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慶
面對已經步入高三的孩子,面對未來的高考,家長們一定和孩子一樣,幾分期待,幾分興奮,幾分緊張,幾分擔憂,但更多的是美好的憧憬和期盼。作為新一屆的高三家長,必須從宏觀到微觀地認識高考,解讀高三。建議新高三家長從現在開始要先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 了解高三學習的基本情況(高考科目、學校課程開設情況、高三學生學習要求、考試要求等及各重要時間節點)。
2. 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狀況和作息時間。
3. 了解孩子的學習現狀(年級排名位置、主要優勢和弱勢、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和成因,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4. 在溝通交流方面父母要學會借力,主動、持續地和班主任以及其他科任老師保持聯系,隨時把握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并以此作為和孩子溝通的基礎。
5. 了解現行的高考制度和變化趨勢,掌握每年本地的招生基本情況(含當年報考人數和招生人數等)。
6.了解當今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近幾年的就業形勢,結合孩子的自身特點和興趣揚長避短。
高考志愿是個議不完的話題,原因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任何資源都是稀缺的,除了人。我們做任何選擇,都應該基于清醒認知自己生存的環境和自身乃至家族在環境中競爭力水平的前提下,冷靜地決定。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所以,每個考生對于高考志愿的選擇都不能脫離其自身的背景和生存現實。一個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家庭為供其高中學習,可能已有姐妹兄弟犧牲了自己讀書的權利,離鄉背井去打工了,這個孩子成績不錯,高考達到了一所知名重點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比如中國政法大學或一些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重點綜合大學。這個孩子可以選政法大學,也可以選比如中山大學中的非主流專業,四年里他的家族無異會背上更沉重的負擔,也許因為他讀大學會影響姐妹兄弟的終身大事(這個不是虛言,貧困家庭的女兒為弟弟或哥哥的學業多幫家里干活幾年,耽誤青春的事不會沒聽說過吧?)。四年之后,這個寄托著全家族希望的貴人能一朝一夕之間成為傳說中的天之驕子嗎?答案基本是肯定的——不能,起碼幾年甚至十年內不能。在未來十年左右的時間,他要忙于求職、跳槽、戀愛、攢錢、買房、結婚、月供、生子,他哪有余力回報抽出了鮮血甚至骨髓供養他的親人?如果他是個有良心的人,那么后半生時時伴隨他的是痛徹心扉的虧欠和不安。欠別人的哪怕欠親人的滋味,好受嗎?
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了,也許他畢業一年多了還在職場大門外徘徊,也許他心懷遠大理想繼續深造甚至留學,那他爹媽就是砸碎了骨頭熬成膠也賣不出他的需要。如果這個孩子聽我的建議,我會跟他說,選個實用、學費低、投入少、好就業的專業性學院,雖然這個大學的知名度沒政法大學響亮但在業內很牛B,你的師哥師姐師叔們都是業內大腕,勢力或者說圈子很重要。
如果這個孩子成績不好,勉強能到本科線,專業肯定沒得選,扔哪算哪,可能會是一提不起名字的大學里的哲學或者心理學或者社會學……我會告訴他,如果是我,我不會上大學。我頂多在直接能負責就業的行業高職學校里挑一所,學費負擔少的,然后從進校門的第一天起就邊學習邊打工,三年后掙錢、掙錢、再掙錢,回報一下你熬干了的父母,你憔悴的弟兄?;蛘?,我干脆不上普高,初中后直接進一所技校,學一門養家糊口的手藝,幾年后未必比進了大學莫名其妙專業的同學差。
中國,真的需要那么多專業人才嗎?或者喜歡凡事跟國際接軌的專家學者們你們告訴我,美國、英國、法國,這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每個人都必須是專業人才嗎?無疑,肯定不是?,F代科學的飛速發展,使學科分化越來越細,僅是某一學科的某一領域的某一分支的某個課題,就足夠一個知識分子窮其終身去鉆研,大學學的那點專業很可能課程還沒學完就已經落后了。
蔡元培認為健全的人格需四種教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但是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德育和美育基本是空白。
一個人,連基本的公民素養,如平等意識、獨立意識、維權意識、自覺承擔責任意識等等,都稀里糊涂整不明白的教育前提下,提什么專才教育?缺失了這些基本做人素養的大學生,哪怕碩士博士真的專才了又能如何?而這些素養,是需要我們的教育中顧不上或不屑一顧的那些學科,政治學、社會學、美學、藝術欣賞、哲學等等來鑄就的。不要藐視似乎雜學的通識教育,學生人格的塑造像植物生長一樣,陽光雨露都需要,才能茁壯成長,才有抵抗風暴的堅硬枝干。人也一樣,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心靈,因為寬廣而博大,因為博大而堅定,因為堅定而從容,因為從容而精彩。
既然專家官員愿拿國外作比,咱也比比看西方的教育觀。西方國家把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思考和表達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的最基本目標,不要求學生行行精通,但要求學生必須通透地掌握人生需求的最基本學問。把這話翻譯成我們習慣的說法就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會獨立思考、能完整表達、掌握基本科學常識,知道自己半斤八兩的,一個普通的,正常人。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作者已經不記得了,但文章的觀點非常鮮明,是一個真正對教育負責并思考了的人的觀點。大意是說出于我國的狀況,教育應該抓住核心,應先從公民教育抓起,認為中國社會的轉型應從老百姓社會轉型為公民社會。你可能疑惑,老百姓社會跟公民社會有區別嗎?太有了!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兩個社會體系,即官社會和不是官。兩者涇渭分明,不能混淆,一個不敢,一個不屑。
這是我當時摘錄的一段:“所謂公民社會就是平等的社會,沒有官員和老百姓的社會。人人都是平等的,權利不受侵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依靠創造而非掠奪;人人都能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公民應該充分了解并積極維護自己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政治自由、選舉與被選舉等等這些權利,并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一切,單靠政治課是無法培養的,這需要公民具有健全的人格。”
回到現實,我覺得讓孩子在大學學點實際技能還是有必要的,這個技能的學習可以不是專業,無論何種方式何種渠道但都是必須的?,F代社會的人應該不可缺少的三個基本素質,或也可叫做能力:一點數學,一點計算機,最重要的是學習的能力。