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
江蘇A民醫院胰腺中心:能“玩轉”多學科協作
日前,江蘇省人民醫院宣布胰腺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是全國首個多學科合作模式的胰腺中心,在長期的臨床探索與嘗試過程中,率先總結出一套開展胰腺疾病多學科診治的實戰經驗。
該胰腺中心擁有自己的內鏡、影像、病理和放化療專家。多年來,已經在胰腺領域開展了多學科協作模式的嘗試。其實除了江蘇省,全國各地的醫院都在進行MDT的探索。多學科協作(MDT)浪潮早已跨出腫瘤、心血管等領域,向著更廣泛的醫療發展空間邁進,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醫療成為這次浪潮的目的地。
鄭州A民醫院:
推出霧霾體檢卡
今年5月,鄭州市疾控中心公布“2013年鄭州市居民死因監測年度報告”,報告顯示,惡性腫瘤占全部死亡人數的18.59%,其中肺癌占惡性腫瘤的25.57%。而肺部腫瘤高發大都與大氣、水的嚴重污染有關,為此鄭州人民醫院于日前推出了霧霾體檢卡。
霧霾體檢卡的內容包括免疫力、肺功能、CY-211、胸部正位片、甲狀腺彩超等九項檢查。醫院專家介紹說,霧霾會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在免疫力檢測中,如果檢測出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就需要給患者做一系列免疫力調解的治療。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步入“機器人時代”
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機器人踢球、做家務,甚至跟人對話,并不稀奇。然而,讓機器人“鉆”進入的肚子里,由醫生通過操作臺給患者做手術在浙江還是頭一回。日前,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院長鄭樹森就用機器人為60歲的女患者進行了胰腺腫瘤切除的手術。
這臺手術是由落戶浙江的首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即國際最高水平的第三代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完成的,這同時標志著浙江的外科手術領域正式跨入“機器人時代”。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
“二步法”肝切除術獲得廣泛關注與認可
目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教授用一根“帶子”破解了肝癌手術禁忌,完成腹腔鏡下繞肝帶法行二步肝切除術,挽救了肝癌患者的生命。
據介紹,近年來,聯合肝臟離斷和門靜脈結扎的二步法肝切除術(ALPPS)逐漸受到肝膽外科界的關注,但此術式由于在第一次手術時需要將左右兩側肝臟切斷分離來阻斷左右半肝之間的交通血流,肝切面發生膽漏的風險極大。由蔡秀軍領銜的外科團隊對二步法肝切除術進行了改良,在完全腹腔鏡下使用繞肝帶的方法為肝癌患者實施二期肝切除術。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手術不僅是有嚴重肝硬化需要大范圍肝切除的肝癌患者的治療福音,也破解了不能做大部分肝切除的困境,病人無需等待肝源就可以手術。
香港醫院:成功二次移植乙肝帶菌者肝臟
據香港媒體報道,瑪麗醫院日前進行了香港首宗遺贈肝臟二度移植的手術,成功將一名11年前曾接受尸肝捐贈并于本月初死亡的男士尸肝,再次移植到另一名患急性肝衰竭患者身上。
據介紹,67歲方先生2003年逝世后,其肝臟捐給了當時49歲患乙肝肝硬化的蘇先生。蘇先生于2014年不幸中風,10月1日被診斷腦死亡。醫生診斷后認為,蘇先生的肝臟健康良好,適合再次捐出,經他的家人同意后,醫生將肝臟移植于因乙肝引發急性肝衰竭的黃先生,手術過程順利,受贈者亦逐漸康復。
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肝臟移植團隊為黃先生進行全港首個肝臟二度移植手術,同時亦是首次將乙肝帶菌者遺贈的肝臟移植到另一名病人身上,這在全球進行同類型手術次數僅數十宗,“甚少會隔十多年后才取出再進行移植,因此會將今次病例加載文獻”。
美國護士聯盟:醫院防控埃博拉存在漏洞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護士公會團體“全國護士聯盟”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指責達拉斯圣公會醫院在處理美國本土發現的第一名埃博拉患者鄧肯的過程中出現了疏漏。
該組織的主席黛博拉博格表示,她已向達拉斯圣公會醫院的護士了解情況,該醫院負責照料埃博拉患者鄧肯的護士沒有得到妥善的訓練,也沒有配備合適的個人防護設備。
博格指出,這些負責照顧鄧肯的護士同時也被安排照顧其他病人,這使得這些病人可能暴露在埃博拉病毒之下。此外,在被確診后,鄧肯曾與其他病人在同一區域共處長達數小時,而沒有被立即隔離。
博格引述護士的話稱,在采集鄧肯的血液樣本后,達拉斯圣公會醫院通過該醫院的通用管道運送系統傳送血樣,而非通過人手傳遞至實驗室。她指出,這一操作可能會污染醫院的整個管道系統。
博格還指出,達拉斯圣公會醫院沒有及時轉移受埃博拉污染的廢物,這些廢物被大量堆砌。她稱,“全國護士聯盟”希望這樣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o綠城集團:養老房地產已于十月底開始首期交付
在藍城的發展版圖上,烏鎮雅園不僅僅是一個精工的產品,更是藍城集團發力養老養生地產領域的首發之作,全國首個學院式養老的典范之作。
烏鎮雅園規劃了養生養老、健康醫療和休閑度假三大主題,集養生居住區、頤樂學院、養老示范區、國際康復醫院、特色商業區和度假酒店區六大板塊于一體,成為中國首個復合型健康養生園區。
在烏鎮雅園,3.5萬平方米的頤樂學院是全國最大規模的“老年大學”,課程設置則是藍城和杭州師范大學的研究成果。其首創的學院式頤樂養生養老模式,成為全國養老養生房地產綜合開發的旗艦樣板。
