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
一提到騰訊,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如果是在三年前,可能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會是QQ、企鵝帝國和山寨大王等。確實,騰訊以QQ起家,累積了豐厚的家底,再通過模仿和微創新等各種方法建立起了龐大的騰訊帝國。這個帝國異常龐大、從社交到游戲再到電商,騰訊幾乎將自己觸手擴張到了每一個能觸及到的角落。這給騰訊帶來了豐厚的利益,但同時也讓它成為了行業里最讓人厭惡的巨頭。不過現在,這樣的局面正或多或少在發生著改變……
三年時間,騰訊找到新航向
“騰訊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你這個點子不錯,但如果騰訊也做這個怎么辦?”
如果時間回到兩、三年前,這是大多數互聯網創業者對騰訊的評價和首要考慮的問題。就當時來說,即便有很好的創業想法,創業者也必須思考兩個問題—這個市場騰訊會不會做?如果騰訊進入這個市場,我們該怎么應對?而且不只是創業者,絕大部分投資者在考察一個項目的時候,也會首要考慮這些問題。但隨著行業的反騰訊之聲日益強烈,騰訊也隨之做出了一些改變。這些改變主要集中在幾個方向—抄襲和山寨的情況基本沒有了;收購和注資的案例極大地增加。
從4.48億美元收購搜狗36.5%的股份,到占有大眾點評20%股份,再到以QQ網購與拍拍網全盤資產外加2.15億美元現金收購京東商城上市前的15%股份,以及最近用11.73億收購四維圖新11.28%的股份,期間還有不乏像《嘀嘀打車》、美麗說等入駐《微信》的一步步布局,騰訊近一年來的動作簡直堪比好萊塢大片,精彩紛呈,高潮不斷,幾乎讓人忘卻了騰訊是一個以即時通訊起家,然后靠著模仿和微創新壯大的企業。
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騰訊收購或注資的企業有將近200多家。其行業類別也涵蓋了電子商務、游戲、視頻和生活服務等多個領域。其中還不乏京東、CJGames、RiotGames、搜狗和金山等國內外知名公司。并且,這個數目還在不斷增加中。據騰訊投資并購部副總經理許良透露,目前該團隊一共有20多個人,每天要看十多個項目,基本上10個人一天要看8個項目左右,而騰訊會從這些項目中篩選出來進行投資。
也許各位看到這里,會疑惑騰訊為何會在這時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在有恐怖的用戶基數、有雄厚的技術背景的情況下,為何不自己做這些行業,甚至還要將自己的資產割讓出來投資別人。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肯定不是因為騰訊想通了,來回報社會這么簡單。騰訊之所以會這么做,歸根到底其實就是為了兩件事情—為利益而進行的投資以及為打造一個騰訊的聯邦式帝國。
騰訊的算盤
先來看看這所謂的“投資”。任何人或者公司的現金過多之后,都會選擇一些投資項目。騰訊也是一樣,只不過由于騰訊的現金量過于驚人,所以某些投資看起來就像是收購一樣。但實際上,騰訊只是在“單純”地使用現金投資來賺錢而已。在2011年1月,當騰訊宣布成立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時,其資金規模僅為50億元人民幣左右。但現在(截止2014年5月左右),其資金模式大約有200人民幣億元。下面,讓我們再來看一些詳細的數字。
2011年5月9日,華誼兄弟公告,騰訊增持其2 780萬股股份,持股比例為4.6%,交易金額約為44 480萬元人民幣。截至2014年2月27日,華誼兄弟總市值為2 956 262.4萬元人民幣。騰訊賬面浮盈為91 508.07萬人民幣,投資回報率為205.73%。
2011年7月6日,騰訊控股通過其附屬公司,向金山軟件董事長兼CEO求伯君收購其持有的金山軟件11 145.72萬股股份。同時,還向金山軟件非執行董事張旋龍收購其持有的6 694.99萬股股份,總計17 840.71萬股。2013年9月24日,騰訊減持了3 518.95萬股,當日金山軟件的交易均價為每股18.673元港元。這次減持,騰訊獲利65 709.36萬港元。在金山軟件這個項目上,騰訊目前的賬面浮盈約合30 1221.29萬人民幣,短短兩年時間,其投資回報率高達427.64%。
2011年11月17日,騰訊增持了順網科技526萬股股份,持股比例為3.98%。根據當日交易均價25元人民幣,騰訊入股成本估算13 150萬元人民幣。而截至2014年2月27日,順網科技總市值為718 740萬元人民幣。騰訊目前的賬面浮盈為15 455.85萬人民幣,投資回報率為117.53%。
