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里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
“醫者刳腹,實別開岐圣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
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華佗被害至今已1 700多年了,但人民永遠懷念他。華佗之所以被后人稱頌,不僅是因為他的高超醫術,更重要的是他一心為勞苦大眾祛除病痛的精神。
華佗的高超醫術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鉆研、進取的結果。華佗高明之處,就是能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新的學說。中國的醫學到了春秋時代已經有輝煌的成就,而扁鵲對于生理病理的闡發可謂集其大成。華佗的學問有可能從扁鵲的學說發展而來。同時,華佗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讀到張仲景著的《傷寒論》第十卷時,高興地說:“此真活人書也”,可見張仲景學說對華佗的影響很大。華佗循著前人開辟的途徑,腳踏實地開創新的天地。例如,當時他就發現了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這類例子還有很多,最突出的,應數麻醉術──酒服麻沸散的發明和體育療法“五禽之戲”的創造。“五禽之戲”,就是模仿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和神態,來舒展筋骨,暢通經脈。五禽,分別為虎、鹿、熊、猿、鳥,常做五禽戲可以使手足靈活,血脈通暢,還能防病祛病。他的學生吳普常用這種方法強身,活到了90歲還是耳聰目明,齒發堅固。
華佗作為一代名醫,他不僅系統地接受古代的醫療經驗,還重視和應用民間的醫療經驗。他一生游歷了不少地方,到處采集草藥,向群眾學習醫藥知識。在向民間找藥的同時,華佗還從民間搜集了不少單方,經常用這些單方來治病。有一次,華佗在路上遇見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東西,正乘車去醫治。病人呻吟著十分痛苦。華佗走上前去仔細診視了病人,對他說:“你向路旁賣餅人家要3兩萍齏,加半碗酸醋,調好后吃下去病自然會好。”病人按他的話,吃了萍齏和醋,立即吐出一條象蛇那樣的寄生蟲,病也就真的好了。華佗用這個民間單方,治好了不少病人。
華佗不求名利,不慕富貴,這在那樣的社會是很難得的。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愿做官,寧愿搖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據《三國志》記載,當時魏國丞相曹操患有“頭風眩”病,發病時頭部劇烈疼痛,每次都是華佗用針灸治好的,往往是針到病除。曹操想把華佗留在身邊當侍醫,華佗不愿成為他一個人的御醫,從而放棄為人民防病治病的機會,便借口“待在許昌時間長了,思念故鄉”“求還取方”而告假回家了。后來,華佗又借口“妻子有病”,拒絕回許昌為曹操治病,當曹操探知其妻并未生病時,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把華佗押回許昌處決了。臨死,華佗把在獄中整理好的醫著交給牢頭說:“此可以活人”。沒想到,這個牢頭害怕,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忍痛“索火燒之”。
神醫華佗,不愧是醫學界的一座豐碑!
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8課《三國鼎立》課外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