另外,這一格調優雅、配套齊全的宋氏大作已于十月底開始首期交付。02014中國健康大會在杭州蕭山召開
上月底,“2014中國健康大會”在杭州蕭山中國智慧健康谷召開。大會主題為“移動互聯時代的科學就醫”,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構筑移動互聯時代新型就醫模式與和諧醫患關系,以推動百姓實現便捷就醫、合理就醫、科學就醫,為促進百姓健康和推動社會進步添磚加瓦。
來自國家衛生計生委多個相關司局負責人,以及北京、上海、浙江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領導等就信息化建設促進慢病防控、遠程醫療、移動健康中的政府角色等主題進行報告。
數字
844
根據《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修訂版)的相關規定,榮獲“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的獻血者,憑相關證件可以享受“三免”政策:免費公交、免費游園、免交門診診查費。日前,從寧波市衛生局了解到,截止目前寧波市已有符合“三免”政策的獻血達人844人,其中已有400人辦理了市區愛心乘車卡(免費公交),而免費游園也已開放了首批11個景點。
5000
10月早些時候,總部位于西雅圖的生物技術公司VentiRx公司曾向外界透露公司已經完成了一項用于支持其TLR8癌癥疫苗研究的融資,但是公司并未透露融資的具體金額。而最近,VenfiRx公司提交的SEC表透露了公司將募集超過5000萬美元的資金用于相關項目的研發。
而對于VentiRx公司而言,今年的秋天分外忙碌。公司先是從Frazier、Arch等投資公司獲得了大量經費用于開發其處于中期研究階段的VTX-2337。然后是與美國Ludwig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發阿斯利康公司的檢驗點抑制劑類藥物MEDI-4736。同時公司CEO Rob Hershberg還宣布公司將在西雅圖設立研發中心,用于開發包括CAR-T藥物在內的新型癌癥免疫療法。
新知
移動醫療玩轉健康
移動健康醫療領域開始成為熱門的話題。今年8月份,春雨醫生宣布獲得5000萬美元C輪融資一事“驚艷”投資市場,此后,丁香園又獲得騰訊7000萬美元的投資。
科技巨頭也明確表現了對醫療健康領域的關注,蘋果推出的健康類新應用程序Health app可以被用作是存儲數據的中心,這些數據包括使用者的血壓、體重以及卡路里攝取量等,通過lOS平臺能夠和其他醫療器械進行共享,更可以幫助開發人員開發出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務。
圍繞手機,一些硬件團隊相繼推出了測量不同數據的產品。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康康血壓計,測量血糖的“糖護士”,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小型團隊打造了一個可以連接iPhone的低價設備Eyego。該設備可以充當傳統醫療儀器中的便攜式裂隙燈,而iPhone的前置攝像頭拍攝眼球、角膜和眼球視距的照片,甚至是視網膜和眼球后部的紋路。
這類設備在過去兩年的時間以高速度增長,美國ABI Research預估,未來五年內,醫療健康領域的可穿戴設備將會增長到1.7億臺。o吃米飯可控制體重
有關稻米是否有助于減肥的問題,科學界一直爭論不休。近日,澳洲科學家表示有證據顯示稻米有助于控制體重,其中深色稻米的效果尤為明顯,因而他們鼓勵澳洲人不要放棄吃米飯,而且應盡量吃棕色或深色的稻米。
阿德萊德大學醫學院博士史祖敏表示,外界通常認為米飯等淀粉類食品,可能導致體重增加,但實際上,碳水化合物之間的質量差異會令結果有所不同。有證據顯示,食用全谷物食品對控制體重有好處。同時,大量研究證明,吃米飯不僅有助于控制體重,還可防止高血壓和血脂異常。不過,他還警告,這一觀點仍有待與其他研究進行對比考量,比如有研究稱米飯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或罹患糖尿病等。
仿生脾可為血液“洗澡”
美國韋斯仿生工程研究所開發出一種高科技設備“生物脾”,可從血液中清除大部分病原體,即使在病原體尚未查明的情況下,也能使身體免于感染,相當于為血液“洗澡”。
“生物脾”用了一種改良版的甘露糖——結合外源凝集素涂在磁性納米珠外面。MBL是一種人體內的蛋白質,能與超過90%的細菌、病毒、真菌及死去細菌所釋放毒素的表面糖分子結合。當血液進入“生物脾”設備后,經MBL裝備的納米珠會與大部分病原體結合,再通過設備上的磁鐵把納米珠和“臟東西”一起從血液里吸出來。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做實驗發現,“生物脾”能清除小鼠血液中超過90%的大腸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經過血液過濾的小鼠89%仍然生存,而未經血液過濾的小鼠生存率只有14%。
日本京都大學利用iPS細胞使肌膚返老還童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日本一化妝品公司宣布,成功使用iPS細胞(人工多能干細胞)實現了“返老還童”,將一位67歲日本男性的皮膚細胞恢復到和他本人36歲時的皮膚基本相同的狀態。
據悉,該男性自1980年以來,一直定期提供36歲~67歲間五個不同年齡段的皮膚細胞,并由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將其轉化為iPS細胞。
經化妝品公司分析,作為老化指標的染色體狀態在五個年齡段均有所恢復,連67歲時采集的皮膚細胞也恢復到了和36歲時大致相同的狀態。
該公司稱,將使用此研究結果闡明皮膚老化機制。目前雖尚處于基礎研究階段,但從長遠來看,這將會推動針對個人、不同敏感源的定制化妝品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