顯然,騰訊的算盤打得是相當響。通過注資,騰訊在這幾年時間用流動資金換取了上百億元的收入,而且這還不包括很多對自身業務補充的收購。實際上,就連掌舵騰訊基金的副總裁彭志堅都澄清過,騰訊基金的投資策略是戰略價值優先,財務價值并重。說白了就是有的投資為了補充公司短板,而有的投資只是為了單純的賺錢。而現在看來,騰訊的投資顯然是極為內行的,投資回報比極高。
當然,騰訊也不會只是一個靠著投資過日子的企業。否則它也不會大張旗鼓地割掉自己苦心經營的易訊和拍拍網交予京東商城,然后還為大眾點評、《嘀嘀打車》等開放自己最強大的武器—《微信》入口了。在騰訊心中,一直有一個打造聯邦帝國的夢想,而游戲、互聯網金融、社交、電商、搜索和地圖等都是這個聯邦的重要拼圖。
雖然騰訊在社交領域獨占鰲頭,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在其他商業方面可以同樣強大。其實,相比BAT的其他兩個巨頭,現階段的騰訊除了在社交和游戲兩個領域占有絕對的優勢以外,其他聯邦板塊的拼圖幾乎都處于劣勢地位,其中電商、地圖和搜素的短板極為明顯。所以收購或注資,就成為了彌補騰訊這些短板最有效率且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以騰訊電商為例,盡管騰訊砸錢無數,依然無法脫穎而出,甚至出現節節失利的狀況。因此,騰訊選擇入股京東,對這個行業里的領先者進行投資,將自己不擅長的行業交給他們。這樣一來好處很多,首先就是能夠分享京東上市后的利益,其次就是能夠保持自己在京東公司里的話語權。這樣一來,騰訊不但將自己在B2C里最大的競爭對手變成了自家人,還直接切斷了百度和阿里巴巴聯合京東對付自己的可能。“我們輔助被投資企業的成長,而不是一定要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所以,京東不會因為一筆投資就變成騰訊電商,在這樣的投資中,騰訊一方面為自己的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也分享股權成長的收益。”在騰訊入股京東后,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執行董事許良曾這樣說過。而這也道出了騰訊現階段的真實想法—江山你去打,錢大家來分。
另外,在地圖方面,騰訊也有同樣的問題。于是在2014年4月29日,騰訊出資11.73億人民幣收購四維圖新11.28%的股權,成功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其實騰訊在尋找優質的地圖商一直都是業內人盡皆知的事情。此前,BAT三巨頭中的阿里巴巴曾全資收購了高德地圖,高德地圖本是騰訊地圖的數據供應方。在該筆交易完成后,騰訊地圖迅速地將四維圖新切換為自己的數據提供商。而此舉同時也切斷了百度的退路,在騰訊收購四維圖新之前,該公司一直是百度地圖數據提供商,而在交易完成之后,百度作為地圖領域的一個重要玩家,卻沒有了能夠控制的地圖基礎數據以及測繪資質,顯得非常尷尬。另外,地圖服務作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之一,掌握了它就相當于掌握和阿里巴巴對戰的主動權,騰訊此舉可謂一舉多得。
除了地圖和電商業務之外,當初鬧得整個中華大地血雨腥風的打車大戰也是騰訊和阿里巴巴一手導演的。其目的和方式也和騰訊入股京東相仿,是為了通過打車市場來搶占移動支付領域。只不過當時受到了阿里巴巴的強力狙擊,但總的來說,騰訊推廣微信支付的目的還是達到了。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前段時間整個互聯網已經報道過太多內容,我在這里也就不再贅述了。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不難看出,騰訊已經從一個熱衷于微創新和山寨的企業,轉型成為擅長于資本運作的聯邦帝國。相較于以前的騰訊,現在的它更加聰明,也更加有效率。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現在的騰訊也存在著風險。比如入股京東和大眾點評網,這樣的模式看似是雙贏的,但實際上通過入股能否達到“1+1等于2甚至大于2”的效果還有待觀察。因為一旦利益出現分歧,其合作中止也是可能的。歷來并購中,出現因整合不利失敗的案例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