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舒
海外發展不順,用戶數攀頂
要談到《微信》背后的種種危機,或許用戶數量這個問題首當其沖。目前,根據騰訊內部統計,《微信》注冊賬號總數已經超過了9億,月活躍用戶達到3.55億,可這個數字的背后,“攀頂”這個詞卻在越來越多的浮現。
在騰訊公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財報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微信》和《手機QQ》在用戶數上都有著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其總體即時通信月活躍賬戶數同比僅增長1%。這意味著,《微信》的用戶增長并不是騰訊生態的外部用戶,而是來源于騰訊原有的桌面端用戶向移動端的遷移。雖然《微信》的月活躍環比僅增長了6%,但這還是在2013年第三季度其5.0版本推出了游戲中心功能的前提下。
當然,另外一個細節也十分耐人尋味,騰訊CFO羅碩瀚表示:在2013年第四季度中,騰訊對移動月活躍用戶的統計界定條件已經有所放寬。也就是說,在以前較嚴苛的界定條件下,《微信》所取得的成績或許還達不到財報上的數字。
為什么《微信》這些年一直保持的高速增長勢頭還會遭遇攀頂的危機呢?或許這和其海外市場發展不順利有關。有資料顯示,《微信》的海外注冊用戶已經突破了1億。而從《微信》的“出海”路徑來看,它的海外用戶更多集中在一些新興市場,如東南亞國家、巴西和南非。在這些國家中,《微信》想要發展需要挑戰已經占據市場的LINE、Kakao Talk和WhatsApp等競品。而在更主流的歐美市場上,《微信》收效甚微,騰訊官方甚至拒絕透露其在美國獲得的成績。
可以想見,隨著用戶數量增長勢頭的放緩,如果再找不到可以大幅擴大用戶規模的市場,那么《微信》的用戶增長可能不久后就要見頂了。
封閉生態圈,虛假信息橫行
除了用戶數攀頂之外,封閉生態圈的安全問題也在逐漸威脅著《微信》的發展。
區別于微博這種具有廣域“放射性”產品,《微信》從一開始走的就是私密路線,從整個體系來說,《微信》實際上是封閉的,即私密社交。
在《微信》上,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之間是私密的,非好友是看不到對方朋友圈的評論信息的。在幾百個好友中,老婆能有和小三認識的好友幾率并不大。
除了朋友圈,在微信公眾平臺,這種封閉性則表現得更加極致。由于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之間是私密的,沒有其他人能知道管理者和訂閱者之間到底進行了什么交流,他們被完全封閉在二者所形成的密閉空間內。在此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公眾賬號者輸送的虛假信息訂閱者根本無法分辨,而官方平臺更不可能成立專門的專家團隊去審核信息的真假。
近期,在南京的催眠大師陳志華就因為涉嫌《微信》傳銷案被抓,而類似于這種“磚家”和“叫獸”的虛妄者在《微信》上并不在少數。虛假的信息在封閉的《微信》內流轉,用戶無法通過第三方工具去分辨信息的真假,因為這些信息是由“熟人”推薦的,這就給騙子帶來可乘之機。在移動互聯網安全問題已經愈來愈明顯今天,這些“熟人”推薦的信息使得《微信》在“私密”社交的同時也伴隨著假貨和詐騙等案例,且無從被追查、追責,淪為有害信息垃圾場。
競爭對手也在憋大招
如果把中移動、中聯通和中電信的網絡比作高速公路,那么《微信》就是在公路上行駛的客車,用戶則是汽車里的人。客車上高速要收費,人坐客車也要收費。有人會說出了流量費,但很多用戶的上網環境都是Wi-Fi或這包月用戶。這些不足以維持高速公路的運營和升級。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運營商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建設3G/4G網絡和發展智能終端。以中移動為例,為建設TD-LTE網絡,2013年的投資就需要增加400多億元,原本這些成本都將轉嫁給用戶,但是想在卻被《微信》攬在了身上。
于是,無論是運營商對于《微信》為代表的OTT的激烈反應還是傳言中與騰訊的流量包合作,這些都反映了運營商對《微信》的恨。既然恨,那么運營商會有些什么反制手段呢?或許基礎網絡資源將是運營商最大的殺手锏。只要基礎網絡資源掌控在手中,在盈利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運營商如果對《微信》等產品采取按時長或者類似于短彩信條數的方式來計費,就會對其現有的運營模式造成級大的影響。而且,中移動今年公布即將推出的“融合通信”也是即將憋出的反擊大招。
除了通信運營商之外,IM領域的競爭對手也在加緊追趕的腳步,網易的《易信》,阿里巴巴的《來往》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力圖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當然,還有不少細分領域的IM產品也在《微信》還沒有涉及的領域開創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例如主攻陌生人交友的《陌陌》,以及主攻K歌交友的《唱吧》,這些產品在將來都將是《微信》的強大對手。
其實《微信》到底有沒有危機我們從股市上就能一窺端倪,這一兩年靠《微信》撐起來的騰訊股價迅速下跌就是《微信》危機的鐵證。有了危機不可怕,如何解除這困擾自身發展的內憂外患才是《微信》現在最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