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革
科學課的教學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與追求。那么,如何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進行科學課的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提高學生熱愛科學的目的呢?
一、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
動手實驗這一教學手段,不會使學生老停留在書本上,能夠很好地活化知識,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符合兒童喜歡自己動手擺弄、嘗試的心理特點,符合兒童需要經過動作思維感知建立具體形象才能進行抽象思維的認識發展規律。現代的創造教學觀也認為,獲得科學結論的過程比結論本身更為重要。這是一種與傳統的教學觀念有著本質區別的全新的教學理念。其實,實驗的過程既是學生參與探究科學事物的過程,也是思維的外顯過程。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加強實驗教學,無疑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良好途徑。怎樣實現這一目標呢?
1. 營造寬松的實驗環境
培養創造性思維必須營造一個寬松的實驗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有不怕失敗和出錯的心理;有自由發揮、充分動手的實驗機會;有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反之,教師過多干預的實驗環境則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2. 精選有結構的實驗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實驗內容的需要,在研究材料特點的基礎上,精心選擇、提供那些與揭示科學概念、科學道理有關的,能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材料,讓學生放手實驗。學生在這些材料的篩選、應用中,不僅積累了經驗,而且訓練了思維。例如《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一課中,為了使學生真正學會組裝電路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這一課的每項實驗,我都采取這樣的步驟:(1)提出要解決的問題;(2)讓學生各自獨立研究,在學生研究過程中,教師只給學生一些具體幫助(例如提供工具和材料),不做過多的指導和干預;(3)讓學生匯報研究結果。在實驗中,我發現有的學生動作快,不一會兒就把電路組裝好了;有的學生實驗不成功,邊找原因邊向成功者請教。還發現學生組裝電路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同學用串聯方法組裝;有的用并聯的方法,有的組裝的電路中有串聯也有并聯。學生匯報研究結果后,我就讓那些有創見的學生在全班面前演示自己組裝的電路。這樣,學生的創造力在實驗中就得到了培養、發展和體現。學生的自學求知的內動力也得到更大的發展。
二、開展自制教具、學具活動
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在學生中開展自制教具、學具活動,是引導學生通往生活和科學的方便之門,能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潛能,培養他們熱愛科學的興趣和習慣。
1. 各盡所能,因材制作,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由于不同學生的能力發展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制作教具、學具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我采取了各盡所能、因材制作的方法。對于有獨立設計、制作能力的學生,我放手讓他們自己大膽設計、獨立創造,培養他們獨立創造的意識和能力。有的學生具有一定設計能力,但制作能力差,對于這樣的學生,一是親自指導,教給他們制作方法,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完成制作的勇氣;二是讓制作能力強的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制作,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對于設計、制作都存在困難的學生,我給他們提供樣品,讓他們在弄清道理的基礎上再創造,完成制作。這樣人人能夠搞出設計,人人能夠進行制作,從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上播撒下創造的種子,學生更樂于上科學課了。
2. 抓住關鍵,實踐鍛煉,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無論制作什么樣的教具、學具,首先必須設計出制作方案,然后才能動手制作。因此我采取了“拓展思路,多向輻射”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熱氣球上升的秘密》一課后,通過制作孔明燈來演示熱空氣上升的規律。有的學生制作完成后,演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就啟發學生想其他的辦法,從其他角度去搞制作。有個學生突破了孔明燈的限制,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裝置,成功演示了熱空氣上升現象。他取兩個信封,用手將其鼓起來,用細線將信封口朝下,掛在杠桿的兩邊,調整杠桿至平衡,取一支蠟燭點燃,將火焰移至一只信封口下,使這只信封內充滿熱空氣。這時杠桿平衡被破壞,充滿熱空氣的信封這邊明顯上升,從而揭示了熱空氣上升規律。從這一實驗中學生受到了啟發,解決問題要從多角度去考慮,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解決不了復雜多變的問題。
三、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探求知識
在科學課教學中,要讓學生有目的地深入到自然界中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索。讓學生在大自然輕松、愉快、自由的氛圍中,更好地認識自然事物及其科學聯系,發展觀察、發現、探究問題的能力。
1. 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仔細觀察
在小學生的眼中,大自然是新奇的、豐富多采的、富有魅力的。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因接受的事物更直觀,出于好奇,他們會用心地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一切。而且學生在戶外觀察沒有壓力,處于一種輕松的、積極思維狀態,能夠集中精力敏銳地觀察,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例如教《螞蟻》一課,我就把學生帶到校園、田野中,讓學生親自去發現、去探索,看一看螞蟻的活動,尤其是對螞蟻生活習性的幾個問題,學生如果不去挖幾個螞蟻洞,并細心觀察研究,是無法了解的。
2. 讓學生在觀察自然中主動地發現與探求
傳統的“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教學,使學生喪失了在社會與自然中去直接體驗的機會。要使他們成為真正的生活者、學習者、探究者,就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主動地發現與探求,去親自體驗多種學習方式和途徑,提高自我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多樣的動物》一課,我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池塘邊進行觀察,讓學生自己去了解魚、青蛙的外形特征,去觀察它們的活動,去發現它們怎樣呼吸,去探求它們的奧秘。學生通過觀察,很快就獲取了魚、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活動的方式的知識,還提出了一些問題。為了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我沒有當堂解決學生的疑難,而是讓他們帶著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第二天,學生們都找到了令人滿意的答案。由此可見,戶外觀察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培養了他們在觀察中積極地參與、敏銳地發現問題和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科學課的教學中,只要采用“用心去教,靈活多樣,愉快教學”的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便會逐漸喜歡上科學課的。
責編/魏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