程當中受蟲害或者飼料加工過程破壞其完整性,
溫度是影響霉菌生長的關鍵因素,適宜的溫度能促進霉菌的生長代謝,而超過一定范圍的高溫能破壞霉菌的蛋白、核酸結構影響組織結構、甚至導致死亡。每一種微生物均有自己的適宜溫度,以此分為低溫微生物、中溫微生物、高溫微生物,污染飼料霉菌大部分為中溫微生物,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0~40℃,例如黃曲霉適宜溫度為35~37℃、黑曲霉適宜溫度為30~35℃,而夏季溫度恰好滿足這一條件。
濕度也是飼料霉菌污染必備的因素,微生物生長繁殖等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霉菌含水量在85%~88%。在20℃時,空氣中每立方米含水量達17 g,足夠許多微生物生長。在干燥的情況下,霉菌由于脫水會造成生長緩慢、生命活動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因此常用曬干、烘干等干燥方法來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長。
氧氣對于微生物的生長也至關重要,根據微生物對氧氣的需求可分為專性厭氧菌、專性好氧菌、兼性好氧菌三類。污染飼料的霉菌大部分屬于專性好氧菌,在含氧量4%時也能正常生存,因此必須在有氧條件下才能生長。
2 防霉措施
跟據霉菌的生長條件和特性,可以合理的制訂防霉和除霉措施,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成功率。
飼料霉菌污染貫穿作物種植、收獲、飼料加工、貯存等一系列環節,要樹立"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預防飼料霉菌污染首先要從源頭控制,即選育和培養抗霉菌的玉米等飼料作物品種,基因工程類的種植品種可有效降低霉菌污染的機率,同時種植過程中注意防蟲侵害。選擇適當的收獲技術,避免收獲過程的破損,選擇適當的儲存和干燥方法,從源頭上消除霉菌污染的條件。國家糧食標準規定飼料原料水分盡可能低于14%,倉儲相對濕度低于60%,儲藏溫度低于20℃,控制鼠害并用紫外線照射滅菌。選擇適當的加工方法,避免加工過程中破壞谷物的機構完整性,飼料加工機械要定期清理。飼料加工過程產生熱量較多,如果不充分散熱即裝袋封存,會因溫差導致水分凝結,造成濕度過大,引起飼料霉變。尤其是加工顆粒飼料時要注意冷卻,使濕度控制在12%以下。飼料加工包裝后要注意包裝袋內膜質量,保持倉儲條件干燥防潮,縮短倉儲期,做到先進先出,避免運輸過程中淋水受潮。
添加防霉劑是近幾年飼料加工過程中常用的一類防霉措施,防霉劑主要通過破壞微生物細胞內的酶類使蛋白質失活,從而抑制霉菌的生長和毒素的產生。常用的防霉劑分為有機酸類和有機鹽類兩種。有機酸類包括乙酸、丙酸等,此類防霉劑防霉效果好,丙酸除了可有效抑制霉菌外,對大腸桿菌群及沙氏桿菌之增殖亦有抑制作用。但使用此類有機酸因腐蝕性強,需加強操作人員的防護。有機鹽類包括如丙酸鈣、山梨酸鈉等,此類防霉劑比較溫和,需要一定的水分和pH作用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防霉劑在谷物收獲后儲藏時使用效果最佳,但防霉劑使用會增加成本負擔,且對谷物中已存在的霉菌毒素并無降解作用。
3 除霉措施
一旦上述過程控制不利就要采用除霉措施,除霉方法包括物理吸附法、化學萃取法、生物轉化法等。物理吸附法即利用無機吸附劑對霉菌毒素的吸附作用以降低其對畜禽之危害。無機吸附劑通常是天然的鋁硅酸鹽類,如沸石、蒙脫石、膨潤土、膠黏土、硅藻土等。此類吸附劑有一共同特征,均為鋁硅酸鹽之化合物,顯微結構為多孔性的四面體和八面體,有較大的吸附面積和離子吸附能力,對毒素有一定的選擇性和吸附力,在飼料中添加1%~2%時效果較好。硅藻土對各種毒素的吸附力依次為黃曲霉毒素B1、柄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MI、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1]。近來報告較多的水合鈉鈣鋁硅酸鹽(HSCAS)可改善黃曲毒素對畜禽之毒害作用,如在乳牛、豬、雞、羊等。無機吸附劑的缺點是缺乏特異性,對飼料中的維生素和礦物鹽也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從而造成部分營養流失。有機類的吸附劑主要為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活性碳等,霉菌毒素遇堿性物質和氧化劑能分解而失活[2]。飼料可采用小蘇打、氨水、氫氧化鈉、5%的生石灰等浸泡處理降低毒性;但經過這些物質處理后,飼料的營養物質和適口性也會降低[1-2]。
總之,飼料防霉、除霉貫穿飼料制作整個過程,無論采取那種方法都要符合下述宗旨:毒素須被破壞或移除、不產生或殘余毒素于飼料中、保留產品的營養價值及飼料適口性。(編輯:狄慧)
參考文獻:
[1] 戴德淵.霉菌毒素對養殖業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飼料博覽,201(5):46-49.
[2] 胡玉霞,丁瑜,陳貴才.飼料霉菌污染危害與防控[J].飼料研究,2010(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